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本一

    夏天智睡倒了两天后,添了打嗝儿的毛病,嗝声巨大,似乎是从肚里咕噜噜泛上来的。一辈子爱吃水烟,突然觉得水烟吃了头晕,甚至闻不得烟味,一闻着就呕吐。太阳正中午的时候,他让夏天义把他搀到院中的椅子上,然后把四婶、白雪、夏雨都叫来,开始问白雪和夏风的婚事。白雪先还是隐瞒,他就说他看到夏风的那封信了,白雪便放声哭了起来。白雪一哭,鼻涕眼泪全下来,四婶和夏雨都慌了手脚。夏天智说:“事情既然这样了,我有句话你们都听着:只要我还活着,他夏风不得进这个门;我就是死了,也不让他夏风回来送我入土。再是,白雪进了夏家门就是夏家的人,她不是儿媳妇了,我认她做女儿,就住在夏家。如果白雪日后要嫁人,我不拦,谁也不能拦,还要当女儿一样嫁,给她陪嫁妆。如果白雪不嫁人,这一院子房一分为二,上房东边的一半和东边厦屋归夏雨,上房西边的一半和西边的厦屋归白雪。”说完了,他问四婶:“你听到了没?”四婶说:“我依你的。”夏天智又问夏雨:“你听到了没?”夏雨说:“听到了。”夏天智说:“听到了好!”靠在椅背上一连三声嗝儿。白雪哭着给他磕头。他说:“哭啥哩,甭哭!”白雪不哭了,又给他磕头。他说:“要磕头,你磕三个,大红日头下我认我这女儿的。”白雪再磕了一次。夏天智就站起了,不让夏雨再搀,往卧屋走去,说:“把喇叭打开,放秦腔!”夏雨说:“放秦腔?”他说:“《辕门斩子》,放!”

    这天午饭时辰,整个清风街都被高音喇叭声震荡着,《辕门斩子》播放了一遍又一遍。差不多的人端着碗吃饭,就把碗放下了,跟着喇叭唱:“焦赞传孟良禀太娘来到。儿问娘进帐来为何烦恼?娘不说儿延景自然知道。莫非是娘为的你孙儿宗保?我孙儿犯何罪绑在了法标?提起来把奴才该杀该绞!恨不得把奴才油锅去熬。儿有令命奴才巡营瞭哨,小奴才大着胆去把亲招。有焦赞和孟良禀儿知道,你的儿跨战马前去征剿。实想说将穆柯一马平扫,穆桂英下了山动起枪刀。军情事也不必对娘细表,小奴才他招亲军法难饶。因此上绑辕门示众知晓,斩宗保为整饬军纪律条。”

    自后的日子里,夏天智的肚子便不舒服起来,而且觉得原先的刀口处起了一个小包,身上发痒。他每日数次要四婶帮他抓痒,自个手动不动就去摸那个小包,说:“县医院的大夫缝合伤口不行,怎么就起了个疙瘩?!”小包好像还在长,甚至有些硬了。但夏天智的精神头儿似乎比前一段好,他就独自去找赵宏声,让赵宏声瞧那个小包。赵宏声捏了捏小包,说:“疼不?”他说:“不疼。”赵宏声说:“没事没事,我给你贴张膏药。”

