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小学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六下·广东月考) 阅读课外短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天上飘下来的礼物

    ①收衣服的时候,发现一个衣架子是空的,探身往楼下一看,果然又被风刮到楼下去了,喊儿子,去,到楼下林奶奶家的院子里把掉下去的衣服捡上来。儿子愉快地答应着,一跳一跳地下楼去了。

    ②风大的时候,晾晒在阳台上的衣服,常有一两件被风刮到楼下。一楼的林老太太,人有点孤僻,不太好说话。记得刚搬来的时候,一次衣服刮到她家院子里去了,我下楼敲门,想进她家院子捡一下。敲了半天,老太太连门都不开,“你到院子外去拿。”

    ③奇怪的是,儿子倒是和楼下的林奶奶挺投缘。那天,又一件衣服掉下院子里了,我看看,离栅栏不远,估计拿根竹竿就能挑出来。我让儿子下去挑挑看。儿子趴在栏边,用竹竿往里钩衣服的时候,林老太太突然走进了院子,儿子吓得不知所措,我站在阳台上,也隐隐约约听见她说,下次衣服再掉下来,你就从我家进来拿,好不好?儿子点点头。就这样,衣服再被风刮到楼下的院子里,都是儿子去捡。

    ④儿子似乎也挺乐意干这活。每次下去捡衣服,都要好大一会才回来。儿子,在林奶奶家都干什么了?林奶奶喜欢清静,不要打扰了林奶奶。儿子歪着头说,没有啊,林奶奶可喜欢我了,跟我说了好多话。林奶奶告诉我,她孙子跟我差不多大呢,可是,她只看过他的照片,孙子在美国,还从来没回来过呢。

    ⑤关于林老太太,我也听社区工作人员谈起过。他们告诉我,林老太太唯一的儿子在美国,很多年没回来过了。老伴去世得早,儿子出国后,老太太就一个人生活。退休后,生活更孤单了,常常一个人闷在家里,跟外面的联系越来越少了,人也变得越来越孤僻。原来是这样,难怪那次我去敲门,她连门都不肯开。社区工作人员说,你们住她楼上,帮我们留意点,也尽量给老人点照顾。我点点头,又摇摇头,真不知道,怎样帮这个孤僻的老太太。

    ⑥日子平淡地过去,风偶尔会将我们家阳台的衣服刮到楼下去。儿子“噔噔噔地下楼,又“噔噔噔"地上楼。他快乐得像一阵风。有时候,我会问儿子,楼下的林奶奶生活得怎么样啊?儿子想想,说,林奶奶看到我的时候,是很开心的啊。

    ⑦一次,儿子下去捡衣服,回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把花花绿绿的糖果。儿子说,这是林奶奶给的,是林奶奶家的叔叔,从美国寄回来的。儿子还自豪地说,我还帮林奶奶念了信呢,是叔叔写给林奶奶的。儿子手上拿的衣服,登得方方正正。儿子说,咱们家的衣服掉下去后,林奶奶捡起来,帮我们又洗了下,晾干了。我的心里,酸酸的,感动。

    ⑧我们和楼下的老太太,仍然没有什么来往。我们的儿子“噔噔噔”地下楼,又“噔噔噔”地上楼。他快乐得像一阵风。有时候,从楼下林老太太的家里,会传来“咯咯”的笑声,一个童声,另一个很苍老。

    ⑨春节,我们一家回老家去了。回来时,才听说楼下的林老太太突然去世了,据说是无疾而终。我们注意到,儿子的眼圈红了。

    ⑩人们在整理老人的遗物时,看到了一个日记本,记录下了她最后的日子基本上是流水账,但是,老人在日记里多次提到,从楼上下来的服,以及下来捡衣服的小男孩。老人的日记里,反复出现这样一句话:“那是从天上飘下来的礼物。”我明白老人的话。那也许是老人孤寂的生活里,最后一点期盼。

    1. (1)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 (2) 我的心里酸酸的,感动。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什么?
    3. (3) 第⑤段内容是否可以删除?请说明理由。
    4. (4) 文章哪些地方能表现林奶奶性格的孤僻?
    5. (5) 如果把题目换成“一位孤独的老人”可以吗?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 1. (2024五下·东莞期中)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

    ②父亲就像一个熟悉的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

    ③有一次,父亲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我一看,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他欣然地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这一刻,我无比自豪。

    ④可有时候,他也会两手空空,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无寸铁。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嘴唇起了白皮儿,他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差了什么东西,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我心里有些难过。

    ⑤这一天,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家。母亲看到他,神色平静,目光柔和,寒寒颤颤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在我的记忆里,这情景不止一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节日里才有的萝卜炖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上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有些不解:母亲这样招待他,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的将军?

