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小学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五下·衡阳期中) 课外阅读。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

    ①毛泽东同志从青年时期就热爱学习,他顽强刻苦的学习精神远远超过一般人。

    ②毛泽东同志酷爱学习,他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在湖南一师学习的时候,他每天很早就起床,冷水浴后就到自修室去,对着窗前熹微的展光,高声朗读英文或古典文学。等天大亮了,同学们都来了,他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③一天六节课,他每天都抓紧课余时间把必须完成的作业做好,然后就到阅览室去看书或看报。晚上,学校规定的两个小时自习时间,他总是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哲学、历史、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书籍,边读边做笔记,从不浪费一分一秒。星期天,除了爬山、游泳,就去听学术讲座,有时还到一些他敬仰的老师家里去请教学业,从不白白度过。

    ④毛泽东同志不但抓紧时间读书,而且读得特别认真。凡是他自己的书,遇到重要的、精辟的地方,他都要加圈加点,有时还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看法。在一本只有十万字的书上,他就用工整的小楷写了一万一千多字的批语和提纲。许多地方都用黑红颜色的毛笔加上圈点、单线、双线、三角、叉子等各种符号,标明书的重要之处。可见他读书的态度是多么认真,理解得多么深透。

    ⑤毛泽东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终于走上了革命道路。

    1. (1) 用横线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2. (2) 与第①自然段相照应的句子是:
    3. (3) 这篇短文是围绕第自然段来写的。文章围绕中心从两方面说明了毛泽东同志的学习精神。
    4. (4) 把第④自然段具体介绍毛泽东认真读书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5. (5) 请写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 1. (2024五下·雷州期中) 课外阅读。

    让我吻一下你的鼻子好吗

    ①这是发生在一个小学特级教师身上的真实故事。

    ②这是一节观摩课,学生是三年级的孩子。课堂设置在大礼堂的舞台上,台下坐了几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

    ③上课了,授课老师端着一杯水走到孩子们中间,一边走一边说:“请大家集中精力,注意品味空气中的香味。”说着,将手中的杯子凑到每个孩子的面前。孩子们认真地嗅着,有的孩子嗅完后与同桌互递眼色,旋即露出会意的笑容。老师这样走完了一圈,回到讲台上,举着杯子问大家:“哪位同学闻到了杯中水的气味?”有几个学生举起了手,七嘴八舌道:“我闻到了,是香味儿!”“是茉莉花的香味!”“是玫瑰花的香味!”老师微笑着,再次端着杯子走下讲台,从学生的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叮嘱:"请你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下这杯水的气味。"走完一圈,他又向学生抛出了同样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位男生外,其余同学都齐刷刷举起了小手,表示闻到了香味。

    ④老师问那个没举手的男孩:“你为什么不举手呢?”男孩回答说:“可是,老师,我真是觉得什么气味都没有,我相信自己的鼻子。”老师说:“对!你确实应该相信自己的鼻子!因为这就是一杯普通的矿泉水,一杯没有任何气味的矿泉水!"

    ⑤说到这里,老师快步走到那个男孩跟前,动情地说:“孩子,让我吻一下你的鼻子好吗?”孩子微笑着点头。于是,老师蹲下去,在孩子的鼻尖上轻轻地吻了一下。顿时,大礼堂里掌声雷动。上千名听课者都被眼前这一幕深深地打动了……课后,在谈及本节课这个妙趣横生的环节时,那位特级教师说:那是一种肯定,一种对“在千万个人中间,有一个站出来”的勇气的肯定;那是一种赏识,一种对在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的“主流”大合唱中独树一帜者的赏识。

    1. (1) 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填在括号里。

      ①必须,一定要。 ②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

    2. (2) 阅读选文,判断正误。

      ①老师对同一个问题进行了两次提问。

      ②第一次提问有很多学生都举手回答了问题。

      ③第二次提问时,一个小男孩说出了真实答案。

    3. (3) 面对“一杯没有任何气味的矿泉水”,为什么绝大部分学生回答说闻出了香味?
    4. (4) 读文中三个画线的句子,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⑴第①句中“互递眼色”“会意的笑容”,表明学生

      ⑵第②句中“微笑着”“一边走一边叮嘱”,说明老师

      ⑶第③句中从这位老师吻学生鼻子的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对这位学生的之情。

    5. (5) 从这个没有举手的男生身上,你学到了什么?谈谈你的感想。
  • 1. (2024五下·武江期中)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老师的教诲

