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广州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Ⅱ

    要是,外面风声一刻紧一刻,处处被暗探包围得①水泄不通 , 一帮革命党人,却还兀自在一间小小的顶楼上,或一所闷气的地下室里,燃一支细烛,光微弱得呼吸都嘘得灭,在会谈些什么,理论些什么呢。切切喳喳的说话声,怕全凭了眼睛去听才懂。可是人并不慌张,倒是镇定锁住了每颗热烈的心的。用眼里灼灼的光芒互相喜悦地对看着,仿佛在期待着一个人,在等着一道极严重的命令似的。好久好久,正疑惑着:

    “怎么还不来?”

    “该不会有差错吧?”

    忽然,不敢相信地听着轻轻敲了三下门,望过去,从门缝里挤进来的是一个破布蓝衫的青年。正是他,清瘦的身躯,犀利的眼光,紧闭的嘴唇,③钳着铁一般的意志似的。大家下意识的肃穆地立了起来,欢迎他;又下意识的肃穆地坐了下去,听他说话。

    先是女孩子样的,大方而烂漫的笑,给每个矜持的灵魂投下一副定惊的药剂,接着那低微而清晰流畅的声调响起来,就像新出山的泉水那样叮咚有致。说到生活,说它应当像雨天的雷电,有点响声,也有点光亮,哪怕就算一闪即过的短促呢,也好。说奸细的愚蠢,说暴动的盛事,也说那将来的万众欢腾的日子。一没留神,你看,各个人都从内心里透出一种没遮拦的欢笑了,满脸上都罩上那含羞似的红光了。振奋着,激励着,人人都像一粒炸弹似的。饱藏着了一种不可遏抑的力。

    1. (1) 对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分析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2. (2) 革命青年的“说”振奋和激励着在场的倾听者,请结合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分析“他”是如何做到的。
  • 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会影响人的一生。所以,父母要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原生家庭。只有生活在父母身边,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成为栋梁之材。

    ①这种联系不一定会影响每个人的整个一生。

  • 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当网络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时,与之伴生的,可能是沉迷网络、沉迷网游。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引入的“网游宵禁”制度,必然能够有效减少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从而保障未成年人获得正常的休息。一旦从源头上减少了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就必然能够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

    ①“网游宵禁”制度未必能够有效减少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

  • 1. 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含一个一般性原则的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大前提的小前提,另写两句话。要求:大前提必须是引用名言,语言简明、连贯

    示例:“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我们是有准备的人,所以最终我们将获 得机遇。

  • 1.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果我们使用了可再生能源, 那煤炭就没用了吗?  ① 。 因为煤是碳氢化合物,我们可以把它变成材料。 煤不是单纯的碳,煤中的碳氢比是1 比 0.8,也就是每10个碳原子伴有8个氢分子。 ②  ,  就相当于把氢也一起烧掉了。如对煤进行分质利用,把煤所含的碳变成焦炭或半焦,就可以把氢拿出来利用。

    那么问题就是,将煤分质利用后,半焦要如何处理? 如果用来烧,还是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要为半焦找到出路。我们知道碳本身也是还原剂,如果把半焦加热到一定温度,碰到二氧化碳,就会把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 中国乙醇的生产量只有200万吨/年,不及美国的二十分之一。 中国要生产乙醇,但苦于粮食短缺。 一氧化碳在制作乙醇上具有一定优势, 如果我们用一氧化碳做原料, ③ 

    最近我国正在研发一项将二氧化碳收集起来的技术,把发电厂烟囱里的二氧化碳气体重新变成固体储存或者使用起来。发电厂烟囱里的二氧化碳约占所有气体的14%,科学家通过一些技术可以将烟囱里的二氧化碳气体变成粉末进行回收,然后作为材料制造干冰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之中。

    如果摆脱了能源的匮乏,我们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即从化石能源时代进入到可再生能源时代。 届时,化石能源也将从燃料变成材料。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
    2. (2) 文章结尾,作者得出“化石能源也将从燃料变成材料”的结论,请你根据文中相关内容写出作者推论的大小前提。

      关于大小前提和结论的示例如下:

      大前提: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 1. (2024·天津市模拟)  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完成关于“杜甫七绝”的思维导图,每空不超过10个字。
    1. (1) 盛唐七绝在传统题材里充分展现了以浅语倾诉深情的特长,使七绝突破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固然达到了艺术的巅峰。但七绝这种体式的表现潜能尚未充分得到开掘,杜甫发现了这种诗体还有适宜于表现多种生活情趣的潜力。综观杜甫的全部七绝,可以发现他创作七绝的情绪状态与其他诗体的明显差别,在于大多数作于兴致较高、心情轻松甚至是欢愉的状态中。这一特点目前尚未见研究者论及,却是考察杜甫七绝“别趣”的重要出发点。与其情绪状态相应,杜甫七绝的抒情基调也多数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