    ⑥父亲并没有上床休息,而是无牵无挂地坐着,看母亲从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我们的家园。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这时候,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我们沐浴在父亲的目光中,有了满足,有了激励。

    ⑦再后来,父亲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可是屋子里,这里还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于有一天,他们都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

    ⑧我们会把要填满的地方填满,也包括他们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但是我又懂得,在那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是满满当当的,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

    1. (1) 第③至⑥自然段,作者分别回忆了关于父亲的四个场景,照样子概括。

      ①父亲拉着满满一车东西回家。

    2. (2) 第④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描写。(多选)
    3. (3) 第⑤自然段将父亲做生意亏本回家时的“空”与母亲招待父亲的“满”进行,突出了
    4. (4) 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镀亮”的意思是(    )。
    5. (5) 第③自然段“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这句话改成“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带锁的小抽屉”好吗?为什么?
    6. (6) 短文第⑦自然段中父母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第⑧自然段中“我”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这两句话矛盾吗?为什么?
  • 1. (224六下·望都期中) 课外阅读。

    雪夜老人

    ①雪花撒在我的脸上,像针刺入肌肤。寒冷,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

    ②三年了,我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在这个城市开始自己的事业。但最终,三次创业换来的结局是口袋里仅剩的十五块钱。我索性把这十五块钱再换成三罐啤酒,一无所有,大概不过如此吧。

    ③我拿出手机,突然有倾诉的欲望。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

    ④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这个城市的灯火。夜越来越深,气温几乎跌至冰点,我独自对着这茫茫夜色,突然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你捂住嘴巴,它们就会从你的眼睛里跑出来。

    ⑤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的长椅上来了一个老人。我沉浸在三年创业的岁月里,分不清哪是雪,哪是泪。老人一直在我对面坐着,偶尔用目光打量一下我,像问候,像关怀,似乎也没有离开的意思。

    ⑥我前几天看报纸,说这附近的一个社区成立了一个老年服务队,专门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莫非,他是这个服务队的成员,怕我一时想不开,做出什么傻事?

    ⑦或者,是我长得像他的孩子,而他也曾在深夜里,看见自己的子女在生活面前声泪俱下,眼前的这一幕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

    ⑧抑或,他是自己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我不认得他,而他记得我。

    ⑨夜色已深,是离开的时候了。眼前这个老人到底是谁,又何必在意。我站起身,朝自己的出租房走去。没走几步,我隐隐察觉到,身后的老人也站起了身子。我转过头,恍惚中,看见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长椅旁,弯腰,捡起地上的三个空啤酒罐,微微向我致意,然后,安静地离开了公园

    ⑩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过来,却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

    ⑪我望着老人远去的方向。蓦地记起他坐在公园长椅上,任由雪花飘落的那份倔强。或许在他的一生中,还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

    ⑫风雪愈紧了,我拨通母亲的电话,告诉她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家乡有句老话——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

    1. (1)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声泪俱下:

      步履蹒跚:

    2. (2) 根据小说内容,请将表格补充完整。

      情节内容 

      情感变化 

      创业失败,雪夜独自喝酒。

      ① 

      疑惑 

      起身离开,老人捡走易拉罐。

       ③

      释然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老人的什么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结合整个故事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4. (4) 文章最后说“家乡有句老话——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1. (2024六下·宣化期中)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海一样的荣幸

    看过一段电视采访,一位在非洲研究狮子数十年的学者讲述了他的感受。由于多年的接触,一个狮群对他已相当熟悉,允许他在周边自己拍摄。可是一头高傲的大雄狮,出于头领的警觉,始终不许他进入到狮群30米左右的范围,若越此界限一步,雄狮则会怒视警告。学者把研究当作生命,但他更爱群子。有一次,雄狮卧在草丛休息,为避免惊抚它,学者走下吉普车,扔下相机,冒着生命危险,一点一点地接近那头兽中之王。他的举动甚至让自己也觉得疯狂,他居然挪到离雄狮不到10米的距离,那头狮子安详地看着他,摇了摇尾巴然后把头转朝其他方向,天哪!它接受了他。

