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小学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四下·陆川期中) 根据所学知识填一填。
    1. (1) 作家笔下的各种动物,大多赋予了人的性格,如老舍笔下勇敢、慈爱的母鸡,的白猫;丰子恺笔下的白鹅。
    2. (2) 《蜂》的诗句“。”赞美了蜜蜂勤劳、无私的高尚品格。
    3. (3) 范成大诗词《四时田园杂兴》“。” 我们可以看到有花有果、有色有形的南方初夏风光。
  • 1. (2024四下·雷州期中) 课外阅读。

    ①春天是你的童年。在这百花齐放的春天,你悄悄张开了嫩绿的笑脸,每个枝头都有你弱小的身影,你( )是那么的渺小,( )同样也给大自然带来了春的光彩——这就是你,叶。

    ②你渐渐长大,长绿。夏日时你已成年,那茁壮的身躯,像一把巨伞,遮挡阳光,阻挡风雨。你( )默不作声,不像鲜花那样美丽,不像松柏那样傲雪,( )同样受到人们的喜爱。

    ③你的晚年是秋天。看,你已经变得枯黄憔悴了,微风一吹,摇摇欲坠。( )你飘然落下,人们( )会把你收集起来,经过加工,又成了很好的农作物生长的肥料……

    ④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千千万万个和树叶一样默默无闻为祖国、为别人贡献一切的人。看,马路上那些臂戴红袖章的爷爷、奶奶为维护社会治安发挥着自己的余热;瞧,我们的老师在灯下备课了,她是为了我们才不知疲倦地工作的呀!他们从不知道什么叫“享福”,只知道为后人“造福”。

    ⑤你的精神使我深深地感到:做人,不能时刻总想着自己,要多为别人想一想。如果人人总想着自己,那世界怎么会发展,人类怎么会进步呢?

    1. (1) 选择恰当关联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不但……而且…… 与其……不如……

      虽然……但…… 即使……也……

    2. (2)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强大 伟大 瘦弱

      厌恶 索取 落后

    3. (3) 叶在春、夏、秋时,分别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4. (4) 文章用一个反问句作结,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 (5) 这篇文章是以第人称展开叙述的。全文采用了的修辞手法,

      按照的时间顺序,赞美了的一生。

  • 1. (2024六下·湛江期中) 请根据要求填空。
    1. (1) 用学过的名言劝诫他人珍惜好日子:“,莫把无时当有时”。劝诫他人及时行孝可以用:“树欲静而风不止,。”
    2. (2) 韩翃笔下的寒食节是这样的:“,寒食东风御柳斜”。王建的中秋之夜是这样的:“中庭地白树栖鸦,”。郑燮眼中的竹子是这样的:“,任尔东西南北风”。
    3. (3) 苟利于民,,不必循旧。(《淮南子》)
    4. (4)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此不为?”孔子。《两小儿辩日》
  • 1. (2024六下·湛江期中) 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北京的春节》作者是老舍,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的习俗,其他日子一笔带过。这样安排内容详细得当,中心突出。 B . 沈从文的《腊八粥》一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其中“喝粥”部分写得详细。 C . 《匆匆》是一篇散文,作者朱自清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D .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在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同志的会议上的演讲稿。
  • 1. (2024六下·高要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摘自《早春的风筝》)

    【材料二】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着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各国的风筝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日本风筝是由中国传入的,学界一般认为传入时间是中国唐代,图形多为长方形和半圆形,上面没有任何装饰。在泰国,风筝则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为鸟筝,女筝称为鱼筝。(摘自网络)

    【材料三】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六人,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一小童立在旁边拾头凝望,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摘自《清明上河图》中看清明民俗)

    1. (1) 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

    2. (2) 阅读三则材料,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中国的风筝起源于唐朝时期。

      ②在泰国,风筝则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为鱼筝

      ③风筝上绘制蝙蝠,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

      ④【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3. (3) 【材料二】中加点词语“一般”有什么表达效果?
    4. (4) 【材料三】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
    5. (5) 在班级活动中,某学习小组打算制作一只风筝,但在图案绘制上产生了以下分歧,请写出你的建议并说明理由。

      蜈蚣    蝴蝶    鲤鱼

  • 1. (2024六下·高要期中) 课内阅读。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 (1) 本文段选自,作者是现代作家,我还知道他的作品有(至少写两部)
    2. (2) 文章画横线的句子由、三个动词写出了一天时间很快从身边消逝,表达了作者
    3. (3) 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请仿写一句:
    4. (4) 请写出两句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或诗句。
  • 1. (2024六下·望都期中) 最能概括下面句子主要内容的一项是(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A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 B . 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 C . 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 D . 阅读困难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
  • 1. (2024五下·巴州月考)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 (1) 人们常说的“颜筋柳骨”中的“颜”指的是书法家颜真卿。
    2. (2) 《童年的发现》用倒叙的手法,通过讲述“我”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寻根究底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3. (3) 《手指》一文,作者李叔同用风趣的语言,展现了五个鲜明的手指形象,让我们想到生活中的类似的人。
    4. (4) 漫画往往意味深长,能引发我们的思考,从中获得启示。
    5. (5) “窈窕”的读音是yāo tiǎo;“造诣”的读音是 zào yì。
    1. (1) 复述故事时,可以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按顺序复述。
    2. (2) 《方帽子店》一文让我们明白了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原来的样子。
    3. (3) “枣核”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帮村民夺回了牲口,惩治了恶官。
    4. (4) 《大林寺桃花》中由于山上温度比山下低,所以山下的花都谢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
    5. (5)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个故事表明急性子的顾客应该就找急性子的裁缝才适合。
  • 1. (2024六下·九江期中) 日积月累。
    1. (1) 诗句“”写出了牛郎织女因天河相隔而相顾无言的样子。
    2. (2) 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
    3. (3) 《鲁滨逊漂流记》一文的梗概按顺序,写了“流落荒岛→建房定居→→救‘星期五’→”这几件事。
    4. (4) 《增广贤文》中“,一字值千金”告诉我们读书要专心,要下苦功夫。
    5. (5)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默默时,便从……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3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