    2. (2) 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⑴如果林黛玉穿越到现代,最适合的职业是什么,在一项调查中大多数人给出的答案是语文教师,你觉得她能胜任语文教师工作吗?请结合林黛玉的人物形象阐述理由。要求:150字左右。

      ⑵在《祝福》中,祥林嫂是一个不被鲁镇接纳的“异乡人”。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概念,分析鲁镇人对祥林嫂冷漠的原因。要求:150字左右。

  • 1. (2024高二下·丰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需要题跋。题与画每每 ①  , 好画还须有好题。题得好,对于画不啻是 ② 。但反过来,假使题得不好,那真真是佛头着粪,整个的画面都要为它破坏。

    抱石肯把他辛苦的劳作拿来让我题,他必然相信我至少不至于题得怎么坏。以前我曾替他题过一张《瞿塘图》,题得特别拙劣,至今犹 ③ 。目前经验虽然又多了一些,但也不敢说有十分的把握。

    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 , 要和画的内容、形式、风格恰相配称,使题词成为画的一个有机的部分,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而且据我自己的经验,好的画确实是比较好题。要打个不十分伦类的比譬吧,就好像好的马比较好骑那样。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即使你是初次学骑,它也不会让你十分着难。没有经过训练的劣马,那是不敢领教的。

    好的画不仅可以诱发题者的兴趣,而且可以启迪题者的心思。你对着一幅名画,只要能够用心地读它,它会引你到达一些意想不到的境地。由于心思的焕发、兴趣的葱茏,便自然会得到比较适意的词、比较适意的字、比较适意的风格。

    ——好的,题吧,大胆的题吧。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辞、字、款式要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类比推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推理过程。
  • 1. (2024高一下·大庆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走马观花式的调查研究,历来为大家所诟病。社会上给它画的像也不少——“盆景式调研”“光开花不结果”等。调查研究的“空虚病”,不是小病小灾,而是影响极坏的沉疴重疾。这不是 ① 。虚头巴脑的调查研究,不仅劳民伤财、影响决策,还使人心涣散,制约事业发展。根治此病的方法,上下已达成共识,即自始至终都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真问题,真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调查研究的目的。 ②  , 哪怕解决的问题再小也是好的,总强过那些“假大空”的调研报告。毛主席曾把那些空话连篇的长文章比作“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如今,身体的“裹脚”早被抛到历史的垃圾堆了,思想的“裹脚”不知还有多少人没扔呢。回避问题,只会让问题越来越多,到时积重难返, ③  。坚持问题导向,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方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一定会离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越来越近。

    1. (1) 根据语段,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外在的束缚已然消失,内在的束缚还有很多”,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 1. (2023高二上·巴中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作者的个性给作品灌注了生气,作品中总要渗透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情绪、意志,总要打上作者自己人格上的印记。“文如其人”在这个意义上是值得信任的批评戒条。文风的形成与人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是一个人生活阅历实践同一进程的产物,两者互相影响,具有相关性,自然导致文如其人的现象。尽管作者所言之物可以饰伪,但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性。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李白敢于在皇皇朝堂之上让皇帝宠臣高力士亲手为自己脱靴,而读者在展读其“____,____”的人生宣言时,焉能不为他的人文如一拍案叫绝?一个人既然要为文,甚至是有些难以使其文不如其人的。因此,从总体上看,大多数作者的人品与文品是( )的。

    1. (1) 将下列词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语段的逻辑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 (3) 请在文中横线处写出引用的李白诗句,要求符合语段表达逻辑,引用正确完整。
  • 1. (2023高二上·巴中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各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情形,如被告知或者声明一些情况,却并没有给我们提供理由或者原因。对此,我们不要忽略相关信息,特别是那些有可能会推翻结论的反例信息。有个叫阿拉斯的年轻女孩,要贷款买一套公寓。她的观点如下:

           该给自己买一套公寓的时候了,我使用的这个贷款甚至不需要我支付首付款,利息也很低,并且随着我的逐月偿还,利息还会更低。另外,我已经非常厌倦租房的生活了,我真的很需要一个自己的空间,并且每个月还钱的数目也低于租房的租金。过去的两年里,房价一直在飙升,所以今后我就是卖掉这套公寓也会赚钱。现在我确实有点捉襟见肘,但我可以通过信用卡支付来渡过这个难关。

           如果房产泡沫全面爆发而房子的价格持续走低,并且短期贷款的利息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支付能力,那么这个名叫阿拉斯的女孩,以及数以万计的与她有同样际遇的人,也可能会破产。通过阿拉斯的观点,使我们不难看出她显然忽略了自己的财务状况,并且对市场应有的调查。

    1. (1) 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通过阿拉斯的观点,使我们不难看出她显然忽略了自己的财务状况,并且对市场应有的调查。

    2. (2) 阿拉斯的观点里隐含她怎样的推理?请简要梳理。
1 2 3 4 5 下一页 共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