    面对摄像机,学者颤抖着嘴唇说:“能被它接受,我感到莫大的荣幸。”--原来,自诩为世界主宰者的我们,也能放低姿态,被动物赐予荣幸的。

    这以后发生了一个故事,缘于我家窗边墙面的凹陷,有一只麻雀把它当成了家,修筑巢穴。累了,麻雀就会停在窗台上歇息,可一旦我接近窗子,麻雀就会惊起飞走。出于对麻雀维生艰难的体谅,我会在窗台上撒些米,当然是为这特殊客人准备的。日子久了,麻雀也渐感觉到我的友善。有一次它轻蹦着,居然在我身边不到尺许的距离啄米,虽然在,它永远不可能跃到我的掌中,我稍一移动,它仍会惊起飞走,但那种荣幸我体会到了,人的爱被一只小鸟理解并接受,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宠幸。

    在一部纪录片中,一位老摄影师在野地拍摄,天上突然降下几只大鸟,围着他欢快鸣叫后再飞走。原来,这是他几年前接近过的鸟群。那些大鸟,把他当作了老朋友!这是何等自荣幸兼荣耀,我被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想,此类际遇会给人以大海一般的感受,无论它是一头狮子、一群大鸟,趣或只是一只小小的不起眼儿的麻雀。

    1. (1) 文中出现了“自诩”一词,如果不认识“诩”字,就得用查字法查字典。先查,再查画.我能给“自诩”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2. (2) 我从短文中积累的“动物将人类视为朋友”的句子是: 
    3. (3) 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作者通过的事例来体现人类从动物那里赢得的“海一样的荣幸。”我也可以从身边看到事例和听到的来补充说明这一切。
    4. (4) 把动物的信任看成是一种赐予的荣幸,是因为
  • 1. (2024二下·威县期中) 阅读

    邯郸(hán dān)学步

    ①相传在两千多年前,燕国某地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一表人才,可他就是缺乏自信,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他不管学什么,总是学一样丢一样,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

    ②后来,他竟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看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他们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

    ③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有多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索性瞒着家人,跑到邯郸学走路去了。

    ④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他觉得摇摆多姿,学。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新的走法没有学会,他把原来的走法也全忘了。当他返回燕国时,只好爬着回去。

    【注】邯郸:中国战国时赵国都城,在河北省邯郸市。

    1. (1) 照样子,写词语。

      无缘无故

       无

    2. (2) 这篇寓言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
    3. (3) 当燕国这位少年返回燕国时,只好爬着回去的原因是什么?用曲线画出来。
    4. (4) 文文和芳芳对这篇文章的阅读启示展开了讨论,你觉她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文文:我们不能盲目模仿别人,否则就会丧失原有的本领。

      芳芳:我们要照搬照抄别人的学习经验,少走弯路。

  • 1. 训练 2 写人记事,革命文化

    难忘的小红马

    阙中一

    每当我想起跟随毛主席长征的情景,就会想到主席骑的那匹小红马。从中央苏区出发,一直到长征结束,小红马从来没有离开过主席。小红马浑身赤溜,主席十分喜爱它。常常有这样的事,晚上主席去开会了,我们只要听到小红马“咴咴”的叫声,就知道是主席回来了。 而这时,主席也往往会走近去摸一下小红马,风趣地说:“你还没睡呀?”

    一路上,毛主席很少骑它。可是,每逢看到伤病员,却总是要他们骑上。有时,我们看见主席长途行军很疲劳,劝他上马,主席就诙谐地拍拍小红马,说:“对不起了,我要骑骑你了。”

    夹金山,是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雪山。这里天气变幻莫测,常常是黑云满空不下雨,蓝天无云降冰雹,雾霾弥天,寒气逼人。上山的时候,和我们一起走的卫生员小钟感到呼吸困难,当时没法骑马,主席就让小钟拉着小红马的尾巴上山。毛主席对同志是多么关心啊!

