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沈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画范畴里,笔墨好不好是个基准,笔墨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黄宾虹先生在画论中表述,“中国画的渊源派别及其章法,必归之于用笔用墨,以植其基”,笔墨的高下影响着画的水平。

    中国画的笔墨不是虚的,更不是空洞的。勾勒轮廓是用笔,渲染明暗则是用墨;刚劲挺拔、婉转顿挫在于笔的使用,浓淡干湿、水墨淋漓则在于墨的发挥。画家因为个性、天赋、学识,眼界等存在一定的差别,对于笔墨的使用也不尽相同:有笔强于墨者,如倪瓒、沈周、弘仁;亦有墨重于笔者,如吴镇、龚贤、李可染。用笔过程中的顺逆、顿挫、轻重,缓急、偏正、曲直等变化,全从笔出。因此,从技法的角度来说,用笔总是首要的。陆俨少曾说:“所称‘墨分五彩’,笔不好,决无五彩之妙,关键还在用笔上。”这也点明了中国画以笔为主、墨为辅的笔墨关系。

    南齐谢赫建立起“六法”的理论,把“骨法用笔”列为第二重要的内容。笔是中国画的骨干、是墨的筋骨。用笔好,“画成方能立得起”(华琳《南宗抉秘》),好的用笔,能够使画面的神韵、风采自然且有变化,这种丰富变化的“骨气”,自然是归乎用笔。要做到好的用笔,黄宾虹讲要在平、留、圆、重、变五字上下功夫。平如锥画沙,起讫分明,不平就会轻浮柔弱;留则是积点成线,笔意贵留,如书法屋漏衰;圆转如意,恰如书法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如折钗股;重不是浊、滞,重如高山坠石、如万岁枯藤,如金重中而取其柔、铁之重而有其秀;八面出锋,顺逆兼施是变,融合古人之法而推陈出新也是变。

    笔的变化是通过墨的痕迹来记录的,无墨也就不见用笔之妙,墨是为笔服务的。墨法的使用最重要的是泼,惜两字。泼墨用得好,画面就淋漓烂漫、见骨见肉;在适当的地方再间以惜墨法,泼墨惜墨穿插互用,正如古人所说,“汪滄泼墨,李成惜墨,两家相合,乃成画诀”,笔墨俱妙是中国画以笔墨见高度的基本准则之一。

    中国古代画论主张“画乃吾自画”,强调画家本人要有创作个性,笔墨则是其艺术风格的真实流露。其中,“意境”是中国画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构成中国艺术表现形式不可或缺的因素。对于中国画艺术来讲,笔墨等同于意境。中国画的意境,强调笔墨表现,使观者被笔墨营造的视觉形象感染。中国画笔墨没有程式化,它是画家个人作画的方法手段,是为表现意境,传达情怀。中国人讲阴阳、讲虚实,中国画讲究虚实变化,意到而笔不到。画面的安排布局,笔墨的极尽变化,常常巧妙地蕴含在虚实之中。中国画是一个笔墨之体,笔墨是其最基本要素。

    中国画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创新。创新需要在坚实的传统基础上,吸收各种养分,以生活为源泉,以笔墨为立足点,展现新的意境,反映时代精神。中国画的创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持并发扬中国画固有的长处,借鉴一切可以借鉴的艺术样式,实现中国画独立、持续地发展,赋予中国画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这既体现了“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也是中国画的志向。中国画艺术创作者需要下大功夫将技术升华到精神层面。如果没有扎实的传统笔墨基础作为保障,创新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摘编自王海勇《中国画以笔墨见高度》)

    材料二:

    比之笔墨,中国画还有更为普适的“意”的特质。

    在中国画早期发展阶段,谢赫从艺术本体出发,提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这一阐述本身就是评价中国画艺术水平的“金标准”。郭若虚评道:“六法精论,万古不移。”

    由此我认为,作为中国画传统审美经验的精神内核,“意”是最具东方神采的独到底色,它的统摄能力较笔墨远甚。与笔墨概念之模糊不同,“意”的概念本身无关中国画的材料与技法层面,它属于纯粹审美经验的范畴,属于“道”的层面。“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意”的身影,无所不在。所谓笔墨,不过是其“用”之一。