    小学五年的学习生活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我忘不了那美丽的校园,忘不了那情投意合的同学,更忘不了郑老师对我的教诲。

    记得有一段时间,由于我连续几次考出好的成绩,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有些飘飘然了,产生了骄傲的情绪。于是,我上课不专心了,作业也马虎了。

    有一次上活动课时,我们正玩着“拐脚捉人”的游戏。郑老师忽然把我叫到她跟前  领我到操场边坐下  怎么  最近是不是有些自满啦  郑老师亲切地问我。我惭愧地低下了头,脸上滚烫滚烫的,心里想:这下完了,肯定要被郑老师批评一顿了。谁知道郑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反而亲切地给我讲起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她还教导我说: “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中国有句古话,‘满招损,谦受益’,要记住这句话。不要忘记兔子是怎么输给乌龟的呀!”

    听了老师语重心长的话语,我说: “老师,您的教诲,我终生难忘。”此后,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

    1. (1) 给短文第3自然段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 (2) 与第1自然中“更忘不了郑老师对我的教诲”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请用横线在短文中画出。
    3. (3) 为什么“我”终生难忘老师的教诲?
  • 1. (2024三下·巴中月考) 《吹糖人》

    几响清脆的锣声,划破了村庄的宁静,街上立刻飞起忙乱的脚步。孩子们一听到这锣声,就会脚板下生风,不一会儿就把小小的糖摊儿围起来。

    糖人师傅的手像在变魔术一会儿变出个孙悟空,一会儿又变出个大公鸡一会儿是小兔子一会儿又是老母猪 . .....一小块糖稀他捏几下用嘴一吹手上就托起了这些生灵。“糖人师傅的嘴,怎么这么神呢?”①孩子们心里非常好奇都伸长脖子瞪圆双眼恨不得撬qiào开他的嘴看个明白。一会儿几个孩子掏出母亲给的钢镚(bènɡ)儿,买了自己喜欢的糖人,高高兴兴地举着跑回家去。没买糖人的孩子,羡慕地跟随在后边,说说笑笑地走出老远、老远。

    一个糖人一个故事。孩子们凭借想象,讲述糖人的故事,这个这么讲,那个那么编,嘻嘻哈哈地说个不停。猛然发现糖人要融化,这才想起应该吃掉。可是谁吃第一口,又成了难题。大家让掏钱的孩子先吃,掏钱的孩子又让别人先吃。推让好久定不下来,只好猜拳。②猜胜的孩子拿起糖人端详一会儿用舌尖舔舔然后郑重地让给别人别人依然用舌尖小心地舔舔谁也不想咬碎这个糖人。糖人就这样渐渐地融化了,消失了。

    我的童年早就过去了,可是这些事情却经常想起。每当想起这些,我就自然想起那些小伙伴。原来糖人在我的心中还没有融化呢。

    1. (1) 根据第2、3自然段叙述的顺序,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 买 看 吃 ]

      糖人→糖人→糖人

    2. (2) 读了画波浪线的句子,我体会到糖人师傅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孩子们怎样的心情?

      ①句(    )    A.难过 B.好奇 C.生气

      ②句(    )    A.舍不得 B.很嫌弃    C.不乐意

    4. (4) 作者为什么说“糖人在我的心中还没有融化呢”?
  • 1. (2024五下·湛江期中) ____

    王若飞同志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解放前,他因从事革命工作,被敌人逮捕了。

    在监狱里,他经常对难友们说:“敌人要摧残我们,我们一定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我们是革命者,决不能向恶劣的环境屈服,要坚决斗争。”

    王若飞同志的身体不好,为了坚持对敌斗争,他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条件锻炼身体。

    王若飞同志在狱中的锻炼方法之一是日光浴。他利用每天短暂的放风时间到院子里晒太阳。后来,他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敌人被迫允许他每天晒一两小时太阳。他就利用这个机会,躺在院子里让太阳晒全身,把皮肤晒得紫红紫红的。

    冷水擦身,是王若飞锻炼身体的另一种方法。那时,反动派百般折磨政治犯,别说洗澡,就连喝的水也不供给。但王若飞的言行感动了出身贫苦的老看守员,他偷偷地给王若飞买了几只大碗,王若飞同志每天用它盛冷水,用毛巾蘸着擦身,擦到全身发红为止。

