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 , 何不以为大而浮乎江湖,而忧其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牦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

    (节选自《庄子》)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②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5. (5) 庄子在与惠子的两段争论中想阐述什么思想?请简要概括。
  • 1. (2024·浦东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薛瑄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人。自幼书史过目成诵。宣德初授监察御史,三杨欲识其面,令人要之,先生辞曰:“职司弹事,岂敢私谒公卿?”三杨嗟叹焉。

    时中官王振用事,问三杨:吾乡谁可大用者?皆以先生对。召为大理寺少卿。三杨欲先生振,谢不可。又令李文达传语。先生曰:“德远亦为是言乎?拜爵公朝,谢恩私室,某所不能为也。”已遇振於东阁,百官皆跪,先生长揖不拜,振大恨之。都御史王文承振意,劾为故出。先生廷文,文言囚不服讯;系狱死,先生读《易》不辍。覆奏将决,振有老仆者,山西人也,泣於灶下,振怪问之,曰:“闻薛夫子将刑,故泣耳。”振问:“若何以知有薛夫子?”曰:“乡人也。”具言其平生状。振惘然 , 立传旨戍边,寻放还家。

    ③景泰初,起大理寺卿。苏、松饥民贷粟不得,火有粟者之庐。王文坐以谋叛,先生抗疏辩之。文谓人曰:“此老崛强犹昔。”中官金英奉使,道出南京,公卿饯於江上,先生独不往。英至京言於众曰:“好官惟薛卿耳。”

    ④正统四年,南安知府林竿言:“比者提学薛瑄以生员有疾罢斥者,追所给廪米。臣以为不幸有疾,罢之可也。於廪给糜费於累岁而追索一朝固已难矣。父兄不能保子弟之无疾,今惩偿纳之苦,孰肯令其就学!”上是之。

    ⑤成化初,谥文清。隆庆五年,诏从祀孔庙,称先儒薛子。

    (选自黄宗羲《明儒学案》 , 有删改)

    【注】①三杨:明代内阁重臣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人因为同姓,并称“三杨”。②李文达,即李贤,明朝首辅,谥文达。③《明儒学案》是学术史著作,列出17个学案,记载210位学者,每个学案都有较为固定的结构,拥有案序、传和语录。

    1.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先生廷②系狱

    2. (2) 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振惘然( )

      A.疑惑不解的样子     B.怅然若失的样子

      C.不知所措的样子     D.空无所有的样子

      ②诏从祀孔庙( )

      A.遵从     B.祭祀     C.配享     D.陪祭

    3. (3) 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苏、松饥民贷粟不得,火有粟者之庐。王文坐以谋叛,先生抗疏辩之。

    4. (4) 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至 於 廪 给 糜 费 於 累 岁 而 追 索 於 一 朝 固 已 难 矣

    5. (5) 联系全文,概括薛瑄的事迹,分析中官金英称其为“好官”的原因。
    6. (6) 第②段画线句内容和《明史·薛瑄传》中的记载相似,请比较它们表达上的差异。

      时中官王振用事,问三杨:“吾乡谁可大用者?”皆以先生对。召为大理寺少卿。三杨欲先生诣振,谢不可。又令李文达传语。

      ——《明儒学案》

      三杨以用瑄出振意,欲瑄一往见,李贤语之。

      ——《明史·薛瑄传》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苏武传(节选)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 , 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选文二

    答苏武书(节选)

    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陵先将军 , 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 , 汉亦负德。愿足下勿复望陵。

    (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节)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 (3)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诚甘

    4. (4) 下列各项中,特殊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皆为陛下所成就

    5. (5)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6. (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7. (7)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8.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②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③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

    9. (9) 请从选文一内容中概括,李陵从哪些方面劝说苏武投降匈奴?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故罪。”举倒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区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到拟之,武不动。律曰:“律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者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两主。”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乃幽武置大窖中,武绝不饮食,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 , 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常愿肝脑涂地。”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使者如惠语以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汉使曰:“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车骑将军韩增,皆敬重武。

    数年,昭帝崩。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以武著节老臣,命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武传》)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卫将军张安世A荐武B明习C故事D奉使E不辱F命G先帝H以为遗言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②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5. (5) 阅读本文时,有同学借用孟子的三句话概括了苏武的大丈夫气质,你认为可能是哪三句话,试写出。
  • 1. 下列各项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约从离衡合从缔交 B . 制其弊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C . 陈利兵而谁何 倔起阡陌之中 D . 赢粮而景从     百有余年
  • 1. 阅读下面一则短文,按要求答题。

    据载,欧阳修为宰相韩琦写了一篇《相州昼锦堂记》,交稿寄走后,他细细推敲了一下,觉得有两句欠妥。他便派人骑快马到韩府将文稿追回,做了修改。

    韩琦再次收到文稿后再三读之才发现,全文只是在“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中增加了两个“而”字。他反复吟诵“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敌乡”后,不禁拍案叫绝。

    韩琦为什么对欧阳修增加的两个“而”字拍案叫绝?请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简要分析。

  • 1.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公姥,及时遣归”。

    府吏得闻 , 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

    阿母得闻 , 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1. (1)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 (3) 下列语句中句式与其它各句不一样的是(  )
    4. (4) 对古代文化常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5. (5) 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6. (6)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离骚(节选)

    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兮,集芙蓉以为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可惩?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有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4. (4) 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5. (5) 请简要概括屈原的人物形象。
  • 1. (2023高一上·高邮月考)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1. (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结合材料,说说儒家是如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的。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①。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②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③也。”

    夫子哂④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⑤,愿为小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⑥。”

    子曰:“何伤⑦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⑧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节选自《论语集解》)

    【注】①子路,姓仲,名由。曾皙,名点。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侍坐:陪侍长者闲坐。②居: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③方:道,指是非准则。④哂:笑。⑤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⑥撰:指为政的才能。⑦何伤:何妨。⑧与:赞成。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③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 2 3 4 5 下一页 共4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