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玉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郁离子曰:“疾病之中人也,始于一腠理之不知,或知而忽之也,遂至于不可救以死,不亦悲夫!天下之大亡一邑不足以为损是人之常言也一邑之病不救及其甚也然后倾天下之力以救之无及于病而天下之筋骨疏矣”楚太子以梧桐之实养枭,而冀其凤鸣焉。春申君曰:“是枭也,生而殊性,不可易也,食何与焉?”朱英谓春申君曰:“君知枭之不可以食易其性而为凤矣,而君之门下无非狗偷鼠窃亡赖之人也,而君宠荣之,食之以玉食,荐之以珠履,将望之以国士之报。以臣观之,亦何异乎以梧桐之实养枭,而冀其凤鸣也?”春申君不寤,卒为李园所杀,而门下之士,无一人能报者。穆天子得八骏,伐徐偃王,灭之,乃立天闲、内外之厩。八骏居天闲,食粟日石;其次乘居内厩,食粟日八斗;又次居外厩,食粟日六斗;其不是选者为散马,散马日食粟五斗;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而上下其食者莫不甘心焉。穆王崩,造父卒,八骏死,马之良驽莫能差,然后以产区焉。及夷王之年,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乃参以外厩。二厩之士不相能,内厩曰:“我乘舆之骖服也。”外厩曰:“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争而闻于王,王及大臣皆右内厩。既而与盗遇,外厩先,盗。内厩又先上以为功,于是外厩之士马俱懈。盗乘而攻之,内厩先奔,外厩视而弗救,亦奔,马之高足骧首者尽没。王大惧,乃命出天闲之马。天闲之马,实素习吉行,乃言于王而召散马。散马之士曰:“戎事尚力,食充则力强;今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王内省而惭,慰而遣之,而廪粟不继,虚名而已。于是四马之足交于野,望粟而取,农不得植,其老羸皆 , 而其壮皆逸入于盗,马如之。天下萧然。

    (选自《郁离子•卷一》)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争而闻于王,王及大臣皆右内厩。

      ②今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

  • 1. (2023·玉林模拟) 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年关将至,《中国奇谭》悄然点起了一把火。人们不断表达喜爱之情,各类解读①(纷至沓来) , 有人认为“中式故事与中式美学”正归来,媒体赞美该片是“进化的国漫,不变的中国浪漫”。虽然《中国奇谭》的主角们是远离人间世态的“小妖怪们”,但片中现实寓言般的情节塑造与代入感较强的情感表达,让不少观众狠狠共情。“小妖怪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爆火,为一颗颗②(饱经风霜)的心灵燃起了一盏盏温暖的灯。

    ㅤㅤ《中国奇谭》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B站联合出品的动画集。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用以“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精神创作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多次提到对上美影的喜爱与崇拜。这次上美影与B站的③(____),让《中国奇谭》实打实火出圈。

    ㅤㅤ《中国奇谭》饱含着④ (浓郁)的中国味,不时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小妖怪的 夏天》巧妙地将中国经典IP《西游记》里的情节作为故事背景,当齐天大圣扫清妖怪巢穴的那一刻,观众将会回忆起儿时遥远的英雄梦想。

    1. (1) 下列关于文中四个画横线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请以“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美影……”为开头,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整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
    3. (3) 关键词搜索,指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时,输入能够最大程度概括所要查找内容的几个词语的一种方法。关键词是用户获取信息的简化词汇。如何使用“关键词搜索”方法在搜索引擎中查找本语段?请根据材料内容列出四个关键词。
  • 1. (2023·玉林模拟)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双竹湛师房二首(其二)

    苏轼

    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釭

    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

    楚桥秋暮阻雨

    张耒

    水满城西钓艇横,云豪风弱晚冥冥。

    天寒小店人愁雨,灯暗孤舟客卧听。

    【注】①双竹:即杭州广严寺;广严寺“有双竹相比而生,举林皆然”,故又名双竹寺。②红:油灯。③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同是写“卧听”雨声,苏诗恬静,张诗悲凄。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 1. (2023·玉林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学生扫地的时候,因为手抓扫帚的位置过高、用力过猛,导致扫帚断成两截。老师见状走过来,拿起新扫帚示范说:“腰弯一点、扫帚抓低一点,这样才好用力,地也扫得干净。”“抓低扫帚扫净地”,这条朴素的劳动经验蕴含诸多智慧,如抓低扫帚,弯下身子,才能看清地上的垃圾;抓低扫帚,找准用力点,才能用好扫帚,扫干净地,等等。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高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 (2023·玉林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着深厚的文化自信,多元的文化智慧彰显出文明古国的绚丽多姿。《陈情表》中“”两句化用《初学记•鸟赋》中的典故,来抒发李密对祖母的孝养之情。
    2. (2) 《李凭箜篌引》中从正面写乐声,既以声写声,又以形写声的句子是:“”。
    3. (3) 《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跟《小石潭记》一文中的“”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借鱼儿的游弋,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
  • 1. (2023·玉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乡村的“信息闭环”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原先,村民们的主要交流内容几乎仅来自某个特定村庄内发生的事情。一山之隔就可能使山两边的村落互不相闻,谈话内容毫不相干,这也使村民的社会化过程被缩短与简化,几乎没有逆向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过程。