    王若飞同志在狱中还有一种锻炼方法,叫做“室内体操”。体操包括伸腿、弯腰、曲臂等动作。不管三九天,还是三伏天,他都坚持锻炼。

    一次,一个难友问王若飞:“我有一事不明白,你骂日本人,骂蒋介石,天不怕,地不怕,真是好汉。可是,你坐在牢房里,还天天做操,又好像很爱护自己的身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王若飞同志说:“我不怕死,是因为敌人害怕我们的真理,我们必须拼死去保卫我们的真理;我爱护身体,是因为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有力地保卫真理。我生为真理生,死为真理死,除了真理,没有我自己的东西。”

    1. (1) 给短文拟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 (2)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想方设法:

    3. (3) 王若飞狱中锻炼方法有:
    4. (4) 找出短文中的过渡句。
    5. (5) “我生为真理生,死为真理死,除了真理,没有我自己的东西。”这里的“真理”指的是什么?
  • 1. (2024四下·龙岗期中) 请认真阅读短文,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心底盛开一朵花

    匆匆上了公交车,我才发现没带公交卡。

    司机倒是不错,可能是看我不像经常逃票的人,让我在皮包里继续找零钱。

    在车上,我觉得自己像个小偷,把身上里里外外翻了个遍,除了几张百元整钞,再也没有找到一个硬币。那种尴尬(gān gà)和狼狈是我从来没有过的。面对车厢里几十人诧异的目光,我恨不得马上掏张百元大钞扔进投币箱来证明自己的粗心大意和清白。慌乱时,一个粗哑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先生,我这里有一块钱,你拿去吧。”我回头一看,说话的是一位七十岁左右的老太太,满脸黑色的皱纹,一套灰色的布衫,头上裹了条很旧的白毛巾,脚套一双褪了色的绣花鞋一个典型的外地老太太。言语间,她已经替我把一块钱投了进去。我慌忙解释说:“那怎么可以,我怎么还您的钱呢?”

    老太太笑了:“一块钱,还什么?又不是一万元。”这时,我发现车里的人都冲我和老太太笑了,这种让我捉摸不透的笑容使我越发不安起来。他们越是这样,我越不好意思,迫不及待地说:“大娘,要不这样吧,我和您一道下车,您等我几分钟,我去买包香烟,换开零钱后给您。”老太太又笑了:“我下一站就到了,下午回山东济宁老家。我儿子一家都在南京打工,我是专门来看孙子的。三年前,我第一次在南京坐车时,不知道要投币,身上也没有零钱,就像你现在的样子,是一位好心的姑娘帮我投了一块钱。今天我正好有机会还南京人一份情。下次,如果你在车上遇见像你一样的粗心人,替他投一块钱,就算你还我了,我把这一块钱暂时保存在你那里。”

    听了老太太的话,满车厢的人都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么自然。

    1. (1) 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找出文中的四字词语。

      难以捉摸、难以猜测、难以预料。

      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2. (2) 老太太叫“我”怎样还她的一块钱?
    3. (3) 短文实际写了三次投币,请你根据短文内容简要概括。

      三年前:

      今天:

      将来:

    4. (4) “满车厢的人都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么自然。”对这句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5. (5) 文题是“心底盛开一朵花”,你认为作者心底盛开的是朵什么样的花?为什么会盛开出这样一朵花呢?结合短文内容写一写。
  • 1. (2024五下·威县期中) 美文欣赏。

    材料一: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往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 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唬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节选自课本第11课《军神》)

    材料二;

    一日,来了一个自称华佗的医生,他说,听闻关羽中了毒箭,特来医治。这时,关羽的右臂痛得厉害,正和马良下棋来分散注意力,以免自己露出痛苦的表情而乱了军心。

    华佗看过关羽的箭伤,说:“君侯的手臂若再不医治,思怕便要废了!如要根治,得先在地上立一根柱子,挂上一个铁环,把君候的手臂套迸铁环里牢牢绑住。然后,我再用刀把皮肉割开至见骨,刮去骨头上的毒。”

    关羽听了,大笑道:“如此, 容易!何用柱环?”说完,命人设宴招待华佗。关羽陪着华佗吃了一会儿,便仲出了右臂,说:“现在就请动手,我照样下棋吃喝,请先生不要见怪!”