    过草地的情景,更加令人难忘。一次我们遇到了一条三四十米宽的河,水深,流急,一直没到胸部。毛主席一定要我们拉着小红马的尾巴过河,免得被湍急的河水冲走。我们过河后,毛主席还惦念着后面中央直属部队的其他战士,叫秘书长再把小红马骑过河去,让战士们都拉着马尾巴过河。他站在河边,看着几十个战士一个一个过河,直等到最后一个战士过了河,才转身和我们一道继续前进。

    过草地没两天,我的腿被划破了,不久,腿肿得很粗,烂到了骨头。淤黑色的水草地,散发出阵阵腐臭,一脚下去,真比钻心还痛。我忍着剧痛,跟着大部队前进。但是走了没几里路,还是被落下了。这事被毛主席知道了,他一边要牵马的老于停下来,一边对我说:小阙,骑我的马去!

    “我能坚持。”我按了按伤口,“腿并不疼啊!”

    毛主席见我执意不肯,就要老于来拉我上马。

    “主席,您自己需要呀。”我还是不肯。主席就又在旁边催我。于是,我只得跨上了小红马。

    小红马迈开了蹄子,从草茎和腐草结成的泥潭上,从黑水泛滥的河沟上踏过去。我骑在小红马上,看见主席踏着艰难的步子前进着,心里一阵发酸。后来,不论主席怎样劝我,催我,我再也不骑小红马了。

    到了甘肃以后,我们几次消灭了敌人的骑兵部队,同志们总是从缴获的马匹中挑选最好的马给毛主席送来,可是主席都转送给了后方的伤病员,自己仍旧骑他那匹小红马。直到直罗镇战役以后,小红马病了,主席才把它送到后方兽医站去。

    我至今还怀念着这匹小红马,不仅因为在过草地的时候骑过它,还因为想到小红马,我就想到毛主席关怀同志的一桩桩感人的事。

    (有改动)

    1. (1) 获取信息长征路上,小红马都帮助过哪些人?它是怎么帮助他们的?填一填。

    2. (2) 整体感知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
    3. (3) 形成解释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毛主席喜爱小红马?( )
    4. (4) 形成解释 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文中对雪山和草地的描写属于环境描写,侧面体现出战士们长征过程中的艰难。( )

      ②小红马病了之后,没法再给毛主席什么帮助了,所以毛主席把它送到了后方兽医站。( )

      ③文章看似在写小红马,实际上写的是心地善良、关怀同志的毛主席。( )

    5. (5) 获取信息作者为什么至今还怀念着那匹小红马?请你在文中找出原因并用横线画出来。
    6. (6) 评价鉴赏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这时毛主席的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本单元方法2 品味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内心
  • 1. 训练 3对比阅读,课内外联读

    选文一 军神(节选)

    毕必成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你过奖了。”

    沃克医生的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神情。他想说什么又忍住了,挥手让护士出去,然后关上手术室的门,注视着病人,说:“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

    “刘伯承。”

    沃克医生肃然起敬:“啊,久仰久仰,认识你很荣幸。”刘伯承友好地把手伸了过去。

    选文二 给自己动手术(节选)

    黄昏的时候,他们到达了大庾岭下。趁开会的人还没到齐,陈毅对大宋和聋牯(gǔ)说:“你们两个搭铺去吧,有事我叫你们。”大宋和聋牯离开了陈毅,找了一块平坦的地方,搭起了小棚子,铺上草,垫上块油布,铺就算搭好了。他俩就去找陈毅来休息。

    刚走到树林边,就听见从树林里传出“嗨!嗨!”的声音。他俩赶紧往树林里跑,一看,愣住了,只见陈毅坐在两棵杉树中间,一条腿绑在一棵树的树干上,背靠着另一棵树的树干,两手按着大腿上的伤口,一点一点地拼命挤着。他的脸蜡黄蜡黄的,豆粒大的汗珠直往下滚,身上的单衣全被汗水湿透了。血水顺着伤口向外流,下面的黄泥地被血水浸透了一大片。聋牯没见过这场面,不知怎么办,急得呜呜哭起来。大宋不由得叫起来:“陈毅同志,您……这是……干什么?”陈毅抬起头,安慰他们,说:“你们哭啥!我这是在给自己动手术,快帮我挤脓血呀!这次挤不清,下次伤口还要向我‘反攻’,你们愿意让我再挤第二次吗?”