    夏天智从赵宏声那里出来,随路去秦安家转转,没想夏天义也去了。夏天义越发黑瘦,腿却有些浮肿,指头一按一个坑儿。他们说了一阵话,夏天智就回家了,一回家就让夏雨把庆金、庆满和庆堂、瞎瞎叫来,没叫庆玉,也没叫任何一个媳妇,他说:“四叔(夏天智在仁义礼智四兄弟中排行第四)把你们叫来,要给你们说个事的。这事我一直等着你们谁出来说,但你们没人说,也只好我来说了。你爹你们也看到了,年纪大了,去冬今春以来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他是不去了七里沟……”庆金说:“他还去哩。”夏天智说:“我知道。他现在去是转一转,干不了活了。他确实是干不了活了!可是,你爹你娘还是自己种着俊德家那块地,回来自己做自己吃,我去了几次,做的啥饭呀,生不生熟不熟,你们是应该伺候起他们了!我给你们说了,你们商量着看咋办呀?”庆金、庆满、庆堂和瞎瞎都说:“四叔你说得对,我爹我娘是不能单独起灶了。”四个儿子便在夏天智家商量,虽然仍是争争吵吵,言语不和,但最后终于达成协议:五个儿子,每家管待两位老人一星期饭,到谁家,谁家就是再忙再穷,必须做改样饭,必须按时,不能耽搁和凑合。商量毕,夏天智说:“好了!”让他们给爹娘说去。可到了后晌,夏天智拿了他的书在台阶上看,看出了一个错别字,正拿笔改哩,庆金来说,他爹见不得庆玉,执意不肯去庆玉家吃饭。夏天智说:“我估摸你爹不肯去庆玉家,那你们四家就轮流么。”庆金说:“我兄弟四个没意见,可几个媳妇难说话,嚷嚷爹娘生了五个儿子为什么他庆玉就不伺候老人?恶人倒得益了!他不伺候,也该出钱出粮呀!我去给庆玉说,庆玉却口口声声不出钱也不出粮,说他要管待老人的,剩下了他,村里人怎么戳他脊梁,他才不愿意落个不孝顺的名儿。”夏天智哼道:“他说的屁话!他知道你爹不愿去才说这话,他要孝顺咋不出钱出粮?你回去给你们的媳妇们说,你爹不愿去庆玉家,就不去庆玉家,四个儿子不准看样!你就说这是我说的,谁有意见让来找我!”又骂庆金是软蛋,把庆金赶走了。

    (选自贾平凹《秦腔》,有删改)

    文本二

    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一年十二个月,正月元宵日,二月龙抬头,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日过端午,六月六日晒丝绸,七月过半,八月中秋,九月初九,十月一日,再是那腊月五豆,腊八,二十三……月月有节,三月一会,那戏必是上演的。戏台是全村人的共同的事业,宁肯少吃少穿也要筹资积款,买上好的木石,请高强的工匠来修筑。村子富不富,就比这戏台阔不阔。一演出,半下午人就扛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各类小吃趁机摆开,一个食摊上一盏马灯,花生,瓜子,糖果,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饼,长一声短一声叫卖不绝。锣鼓还在一声儿敲打,大幕只是不拉,演员偶尔从幕边往下望望,下边就喊:开演呀,场子都满了!幕布放下,只说就要出场了,却又叮叮咣咣不停。台下就乱了,后边的喊前边的坐下,前边的喊后边的为什么不说最前边的立着;场外的大声叫着亲朋子女名字,问有坐处没有,场内的锐声回应快进来;有要吃煎饼的喊熟人去买一个,熟人买了站在场外一扬手,出口骂了一声隔人头甩去,不偏不倚目标正好;左边的喊右边的踩了他的脚,右边的叫左边的挤了他的腰,一个说:狗年快完了,你还叫啥哩?一个说:猪年还没到,你便拱开了!言语伤人,动了手脚;外边的趁机而入,一时四边向里挤,里边向外扛,人的旋涡涌起,如四月的麦田起风,根儿不动,头身一会儿倒西,一会儿倒东。

    (选自贾平凹《秦腔》,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夏天智在完成分家遗愿并将白雪认作女儿后,特意交代儿子夏雨用高音喇叭播放秦腔《辕门斩子》,请简要分析这一情节的作用。
    4. (4) 小说《秦腔》采用了乡土化的写作,寄寓深远。薛正昌说:“《秦腔》是一部用秦语说秦事表秦情的作品。”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1. (2024高二下·绵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个饽饽

    莫言

    除夕日傍黑天时,下了两天的雪终于停了。爷爷嘱咐我把两个陈年的爆竹放了,那正是自然灾害时期,煤油要凭票供应,蜡烛有钱也难买到,通宵挂灯的事只好免了。

    母亲把家里的两盏油灯全点亮了,灯芯剔得很大,屋子里十分明亮。母亲在灶下烧火,火苗映着母亲清癯的脸,映着供桌上的祖先牌位,映着被炊烟熏得黝黑发亮的墙壁,一种酸楚的庄严神圣感攫住了我的心……