    华佗驱出把尖刀。请人在关羽的臂下放了一个盒子,看准位置后。割开皮肉。直至见骨。关羽吃喝如常,华佗见骨上已青,说“我现在要用刀把骨头上的毒给刮走,君侯不用怕!”关羽说:“随你医治。 ”华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流出的血溢出了盒子。将士们见此情景,一个个吓得脸青唇白。唯独关羽仍继续下棋吃喝,全无痛苦之色。

    不久,华佗把毒刮尽,敷上药,将伤口缝合。关羽大笑而起,对众将说:“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华佗说道:“我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

    (改编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

    材料三:

    公饮数杯酒毕,一面仍与马良弈棋,伸臂令佗割之。佗取尖刀在手,令一小校捧一大盆于臂下接血。佗曰:“某便下手, 君侯勿惊。”公曰:“任汝医治, 吾岂比世间俗子,惧痛者耶!” 佗乃下刀,制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巳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公大笑而起,谓众将曰:“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 "佗曰:“某为医一生, 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四)

    1. (1) 阅读材料一,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第1自然段描写了沃克医生在此次手术中与以往的不同表现,这是因为

      A.做手术时身休不舒服。

      B.手术时太累了,双手都颤抖了。

      C.很害怕手术会失败。

      D.手术时非常担心,因为病人没有打麻醉剂。

      ②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是对刘伯承的描写。当时,刘伯承心里可能在想:

      ③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对沃克医生 的描写,朗读时要读出的语气。

      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对其原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刘伯承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革命,拒绝使用麻醉剂。

      B.手术时刘伯承因为疼痛抓破了新床单,却还在数刀数。

      C.刘伯承带兵打仗的本领高强,他是军队中的“定海神针”。

      D.刘伯承在手术时强忍疼痛,有着坚韧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

    2. (2) 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按材料二故事发展的顺序,补充下面的内容。

      华佗自荐→

      ②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都与《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有关,材料二中与材料三内容对应的段落是第    自然段。

    3. (3) 材料三的内容理解起来有些难度,请你参与同学们的讨论。

      甲同学:根据材料二理解材料三的内容,相对来说会容易一些。

      乙同学:较难理解的词语不用反复琢磨,比如我不知道“君侯”的准确意思,但我知道材料中的“君侯"指的是(填人名)就可以了。

      丙同学:阅读时可以联系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比如材料中“某"字和我们现在的用法不太一样,联系上下文我知道材料中的“某”其实指的是(填人名)。

    4. (4)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刻画了两位医生的言行和神态,从中你体会到两位医生的内心有什么不同?
  • 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唐伯虎题诗贺寿

    明代才子唐伯虎诙谐幽默,常常妙语连珠。

    相传有一次,一官宦人家的老太太要过九十寿辰,老太太的儿子备了一份厚礼拜访唐伯虎,请他第二天赴宴并为老太太作祝寿诗助兴,唐伯虎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唐伯虎准时赴约。等到觥筹交错、耳热酒酣之际,主人邀请唐伯虎作祝寿诗。唐伯虎也不推辞,站起来思索片刻,用手指着老太太高声吟道:“这老太太不是人。”老太太顿时横眉竖眼,极为难堪,众宾客也大吃一惊,怎么才子开口就骂人,莫不是酒喝多了说胡话?众宾客惊愕,主人也满面不悦,客厅里顿时鸦雀无声。

    唐伯虎似乎没有注意到别人的反应,稍停片刻,慢慢吟出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好!”众宾客齐声喝彩。个个转惊为喜,主人喜笑颜开,老太太的脸上也泛起桃花晕。

    想不到才子又指着坐在老太太周围的儿孙们吟出了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全场空气立刻像凝固一样,众宾客默然,主人好不尴尬。老太太的儿孙们个个满面怒容,恨不得马上把唐伯虎赶走。

    又停片刻,唐伯虎指着八仙桌上的寿桃,一字一顿地吟出末句:“偷得蟠桃献娘亲“。

    “好诗!好诗!”众宾客一齐喝彩,掌声如潮。主人立即亲自上前敬酒,感谢唐伯虎所献的绝妙祝寿诗,老太太的寿宴也变得新奇、热烈。

    1. (1)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鸦雀无声:

      ②满面怒容:

    2. (2) 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3. (3) 唐伯虎每作一句诗,人们的表现是怎样的?完成下面的表格,从中你体会到他怎样的语言艺术?