    具体而言,中国画领域中的“意”,其概念可作“写意精神”解。需要明确的是,“写意精神”不是专指“写意画”精神,而是指以传递物象内在精神特质为要、以形为径的创作理念。无论写意还是工笔,无论山水还是人物,亦无论水墨还是重彩,它是中国画特异于其他画种的原始基因。质言之,写意精神是中国传统人文观念的独特属性。

    事实上,依循传统笔墨而创作出来的作品中,尚未得见能够开拓中国画新风的佳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以传统笔墨为底线的局限性。在当代中国画的创作中,对“意”的忽视,与在笔墨上的进退维谷相比,更令中国画失去了本体应有的东方神采。中国画的“意”深系于传统士人的精神世界,那么中国画的“意”应该具备何种内涵?这是值得深思的事情。

    深植于中国文化深厚土壤中的中国画,是中国人观察宇宙、表现宇宙的视觉艺术总和。它原就具备着极为雄健的骨体与辽远无界的发展空间,且早已享誉世界艺术之林。笔墨,这一从属于中国画的术语名词,伴随着中国画概念的不断变化,有时反而演变为一条束缚中国画发展、创新的锁链,仿佛失之有愧于传统,为之中国画将不存。其实,吐丝自缚、皆源于对概念的模糊虚悬。

    我们理当重新厘定特殊历史进程中那些被误解,被挤压的概念,重新构建符合当代发展的中国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展现铺砌坦途。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唯先摆正笔墨的位置。立定普遍适用、更具东方神采的“意”之本质,方能迈开自信从容的步伐,创造出新的面貌。

    (摘编自吕少卿《中国画:“意”的特质比笔墨更重要》)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4. (4) 根据材料一内容,依次填入下面结构表①②③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第一层(第1自然段)

      第二层(第2~4自然段)

      分析了笔和墨之间的关系

      第三层(第5自然段)

      第四层(第6自然段)

    5. (5) 就中国画的创新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二认识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 1. (2024高二下·沈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瞋目而语难,王乃说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庄子入殿门不 , 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王乃校剑士七日,死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茫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铧,以豪桀士为夹。此剑一用,四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

    (节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

    1. (1)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臣上说A大王B而逆C王意D下不当E太子F则身刑而死G周H尚安所事金乎?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请治剑服。

      ②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5. (5) 庄子以“三剑”喻三种治国之道。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
  • 1. (2024高二下·沈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门联最见老北京的特色。这种特色已成为北京的一种别致的文化。北京门联像国外建筑上彰显荣耀的族徽一样醒目却又    ①    。有据可考,北京最早的门联出现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请大书法家赵孟頫写了一副门联挂在大都的城门上。后来,北京院落大门也贴上了门联,这些门联是忽必烈门联的变种,与忽必烈门联的形态与意义是相似的,也可以说是    ②    的。

    门联内容与书写水平体现着主人的文化水平,因此哪怕是    ③     , 也得请高手来为自己增点儿门面。例如一个卖姜的贴上了“忠厚培元气,诗书发异香”的门联,你想想,卖姜的都讲究诗书,这多少会让现在某些商人汗颜吧?

    将门联写得有学问,又道出自身职业特点的,比较常见。例如“恒足有道木似水,立市泽长松如海”一看就是经营木材生意的,并将商号名嵌入,叫“恒立”;皮货商的则为“意气相投裘臻狐腋,名声远扬财聚羔羊”。作为名片的门联,人一看就知道院子主人是干什么的,更是北京门联的一种功能、一个特点。例如“虽为微末生意,却是顶上功夫”,是剃头的。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1. (2024高二下·沈阳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复得返自然”是组诗《归园田居》的总纲,“自然”在本诗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1. (2024高二下·沈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惠嫂

    王宗元

    在柴达木盆地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我认识了一位名叫李婉丽的上海姑娘。她是代表一个女子勘探组出席这次会议的——她们在唐古拉山区经历了极艰苦的七天七夜,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大矿区的初探工作。

    “你现在蛮像个高原人了,”我说,“南方来的女孩子们,刚来很不习惯吧?”

