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小学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鹬①蚌②相争

    蚌方出曝③,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④其喙(huì)。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选编自《战国策.燕策》)

    [注释]①鹬(yù):鸟,体色暗淡,嘴细长,腿长,趾间没有蹼。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吃小鱼、贝类、昆虫等,是候鸟。②蚌: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③曝:晒。④拑(qián):夹住。

    1. (1) 对“两者不肯相舍”中的“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 (3) 读一读文中表示鹬和蚌动作及语言的词句,完成填空。

      描写对象

      动作

      语言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拑其喙

    4. (4) 请联系上下文,把这个成语补充完整。

      鹬蚌相争, 

    5. (5) 从这则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 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犬救幼女

    一民曾救一犬。雪日,民上山采薪① ,幼女随之不及。民薄暮负薪归,幼女不见。民惊恐万状,奔走号呼,邻里相助,亦不见女。是夜雪骤,其民悲痛欲绝,以为女或溺水,或堕井,或为狼所食。凌晨,复邀邻人寻之,见女卧大树下,犬倚偎在旁,乃不死。

    [注释]①采薪:砍柴。

    1. (1) 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民惊恐万状,奔走号呼,邻里相助,亦不见女。

    3. (3) 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写出“其民”悲痛欲绝时的心理活动。
  • 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 (1) “虎求百兽而食之”中“求”的意思是(    )。
    2. (2) “狐假虎威”的“假”的意思是
    3.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者也。使弈秋____二人弈,其一人____,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____,思援弓缴而____。虽与之____,若之矣。是其____弗若与?日:非然也。

    1. (1) 根据课文原文填空。
    2. (2)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弈:

      ②惟:

      ③弗:

      ④为:

    3. (3) 短文讲了两个人向弈秋 , 因为他们不同,所以学习的结果也不同。从中你明白了的道理。
  • 1. 阅读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完成练习。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 (1) 两小儿的观点各是什么?各自的依据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观点一:

      依据:

      观点二:

      依据:

    2. (2) “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什么?
    3.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1. (2024六下·乐安期中) 文言文阅读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令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gēng gèng)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予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lǜ),张抉(mèi)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xiāo xiào)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1. (1) 为文中的加下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gēng gèng )道

      不肖(xiāo xiào)主

    2. (2) 用自己的话来理解画线句子。
    3. (3) 出自本文的三个成语是,这三个成语了的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
    4. (4) 这则古文告诉我们,晏子是一个的人。(1分)(请用一个四字词语回答)
  • 1. (2024三下·威县月考) 文内容填空。
    1. (1) 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有的才展开。有的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有的还是,看起来得马上要
    2. (2) 守株待兔》中宋人“因释其耒而守株”是因为““,结果是“,而身为宋国笑”。(用原文回答)。从中我明白了(填字母)的道理。

      A.有了好的想法就要尽快付出行动

      B.不努力,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 1. (2024三下·通道期中)  小古文阅读。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释: 冀: 

    2. (2) 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 (3) 这个故事暗含的成语故事是
    4. (4) 这个故事讽刺了(   )
    5. (5) 种田人后来怎么样了?请你想象一下写在下面。
  • 1. (2024六下·靖安期中) 课内阅读

    寒 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 (1) 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大意。
    2. (2) 诗中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寒食时节长安的明媚春光,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妙处?
    3. (3) 诗中皇帝给宦官传赐蜡烛这一生活细节的描写,是为了表现什么?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 1. (2024三下·南和月考) 文言文阅读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 (1) 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①兔走触 

      复得兔

      ③而为宋国笑

    2. (2)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3. (3) 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4. (4) 通过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共1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