      人们的反应

      唐伯虎的诗句

      这老太太不是人

      九天仙女下凡尘

      儿孙个个都是贼

      偷得蟠桃献娘亲

      主人的表现

      宾客的表现

      通过唐伯虎每吟诵一句诗后的不同表现,可以体会到唐伯虎 的语言艺术。

    4. (4) 唐伯虎所献祝寿诗十分绝妙,你认为妙在哪里?写出你的看法。
    5. (5) 唐伯虎的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
  • 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夏明翰(hàn)烈士

    1928年3月,夏明翰同志被捕了。

    审讯室内,敌人的审问开始了。“你多大年岁?”“我是共产党,共产党万岁!"”“你老家在哪儿?”“革命者四海为家!”敌人被弄得慌了手脚,又问:“你信仰什么?”“共产党不信神,不信鬼,信仰马克思主义!”敌人想从夏明翰口里得到情报的希望破灭了。敌人用各种手段都没能使夏明翰同志屈服,最后决定杀害他。

    3月20日清晨,白色恐怖笼罩汉口。夏明翰同志告别狱中难友,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刑场上,夏明翰昂首挺立,深情地望着大地,望着他熟悉的、印满他战斗足迹的武汉三镇。执刑人走过来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讲。夏明翰大声说:“有!给我纸和笔!”他用戴手铐的手,饱蘸(zhàn)着自已满腔热血,在雪白的纸上写下了“砍头不要紧,____ ,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正义凛然的就义诗。写完,他将笔一扔,厉声喝道:“开枪吧!”

    枪声响起,党的好战士、人民的好儿子夏明翰为革命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 (1) 在文中的横线上把诗句补充完整。
    2. (2)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恐怖一 从容一

    3. (3) “刑场上,夏明翰昂首挺立,深情地望着大地,望着他熟悉的、印满他战斗足迹的武汉三镇。”此时夏明翰可能在想
    4. (4)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夏明翰同志对待死亡是从容不迫的?用波浪线画出来。
    5. (5) 读了这篇短文,你想到
  • 1. 课外阅读。

    老人与鸟

    张庆和

    走出黎明的太阳,把光束刚刚挂上楼群的墙壁,这里的鸟儿们就歌唱起来了。鸟儿们是在等候一位恩人的出现;鸟儿们正演奏一支迎宾曲,在迎接一位朋友的到来。

    恩人出现了,远远地,他骑着一辆小三轮车,上边放着两只口袋。口袋里分别装着小米和高粱米。

    朋友来了,朋友来到了楼群之间。朋友慢慢迈下三轮车子,又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米和高粱米,东一把,西一把,前后左右,一把一把地撒,撒。等撒够了,朋友再看看树枝上正友好地望着自己的鸟儿们,骑上车子,又慢慢地走了,去了另一个他该去撒米的地方。

    鸟儿们被朋友感动了,于是,鸟儿们的歌声更加响亮优美。鸟儿们不知道朋友的名字。在一个晨光明媚的时刻,笔者特意等候在那里,替鸟儿们打听到了这位朋友的情况。

    朋友姓翟,是一位退休工人,已经85岁高龄了。

    老人从年轻时就喜欢鸟,退休后曾经在家里养过一阵子。养着养着,老人发现,把鸟囚在笼子里,让鸟失去自由,这不是真的爱鸟。鸟是会飞的动物,鸟是自由的精灵。如果真心爱鸟,就应该给它一片自由飞翔的天空。

    养鸟不如喂鸟,老人一下子悟出了这个理儿。于是,就在十几年前的一天,老人把自己喂养了很久的几十只鸟,全都放到院子里,训练它们自觅其食,让它们学习飞翔的能力,谁学会了生存,谁的翅膀硬了,谁就先飞走。一只,两只……老人眼望着一只只鸟儿飞向了天空,老人的心思亦随着它们飞向了远方。

    鸟儿们飞去了哪里?鸟儿们的生存状况怎样?老人的心时常牵挂着那些飞走的鸟儿们。从此,老人就每天都带上鸟儿们爱吃的小米、高梁米,从自己居住的地方开始,走一处撒一处,最多时,一天能撒出五六斤呢。细心的人们或许已经发现,在公园的绿荫下,在市区的某个空地,在一个个曲径通幽之处……有一位老人,正骑着一辆小三轮车,不时地停下来,掏出装在口袋里鸟儿们喜欢的食料,不断地撒,不断地撒……

    无数个春夏秋冬,不管风吹日晒,他从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行动,尽管他的步履已经蹒跚……

    (有改动)

    1. (1) 因为爱鸟,老人的行为发生了几次变化,请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里。(爱鸟)→
    2. (2) 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两个“慢慢”说明了;“东、西,前后左右”这些表示方向的词语表现了
    3. (3) 文中有不少句子对老人喂鸟的描写具体而生动,请找出两处,并在文中画波浪线。
    4. (4) “如果真心爱鸟,就应该给它一片自由飞翔的天空。”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 2 3 4 5 下一页 共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