     从某种程度上说,乡村中的文化环境与当下我们在互联网上所处的文化环境有些相似。在此不妨将乡村中的文化传播环境与互联网上的做一些对比。通过算法分析,应用程序向每个用户精准推送与其偏好一致的内容,推荐与其意见一致的其他用户。在这个“信息茧房”中,尽管我们可以第一时间获知天下事,但手中握着的选择权使我们更多地关注与自己观点相同的言论和内容。不仅如此,由于碎片化信息能够被快速理解与传播,更适应网络时代需求,网上的表达也趋于简单化。判定一个人说的话有没有道理,不是在于他的论据及论述过程,而是在于他的立场。这样,就形成了文化闭环,相似的声音回荡在其中,使闭环内部人员的文化观念愈发固化,使各种有门槛的、相互之间不甚了解的亚文化社群林立于互联网土壤之上。

     这种物以类聚的行为模式也催生着社群语言体系的适应性变化。语言和符号是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一,人们使用的语言已不仅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同时也是社会的语言。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农村中出现了属于各村、各个家族的内部话语体系,互联网上也出现了更迭速度极快的网络流行语。网上的各个亚文化圈中也流行着属于自己圈子的“行话”。

     综观互联网“信息茧房”与乡村的“文化回音壁”现象,我们会发现两者不仅有着相似的表征,而且在破除限制的方法上也不谋而合,即主体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跳出信息限制的怪圈。在互联网世界中,网民个体可以有意识地通过点击新话题,降低“奶头乐”内容点击率等行为自发跳出文化闭环。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只要剔除自己精神上“物以类聚”的过度依赖,就可以凭自己的力量,跨过画地为牢的门槛。对于乡村的文化闭环,由于其是受血缘、地缘等因素限制而产生的隔膜,在信息传播全凭口口相传的时代,村民们对于这种局面凭一己之力几乎无法改变。但随着乡村振兴的加速、人口流动性的提升、信息技术的普及,常居乡村的人们已经可以挣脱“文化回音壁”的束缚。

     在现代化发展帮助人们逐步冲破文化闭环的同时,这片地域上的淳朴亲情与中国乡村的特性并未随之被稀释。村民们会热情接待回乡的游子,乡邻之间会相互邀请对方来自家分享刚出炉的美味。乡村中并未变得人情冷漠。同时,人们的“乡愁”也不再局限于中国乡村,而是随着人口的流动扩展到全世界。有中国人的地方,就存在着扎根于中国乡村的乡土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乡村和城市并没有完全割裂。在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削弱与消失的是封闭,愚昧和落后,存留的是亲情、乡情和家国情。乡土性并不囿于“村落”这个物理地域内,乡土性同时也是中国人的民族性。

     虽然中国现代化的脚步不可阻挡,但它的乡土性同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磨灭——这个国家的根还留存在这片土地上。这是当代中国与西方社会最根本的不同之处,它也使中国成为某种意义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摘编自陈道逸《信息时代:乡土中国的存与失》)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推断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 
  • 1. (2023·玉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节年为首”,中国人在冬去春来,辞旧迎新之际,隆重的年节仪礼为周而复始的岁月刻下了深远的时间符号。

    进入腊月后,人们礼送旧年,祭祀诸神,慰问亲友,①____。其中的腊八礼,是拉开年节序幕的启幕礼,是辞年礼的开端。“过了腊八就是年”,人们以腊八粥的相互馈送与献祭,开启了年节历程。

    馈赠与慰问为主的辞年礼,主要在亲友之间,人们在相互馈赠与探访中,交流了亲情与友情。岁末的辞年礼对于部分人来说,②____,人们利用年节机会,对于经济状况不好的亲友,提供生活急需的礼物,这样一种具有慈善救助性质的辞年礼,是值得称道的传统礼仪。

    在辞年礼中,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互动外,③____。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亡故的祖先并没远去,他们一直关注着子孙后代,在岁末人们要向祖先谢恩。同时人们对影响日常生活的诸种神灵也沿袭古代蜡祭百神的传统,以礼拜送。特别引人瞩目的是“谢灶”仪式。腊月二十三,人们在灶神像前,备好香纸与纸马,供上灶糖等祭品,礼送灶神上天,为的是让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1. (2023高一下·浦北期中) 下列破折号的作用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 周朴园:你——你贵姓?(表示声音延长) B . 鲁侍萍:(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表示语气断断续续) C . 周朴园: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表示解释说明) D . 周朴园: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表示解释说明)
  • 1. (2024高三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Ⅰ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势”是一种客观存在,标示着事物发展的形势、态势、趋势,察势在于审时度势,____。身处变动不居的时代环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因势而动,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任何新事物从发端、兴起到发展、壮大,____,而是需要持续积累,进而积厚成势,最终势如破竹,不可阻挡。回望 , 从小岗村的红手印拉开农村改革大幕,到自贸区在上海启航后推而广之,改革渐进式,不仅是一个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积势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探索过程。

    当信息化的快车加速到5G时代,我们要合乎规律取势,占得先机顺势,让新事物健康成长,让新动能加速壮大,才能将更多“小趋势”汇聚成磅礴的时代大潮、发展大势。

    1. (1) 下列句子中的“好”和“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中的“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1. (2024高三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得古梅两枝

    戴复古

    老干百年久,从教花事迟。

    似枯元不死,因病反成奇。

    玉破稀疏蕊,苔封古怪枝。

    谁能知我意,相对岁寒时。

    1. (1)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诗歌蕴含哲理,能给人以启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