    奶奶把一个包袱郑重地递给爷爷,轻轻地说:“供出去吧。”爷爷把包袱接过来,双手捧着,像捧着圣物。包袱里放着五个饽饽,准备供过路的天地众神享用。这是村里的老习俗,五个饽饽从大年夜供出去,要一直摆到初二晚上才能收回来。

    院子当中已放了一条方凳,爷爷蹲下去,小心翼翼地把饽饽摆好。“来吧,孩子,给天地磕头吧!”爷爷跪下去,向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磕了头。我也跪下,将我的头颅低垂下去,一直触到冰凉的雪。天神地鬼,各路大仙,请你们来享用这五个饽饽吧!……蒸饽饽的白面是从包饺子的白面里抠出来的,这一年,家里的钱只够买八斤白面……不知怎的,我的嗓子发哽、鼻子发酸,要不是过年图吉利,我真想放声大哭。

    就在这时候,柴门外边的胡同里,响起了响亮的歌声:

    财神爷,站门前/看着你家过新年/大门口,好亮堂/石头狮子蹲两旁……

    我从地上爬起来,愣愣地站在院子里,听着“财神”的祝福。他的嗓门宽宽的,与其说是唱,还不如说他念。他就这样温柔而悒郁地半念半唱着,仿佛使天地万物都变了模样……

    母亲早就准备好了饭碗,我看碗里只有四个饺子,就祈求地看着母亲。母亲叹了口气,又用笊篱捞了两个饺子,放在碗里,端碗走到胡同里,“财神”急步迎上来,抓起饺子就往嘴里塞。

    “财神,你别嫌少……”我惭愧地说,他进行了这样美好的祝福,只换来六个饺子,我感到很对不起他。

    “不少,不少。大侄子,快快回家过年,将来考中状元。”

    “财神”没有往我家饭碗里放元宝,大概连买纸元宝的钱都没有了吧。他一路唱着向前走了,我端着空碗回家过年……

    “娘,咱家要真像财神爷说的有一麻袋钱就好了。那样,你不用去喂牛,奶奶不用摸黑纺线,爷爷也不用去割草了。”

    “哪里还用一麻袋。”母亲苦笑着说。

    “会有的,会有的,今年的年过得好,天地里供了饽饽。”——奶奶忽然想起来了,问:“金斗他娘,饽饽收回来了吗?”

    “没有,光听‘财神’穷唱,忘了。”母亲对我说,“去把饽饽收回来吧。”

    我来到院子里,伸手往凳子上一摸,心一下子紧缩起来。再一看,凳子上还是空空的。“饽饽没了!”我叫起来。爷爷和母亲跑出来,跟我一起满院里乱摸。“找到了吗?”奶奶下不了炕,脸贴在窗户上焦急地问。

    爷爷找出纸灯笼,把油灯放进去。我擎着灯笼满院里找,灯笼照着积雪,凌乱的脚印,

    沉默的老杏树,堡垒似的小草垛……

    一家四口围着灯坐着。奶奶开始唠叨起来,一会儿嫌母亲办事不牢靠,一会儿骂自己老糊涂,她面色灰白,两行泪水流了下来。已是后半夜了,村里静极了。一阵凄凉的声音在村西头响起来,“财神”在进行着最后的工作,他在这一夜里,要把他的祝福送至全村。就在这祝福声中,我家丢失了五个饽饽。

    “弄不好是被‘财神’偷去了。”爷爷把烟袋锅子在炕沿上磕了磕,沉着脸站起来。

    “爹,您歇着吧,让我和斗子去……”母亲拉住了爷爷。

    “这个‘财神’,也是可怜……你们去看看吧,有就有,没有就拉倒,到底是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爷爷说。

    我和母亲踩着雪向村西头跑去。“财神”还在唱着,他的嗓子已经哑了,听来更加凄凉:

    快点拿,快点拿/金子银子往家爬/快点抢,快点抢/金子银子往家淌……

    我身体冷得发抖,心中却充满怒火。我像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

    “谁?谁?土匪!动了抢了,我咧着嗓子嚎了一夜,才要了这么几个饺子,手冻木了,脚冻烂了……”“财神”叫着来抢瓦罐。

    “大田,你别吵吵,是我。”母亲平静地说。

    “是大嫂子,你们这是干啥?给我几个饺子后悔了?大侄子,你从罐里拿吧,给了我几个拿回几个吧。”

    瓦罐里只有几十个冻得梆梆硬的饺子,没有饽饽。

    饽饽上不了天,饽饽入不了地,村里人都在过年,就你“财神”到我家门口去过。我坚信爷爷的判断是准确的。我把瓦罐放在雪地上,又扑到“财神”身上,搜遍了他的全身。“财神”一动也不动,任我搜查。

    “我没偷,我没偷……”“财神”喃喃地说着。

    “大田,对不住你,俺孤儿寡妇的,弄点东西也不容易,才……金斗,跪下,给你大叔磕头。”

    “不!”我说。

    “跪下!”母亲严厉地说。

    我跪在“财神”面前,热泪夺眶而出。

    “起来,大侄子,快起来,你折死我了……”“财神”伸手拉起我。

    屈辱之心使我扭头跑回家去,在老人们的叹息声中久久不能入睡。天亮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梦、梦见那五个饽饽没有丢,三个在下,两个在上,呈宝塔状摆在方凳上……

    我起身跑到院里,惊得目瞪口呆,我使劲揉着眼睛,又扯了下耳朵,很痛!五个饽饽两个在上三个在下,摆在方凳上,呈宝塔状……

    【注】①本文是以1961年春节为背景写的短篇小说,有删改。②“财神”:除夕夜里,有乞丐站在门外高声唱些吉利话,人们把煮好的饺子倒在乞丐的瓦罐里,乞丐把一个草纸叠成的小元宝放到空碗里。人们把纸元宝端回家去,供在祖先牌位下,这叫“接财神”。文中“财神”是村里一个四十多岁的单身汉。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像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我”为何表现得如此愤怒,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4. (4) 有论者认为:“莫言的意义在于他为当代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这个视角就是“儿童视角”。选择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是莫言作品的一大特色。请分析本文运用儿童视角叙事的好处。
  • 1. (2024高二下·丽水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镜台

    耿龙祥

    我们厂里的墙报,是党委书记提的名字,叫做《明镜台》。

    去年春节前几天,我们几个过去打过游击的老干部接受了一项任务,每人要为《明镜台》写一篇文章,总题目叫做《想当年》。

    当年的经历虽然丰富,有些经历因为日子隔得久了,生活变化太大,印象也都淡薄了,有一些虽然记得比较清楚,情节又太复杂,很不容易写。①只有“妈妈”送我出大别山一幕情景还比较好写,我就决定写它。

    这里所说的“妈妈”,其实是与我素不相识的穷苦老大娘。我受了伤,部队把我安插在她家。我在她家里住了三个月,她把我当作亲生的儿子看待。我伤口一好,她送我出山归队,以后就再没见过。事隔十年了。我用了三个晚上的时间,才大体写成。结尾一段是这样的:

    “下大雪,刮北风。一路上,妈妈总让我走南边。她用自己的身体,替我遮着风雪。到了小河边,一只小船在等着我。妈妈把我紧紧抱住,从怀里掏出三个窝窝头,塞进我的口袋。她流着眼泪对我说:‘希望你……’”

    妈妈希望我怎么样呢?她当时仿佛说了很多话,可是我再也记不起来了。要用两三句话传达出那大意来,更是困难。我的写作的“灵感”,不知到哪里去了。

    墙报星期一就要出报,星期天我还在盘算这最后两句话。正好也是个大雪天,我约墙报干事三点钟来拿稿。吃过中饭,我关起门,坐在沙发椅上,苦苦的深思。②我的妻坐在我身边,替我们刚满周岁的宝宝打着第四件毛衣。

