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宁波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十六年,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贤,且又同姓,穷而过君,不可无礼。”文公曰:“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詹曰:“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国,为郑忧矣。”文公弗听。

    三十七年春,晋公子重耳反国,立,是为文公。秋,郑入滑,滑听命,已而反卫,于是郑伐滑。周襄王使伯服请滑。郑文公怨惠王之亡在栎,文公父厉公入之,而惠王不厉公爵禄,又怨襄王之与卫滑,故不听襄王请而囚伯服。王怒,与翟人伐郑,弗克。冬,翟攻伐襄王,襄王出奔郑,郑文公居王于汜。三十八年,晋文公入襄王成周。

    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死。公怒,溉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僇。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子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

    (节选自《史记·郑世家》)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时A兰事晋文公B甚谨C爱D幸之E乃私于晋F以求G入郑H为太子。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5. (5) 选文中晋国撤兵的原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有何异同?
  • 1. (2024高一下·宁波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每项都相同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陈情表》)

    材料二: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 , 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李)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已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孝友传》)

    材料三:

    臣祖英九岁失怙,惟慈亲鞠育,逮长知训,冀或用世,以酬罔极之恩,臣之志也。向叨食元禄,为何左丞参佐,适值三山强寇,勳掠广城,一门妻女,死节五人;而老母陈氏,为所拘囚。臣祖英隐忍不能即死,其有愧石苞殉国也多矣。

    兹遇圣朝维新,征讨不服,率土效顺,咸蒙嘉休。乃者三山逆寇,悉婴铁锁,臣母得以生还,虽臣祖英不孝之罪固所难逃,而得以展区区乌哺情私者,陛下之赐也。臣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铭感圣德,彻于肝肺,虽九死其能报耶!陛下又复甄录,寄以民社,此正臣殒首效命之秋也。而臣俯顾自惭不敢拜命者以罪戾已深不宜职在民牧。

    (节选自简祖英《陈情表》)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臣俯顾A自惭B不敢C拜命者D以罪戾E已深F不宜职G在民牧。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②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5. (5) 李密懂得以情感人,也能以理服人。在李密看来,诸葛亮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他是如何论述的?请结合材料二用自己的话回答。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踰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踰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轴;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 , 则邪事不生。

    《管子》

    材料三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史记·管晏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4. (4)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②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

    5. (5) 康有为《论语注》云:“孔子虽重教化,而以富民为先。”请简析孔子此思想在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的表现。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文本二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节选自《说苑·君道》)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找出来,写在答题卷上,超过三处不给分。

      先王忿A之B其C怨D未E报也F今骑G射之H服I可J以K报L中山之怨。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恒晋文之事》)

    5. (5) 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赵武灵王具体有哪些做法体现出了文本二的“人君之道”﹖请结文本简要说明。
  • 1. (2024高三下·遵义)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苏舜钦,字子美,参知政事易简之孙。舜钦少慷慨有大志,状貌怪伟。当天圣中,学者为文多病偶对,独舜钦与河南穆修好为古文、歌诗,一时豪俊多从之。初以父任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县尉。玉清昭应宫灾,舜钦年二十一,诣登闻鼓院上疏。举进士,改光禄寺主簿,知长垣县,迁大理评事,监在京店宅务。康定中,河东地震,舜钦诣匦通疏。范仲淹荐其才,召试 , 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舜钦娶宰相杜衍女衍时与仲淹富弼在政府多引用一时闻人 , 欲更张庶事。御史中丞王拱辰等不便其所为。会进奏院祠神,舜钦与右班殿直刘巽辄用鬻故纸公钱,间夕会宾客。拱辰廉得之,讽其属鱼周询等劾奏,因欲摇动衍。事下开封府劾治,于是舜钦与巽俱坐自盗除名,同时会者皆知名士,因缘得罪逐出四方者十余人。世以为过薄,而拱辰等方自喜曰:“吾一举网尽矣。”舜钦既放废,寓于吴中。二年,得湖州长史,卒。舜钦数上书论朝廷事,在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益读书,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善草书,每酣酒落笔,争为人所传。及谪死。世尤惜之。

    (节选自《宋史·苏舜钦传》)

    材料二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子美之齿少于余。而予学古文 , 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摘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气。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趋于古焉。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节选自欧阳修《苏氏文集序》)

    1. (1)  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舜钦A娶宰相B杜衍女C衍D时与仲淹E富弼在F政府G多引用H一时闻人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拱辰廉得之,讽其属鱼周询等劾奏,因欲摇动衍。