    “嗳唷,你问这个吗?”她活泼地起了右眉,“怎么说呢?给你说说高原给我的第一课吧!”

    她就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一天的傍晚,一辆货车驾驶室里坐着一个刚毕业的十七岁的姑娘,那就是我。自从噶尔穆上了车,我就觉得浑身发冷,许多关节作疼。想起人们传说的“高山病”,我心里有点怕,照这样疼下去,可怎么工作呢?

    司机小刘说:“晚上赶到昆仑山口,”大约我的面色很难看,他又补充道,“不远,一百多公里!”

    刚搭车的时候,小刘听说我是地质学校毕业的,自愿到高原工作,对我非常热情,滔滔不绝地给我讲了一串高原探宝的故事。

    可我身上难过,实在没精神多说话。记得最难受时,我问过这样一句话:“刘同志,在那个什么山口,会不会有回去的车?”

    他扭头看了看我,冷冰冰地说:“我怎么知道?我又不是汽车站长!”过了一会,他又嘟嘟囔囔:“哼,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

    当时我没听清他说什么草,只盘算着;是坚持往前走?还是真的返回呢?不知过了多久,猛听得小刘说:“喂,下车吧!”

    我提着挂包迈出车门,腿一软,差点碰在车厢上,小刘赶紧伸手把我扶住了。在明亮的月光下,对面有一排小窑洞,两三只窗口闪出灯光。我迷迷糊糊地跟着小刘走到一个灯光明亮的地方,一掀门帘,就有一股热气扑上身来。

    小刘说:“惠嫂,给你引来一位女同志!”

    隐约看见一个身材壮健的女人走过来。“哟,真的,哪里来的这么个俊闺女?不舒服,先在我这躺一会吧!”说着像一阵风似的,扶我躺下去。

    我忽然想起来的路上,有人说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在远离人烟的高山上经营了一个“司机之家”,使长途跋涉的人们得到无限温暖。

    不知过了多久,我醒过来,忘记了自己在什么地方。

    “你就在我这里睡吧,陪我说说话,老惠不在,领着勘察队找煤油去了!”惠嫂一面铺着炕,一面这样说。

    “现在好些吗?”

    我点点头说:“好多啦!”

    “就是这么回事,撑两天就过去了。”惠嫂把下巴搁在枕头上,开始了她的讲述。“我刚来的时候,说起来笑死人!一下汽车我就哭了:这里成年八辈子穿棉袄,不长五谷,连棵树都瞧不见!老惠慢腾腾地说:‘眼下不好,咱们不会建设么!’我说:‘呸!等你这地方建设好,老娘的腿巴骨能当打锣捶了!’他生了气,骂我‘你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

    “什么草?”我突然记起小刘的话。

    惠嫂说:“他骂我:‘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啊!这是这块地方最厉害的一句骂人话了,你也听见过吗?”

    我连忙摇了摇头,脸“刷”一下红到了脖根。“惠嫂,这棵草到底是怎么回事?”

    “去年,我那老头子修青藏公路,得了坏血病,带七个病号来这昆仑山休养。那会,这里是个转运站,只有两顶帐篷,许多人都想家了。他是个领导,想家也不能说啊,就自己到山坡上转,看见了这棵草。昆仑山上暖和的日子有数几天,你看这草,地面刚一解冻,它就急急忙忙钻出来,连叶子也顾不得长,就抽苔,蹿个三寸四寸,赶快开花、结籽,等到下第一次霜.它倒已经胜利地完成任务了。老惠在草跟前发狠地说:‘你不过是一棵柔弱的草,你还能在高原上扎下根,开花结籽。我堂堂的共产党员,难道不如你!’后来他就拔下这棵草,像捧着宝贝似的回到帐篷里,跟大伙开了个会,大家都像发誓似的说:‘不信我们不如这棵草,老惠,你把它挂在咱们头顶!’这些人硬凭着狠心把窑洞修成了,从此就留下了这句话……”

    我听着,紧咬着牙齿,心里非常激动,问惠嫂:“那你就留下来了?”