    大宋眼含热泪,捧起陈毅的腿,轻轻地挤着,心想:这要忍受多大的痛苦啊!历史上,只听说过关云长刮骨疗毒,还不知真假。我们的陈毅同志给自己的大腿动手术,这真是钢铁硬汉啊!这时,聋牯已经吓糊涂了,大宋忙对他说:“快去打盆水,再把布带子拿来!”聋牯打回了水,又拿来了布带子。陈毅洗完了伤口,把布带理平,抹上万金油,用竹签子一点一点地将布带塞进伤口里。他浑身颤抖,脸上的汗珠再一次流下来。聋牯吓得把脸转到一边,连看也不敢看一眼。

    伤口包扎好后,陈毅嘱咐他们:“关于这件事,莫要多嘴喽!”大宋和聋牯眼泪汪汪地点点头。

    (有改动)

    1. (1) 整体感知 阅读两篇选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姓 名

      称 呼

      主要事件

      刘伯承

      手术台上一声不吭,默数刀数

      钢铁硬汉

    2. (2) 获取信息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评价鉴赏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这是对陈毅的____描写,从中能感受到____。( )
    4. (4) 评价鉴赏【选文二】倒数第2自然段中“刮骨疗毒”的故事出自写的《》,在这里借这个故事体现了陈毅
    5. (5) 评价鉴赏两篇选文的主人公分别是刘伯承和陈毅,但都对其他人有大量的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你从文中找出一处具体描写,用横线画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 1. 训练 4 小 说 任务型阅读

    弹弓杨

    冯骥才

    ①杨匡汉是一条中年大汉,身高八尺,长胳膊长腿,腰粗如树,人称“大杨”。他有蛮力,好吃生肉,一身上下全是肉疙瘩,冒着热气,立秋后还光膀子,不穿褂子,顶多一个布坎肩。他本人不弄刀枪,只玩一把弹弓子,平时掖在后腰带上,撂地演艺时,才拿出来亮一亮真本事。

    ②一天撂地卖艺时,大杨上身光着膀子,斜挎一个黄布袋,里边是弹丸。

    ③大杨举弓向上,一扯牛筋,把弹丸射上天。这一下射到哪儿去了?只见大杨把胳膊一伸,手一张,手心向上,一忽儿“嗒”的一声,射出的弹丸落下来,不偏不斜,正好落在手心中央,一手见神功。 众人惊叹不已。

    ④说时迟那时快,大杨又从挎袋里拿出弹丸,这次是两个。他先是脑袋向后一仰,眼望天空,来个犀牛望月弹射上去。跟着飞速转身,一回头,又来个回头望月 , 一弹又射上去。跟着,只听天空极高极远之处,传来清脆的“啪”的一声,原来后边的弹丸追上前边的弹丸,击中击碎。众人应声叫好。

    ⑤这时人群走出一人,黑衣黑裤黑鞋黑脸,一脸恶气,横着身子走上来。这人当地无人不知,绰号“一身皂”。

    ⑥一身皂二话没说,在桌子中间放一把清花茶壶,然后拿出一个玻璃球,稳稳搁在壶嘴上,扭头对大杨说:“你看好了,这把壶是乾隆青花,值一根金条。你把壶嘴上这玻璃球给我打下来,但不能伤了壶嘴。你要是打碎了这把乾隆青花,你赔!你要是没这能耐,给老子趴下磕三个头,哪儿来的滚回哪儿去!”

    ⑦这茶壶只是茶摊上的壶,凭嘛说是乾隆青花?可是这地界一身皂说嘛是嘛。大杨全没当事。他从挎袋里摸出一个弹丸,捏在皮兜里,使劲一扯。 中间的牛筋拉出三尺长,嗡嗡出声。他扭身塌腰,这一招应是“霸王倒拔弓”。忽将捏皮兜的双指一松,皮筋翻飞,同时那茶壶上“叭”的巨响,众人以为茶壶碎了,再一看茶壶没事儿,壶嘴也没事儿,只有壶嘴上的玻璃球粉粉碎,地上全是亮闪闪的玻璃碴。

    ⑧众人全看呆了。一身皂没了神气。

    ⑨大杨说:“我只五个弹丸。刚才打了三个,现在打了一个,还留一个专打恶人。谁欺负我,谁欺负人,过了头,我给他‘换眼珠’,只换左眼!”说着,他又把一个弹丸捏在皮兜里。从此大杨有了一个威风十足的称呼,叫“弹弓杨”,在天津无人不晓。

    ⑩七年后,庚子事变时,天津城北这边叫洋人糟蹋得厉害。天津人不服,拼得很凶。据说一个洋人的军官被杀,左眼一个黑窟窿,死得挺惨。

    ⑪这话真假无人知道,反正庚子年之后没人再见到过大杨。

    (有删改)