      ②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

    5. (5)  对于苏舜钦因罪被除名的事,他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 1. (2024高三下·黔东南)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法曰:“因势破之。”晋武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惟羊祜、杜预、张华与帝意合。祜病,预自代。及祜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既至镇,缮兵甲,耀威武,遂拣精锐,袭破吴西陵都督张政,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朝臣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真是计不出已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守之耳。昔汉宣帝议赵充国所上事效之后,责诸议者,皆叩头而谢,以塞异端也。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之。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添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至。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之。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遂虏吴都督孙歆。既平上流,于是湘江以南,至于交、广,吴之州郡,望风归附,预仗节宣诏而抚绥之。时诸将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易尽克。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藉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咸宁二年冬十月,以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祜上疏请伐吴,帝深纳之。而朝议方以秦、凉为忧,祜复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议者多有不同,祜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有删改)

    1. (1)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直是计不出A己B功不在C身D各耻E其前言F之失G故H守之耳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

      ②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

    5. (5) 根据材料二内容,归纳说明羊祜与朝廷其他官员对灭吴看法的具体分歧。
  • 1. (2024高三下·贵州模拟)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禹之决江水也,民聚瓦砾。事已成,功已立,为万世利。禹之所见者远也,而民莫之。故民不可与虑化举始,而可以乐成功。孔子始用于鲁,鲁人诵之曰:“麋裘而韠,投之无戾。幄而廨裘,投之无邮。”用三年,男子行乎涂右,女子行乎左,财物之遗者,民莫之举。大智之用,固难逾也。子产始治郑,使田有封洫,都鄙有服。民相与诵曰:“我有田畴,而子产赋之。我有衣冠,而子产贮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后三年,民又诵之曰:我有田畴,而子产之。我有子弟,而子产诲之。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使郑简、鲁哀当民之诽訾也,而因弗遂用,则国必无功矣,子产、孔子必无能矣。非徒不能也,虽罪施,于民可也。今世皆称简公、哀公为贤,称子产、孔子为能。此二君者,达乎任人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乐成》)

    材料二:

    郑子产晨出过东闻妇人之哭抚其御之手而听之。有间,遗吏执而问之,则绞其夫者也。异日,其御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子产曰:“其声惧。凡人于其亲爱也,始病忧,临死而惧,已死而哀。今哭已死,不哀而惧,是以知其有奸也。”

    或曰:子产之治,不亦多事乎?奸必待耳目之所及而后知之,则郑国之得奸者寡矣。不任典成之吏,不察参伍之政,不明度量,恃尽聪明劳智感而以知奸,不亦无术乎?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下众上寡,寡不胜众者,言君不足以遍知臣也,故因人以知人。是以形体不劳而事治,智虑不用而奸得,不修其理,而以己之胸察为之弓矢,则子产诬矣。老子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也。”其子产之谓矣。

    (节选自《韩非子·难三》)

    【注】①鲁人歌词的意思是:穿着鹿皮衣又穿蔽膝,抛弃他没关系。穿着蔽膝又穿鹿皮裘,抛弃他没罪尤。韠,蔽膝,古代一种遮蔽在身前的皮制服饰。②贮:古代一种财务税。③典成:主管诉讼案件。④参伍:错综比较,以为验证。

    1. (1)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郑子产A晨出B过东匠之C闾D闻妇人之E哭F抚G其御之手H而听之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三年,民又诵之曰:“我有田畴,而子产殖之。”

      ②恃尽聪明劳智虑而以知奸,不亦无术乎?

    5. (5)  两则材料都体现了一定的治国理念,请结合材料分别简要概括。
  • 1. (2024高三下·贵州)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晋灵公不。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宣子)、士会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会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 , 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

    (节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材料二: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高祖责其后服,世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万夫敛手。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对曰:“陛下废万机事畋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尝设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但见倾宫、鹿台 , 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若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当此时亦以为足。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高祖深然之。

    (节选自《大唐新语·规谏》)

    材料三:

    唐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魏徵),乃匿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徵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帝素敬徵,欲尽其言。徵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节选自《隋唐嘉话》)

    【注】①胹:煮。②溜:通“霤”,屋檐下接水的沟槽。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陛下A废B万机C事D畋猎E不满F十旬G未为H大乐。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锄魔贼之。

      ②语久,帝惜鹞且死,而帝素敬徵,欲尽其言。

    5. (5) 晋灵公、唐高祖和唐太宗对待讽谏的臣下,各持什么态度?请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
  • 1. (2023高三上·贵阳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 , 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军北还。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

    材料二:

    于时韩、马之徒尚顾关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怀吴会,亦已明矣。彼荆州者,孙、刘之所必争也。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诚非曹氏诸将所能抗御。故曹仁守江陵,败不旋踵 , 何抚安之得行,精服之可期?将此既新平江、汉,威慢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械棹之手,实震荡之良会,席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侯哉?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斤石既差,悔无所及,即亦此事之类也。

    (节选自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十》)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悉使赢兵负草A填之B时C乃得D过E赢兵为人F马所蹈藉G陷泥中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②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

    5. (5) 两则材料都涉及了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请分析败因的异同。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