    “是啊,就这么留下了。姑娘,这公路上,最辛苦的就算司机了!好几回我见他们来,衣服外头一层冰盔冰甲,一走路冰碴乱响。我由不得赶快给他们找衣裳换,赶快给他们做口热汤热水的。真是些钢捶铁打的小伙子们呀!”惠嫂看了看钟,吃惊地说:“嘿,看我这絮叨劲儿,都忘了你是病人!”

    “好嫂子,你再给我说一说!”

    “算啦,话还说得完?明天你还要走路呢!”惠嫂坐起来,给我披了披被子。这一夜,我想得很多很多。

    想着想着,听见鸡叫了。我赶紧坐起来穿衣服,一看惠嫂不见了,大约是在我迷糊的时候出门了,我提着挂包走到院里,看见小刘在发动车。

    “你来做什么?”小刘冷冰冰地问。

    “走呀,我要到前面去!”

     “算啦,你就在这住下吧,有顺车把你带回去!”

    “这是什么话,我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我有些生气地提高声音说。小刘听见这话一怔,用眼睛盯住我看了半天,渐渐露出一种难以捉摸的笑容,伸手打开车门……

    这件事,在李婉丽头脑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所以她一口气对我讲了两三个钟点。

    “那么,现惠嫂还在那里吗?”我问。

    “在啊,我来来往往总要在那里住一夜。有些新来的同志们,我总喜欢引他们到那里,听一听高原第一课。”

    我说:“这倒是一个很好的开头,现在,讲一讲你自己的事吧!”“嗳唷,我自己有什么好讲?”这位上海姑娘脸红了,“我们的事情非常简单,材料上不是都写的有么!”

    1960年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围绕“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这句话,小说展现了李婉丽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说明。
    4. (4) 小说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行文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 1. (2024高二下·沈阳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陈情表》中李密用“”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安慰。
    2. (2) 柳永的《望海潮》中抓住“”和“”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3. (3) 《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
  • 1. (2024高二下·沈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就是说出现在农历十六的满月居多。    ①    ?我们知道,农历的月份主要是依据月相变化制定的。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亮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在一个月里,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有规律地变化着,    ②    。当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从地球上看月亮是黑的,此时的月相被称作朔,农历历法规定每月的初一必须要在朔所在的那一天,为了满足这个规定,农历的月分为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以保证初一那天月相是朔。从朔到满月大约需要十四五天,但时长并不完全固定,这是因为月亮是在椭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行,有时离地球近一些,有时远一些,离地球近时运行速度快一些,    ③    。因此,从朔到满月的时间最短不到14天,最长超过了15天。从统计数据看,出现在十六的满月最多,占总数的近60%,出现在十五的满月次之,约占40%。因此就有了“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说法。

    1. (1) 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1. (2024高二下·沈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中,主持人尼格买提在配合刘谦的魔术时,产生失误,没有成功对上扑克牌。当时,他绝望的神情马上被网友捕捉并调侃“像极了坐在老师身边的差生”“感觉他在台上都快碎了”。本该被批评的失误,反而被观众们津津乐道,也意外成为龙年春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对于这次失误,撒贝宁在春晚上直言不讳地揭穿,春晚导演于蕾在访谈中坦然承认,尼格买提更是在社交平台上与网友“心碎地”互动。正月十五的元宵晚会上,尼格买提续变了魔术,圆上了春晚扑克牌的失误,也成就了一个有趣的节目。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 (2024高一下·南昌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勤奋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类似的励志标语也经常出现在毕业班里,提醒学生不能在勤奋拼搏的年华选择安逸。可学习中的一些现象却令人困惑:有的学生埋头题海整日刷题,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有的学生一味用搜题软件帮助自己答题,却忽略对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将劳逸结合当作懒散的理由,反而嘲讽那些成绩暂时不够理想却坚持勤奋学习的同学……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勤奋学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 (2024高二下·宁波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真正厉害的人,早把人生调成了这三种模式:①“静音”模式:调成“静音”模式的人生,让我们专注提升自己。②“闯关”模式:人生就是一场“打怪升级”的过程,每天都精力充沛。③“飞行”模式:学会与自己独处,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

    正值青春的你,读了以上材料有什么感悟和思考?请结合个人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