    1. (1) 大杨之“奇”整体感知本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文章第①自然段用三句话介绍了“弹弓杨”的“奇”。请你仿照已有的示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另外两点。

      ②生活习惯奇

    2. (2) 整体感知在面对大杨的不同行为时,观众们都有什么不同的反应?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框图。

    3. (3) 评价鉴赏第④自然段画横线的语句主要用了描写,写出了“弹弓杨”
    4. (4) 大杨之“义”评价鉴赏“弹弓杨”留一个弹丸专打恶人,而且“给他‘换眼珠’,只换左眼”。这个说法在文章情节安排上有什么作用?( )

      ①他只是随口说说,表明自己弹丸的用途。

      ②为下文写洋人军官被杀的情节作铺垫。

      ③这是对一身皂的警告,告诉他不可欺人太甚。

      ④这是说给在场百姓听的,让大家知道他的厉害。

    5. (5) 评价鉴赏文章主人公是大杨,为什么还要用大量的笔墨写一身皂?(分条作答)

      ·本单元方法3 抓住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大杨之谜

    6. (6) 评价鉴赏文章结尾写了洋人军官被杀惨状和“之后没人再见到过大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1. (2024六下·威县期中) 阅读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英]丹尼尔·福

    ①我不知用了多少笨拙的方法去调和陶土,也不知做出了多少奇形怪状的丑陋家伙;有多少因为陶土太软,吃不住本身的重量,不是凹进去,就是凸出来,根本不合用;又有多少因为晒得太早,太阳热力过猛而晒裂了;也有多少在干后一动就碎裂了。一句话,我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做成了两只大瓦罐。

    ②当太阳把这两只瓦罐晒得非常坚硬了,我就把它们轻轻搬起来,放进两只预先特制的大柳条筐里,防备它们破裂,我想以后就可以用来装粮食了。

    ③但这些容器只能够用来装东西,不能用来装水放在火上烧。一次我偶然生起一堆火煮东西,煮熟灭火后,忽然发现火堆里有一些陶器的碎片,被火烧得像石头一样硬,像砖一样红。这一发现使我惊喜万分。我对自己说,破陶器能烧,整只陶器当然也能烧了。

    ④我当然不知道怎样搭一个窑,就像那些陶器工人烧陶器用的那种窑;我也不知道怎样用铅去涂上一层釉。我把三只大泥锅和两三只泥罐一个个堆起来,四面架上木柴,泥锅和泥罐下生了一大堆炭火,然后在四周和顶上点起了火,一直烧到里面的罐子红透为止,而且十分小心,不让火把它们烧裂。我怕它们烧熔了,就慢慢减去火力,那些罐子的红色逐渐褪去。我整夜守着火堆,不让火力退得太快。

    ⑤到了第二天早晨,我便烧成了三只很好的瓦锅和两只瓦罐,虽然谈不上美观,但很坚硬;其中一只由于沙土被烧熔了,还有一层很好的釉。

    ⑥这次实验成功后,不用说,我不缺什么陶器用了。但我必须说,这些东西的形状,是很不像样的。大家也可以想象,因为我没有办法制造这些东西,只能像小孩子做泥饼,或像不会和面粉的女人做馅饼那样去做。

    1.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鲁滨逊制作陶器的过程。
    2. (2) “泥锅和泥罐下生了一大堆炭火”里的“生”的意思是( )
    3. (3) “我整夜守火堆,不让火力退得太快。”这句话生动地表现了( )
    4. (4) 选文中鲁滨逊的做法对我们有哪些启发呢?请联系你生活实际谈一谈。
  • 1. (2024五下·石首期中)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三顾茅庐

    ①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②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③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④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就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功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⑤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青天。

    ⑥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 (1) “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2. (2) 简述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原因:

      经过: 

      结果: 

    3. (3) 你能用文中的词语表达下面的意思吗?

      ①形容草木茂盛润泽,颜色浓郁得好像要滴下来一样

      ②在混乱时局中各路称霸一方的人物都纷纷起来争霸称雄。

      ③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④悠闲的样子。

      ⑤对长者或宾客尊重而有礼貌。

    4. (4) 本文主要是写刘备,为什么还要多处写到张飞?
    5. (5) 读了这篇短文,刘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