    我们这个宝宝,有一副怪脾气,睡觉要是不抱,不走,不唱,他就哭。幸好保姆刘雁红是从农村来的,身强力壮,最能劳动,最有耐心,又有个和软的喉咙,又会随口编出歌来。她走得那么轻巧,唱得那么自然,一点不扰乱我的思考。她走着,唱着:

    北风阵阵紧,

    白雪满天飞。

    阿姨怀中暖,

    宝宝睡觉喽。

    她的歌声使我想到了当年妈妈送我的情形。刚刚想出点眉目,她忽然停住了,对我的妻说:“唐同志,请你抱一小会儿。阿早去拿牛奶,到这晚还不回来,我去迎迎她。”妻子说:“你等一等,我把这针打起来。”

    阿早,是刘雁红的六岁的小女儿,也跟她住在我们家里。住在这个城市里真别扭,牛奶厂不管送牛奶。因此我们每天要打发阿早去给宝宝取牛奶——来回要走二里路。我曾感觉到这样不大好。妻却说:“她在乡下也要做事的,多给她们两块钱就是了。”可是在这大风大雪的天气里,让她出去跑路,而且是泥泞的路,实在有点不对。所以这时我说:“把宝宝给我,你迎她去。”妻说:“你快点写你的吧,等会儿还要上街给宝宝买热水袋呢。”说着她向刘雁红瞪瞪眼。刘雁红也说:“你写吧,你的工作要紧,她不要紧的。”她继续走着,继续唱着:

    北风吹倒树,

    白雪盖大路,

    阿姨望阿早,

    宝宝睡得好。

    时间已过两点,妈妈说了些什么希望呢?将才想出的眉目,又紊乱了。房里的煤炉呼呼地响;房外的寒风也呼呼地响。雪花纷纷飘落在窗玻璃的外面,化成水珠,想下淌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保姆又停住了脚步和歌声,对妻说:“唐同志,请你抱一小会。阿早还不回来,我实在不放心,她只穿了一件小棉袄。”妻说:“你等一等,还有几针,打起来,宝宝明早要换。”

    刘雁红叹了一口气,继续走着,唱着:

    北风绞白雪,

    白雪结成冰,

    阿姨心发冷,

    宝宝睡得稳。

    也不知因为煤炉里的火太大,也不知因为心里烦恼,我感到热,热得浑身发毛,就把大衣和呢制服全脱掉了,单穿着毛线衣。

    “阿早还不回来。”雁红的这句话使我很不舒服。当年风雪中的老母亲,和现在风雪中的小女孩,两个形象老是在我脑子里纠缠在一起。刘雁红第三次停下来,对妻说:“唐同志,就请你抱一小会。阿早走了三个钟头了。”妻也不耐烦地说:“叫你等一等等一等的,就剩这几针。你吵得妨碍他的写作。”

    约定完稿的时间已经过了三刻。我拿笔在纸上乱画,画了好多个老母亲的模样,也画了好多个小女孩的模样。幸好墙报干事还没来。我想,也许不要我这篇了吧?那正好。

    就在这时,墙报干事突然冲了进来,只见他从头发到棉鞋全部结上了一层冰冻,全身直抖,只听他说:“一个小姑娘,掉,掉,掉下河沟了……”我全身颤动了一下,只听宝宝也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仿佛也受了惊吓似的。妻连忙问道:“淹死了吗?在哪儿?”墙报干事跑到煤炉跟前,又喘又抖,哆哆嗦嗦地说:“没有,在工人……医院。”

    这时我才看见,刘雁红脸色铁青,抖战得比墙报干事还要厉害。④她把宝宝塞到妻子怀里,替他将包被裹紧了,一声不响地冲出门去。

    妻一面哄毛毛,一面问干事说:“那个小姑娘手里拿没拿奶瓶?这要真是阿早,我们宝宝明天早上吃什么呢?”

    ……

    等到墙报干事的衣服烘干,刘雁红抱着脸色苍白的阿早回来,天时早断黑,我再也想不下去了。拿起钢笔,在“希望你”下面加几个虚点,另起一行写道:“妈妈的希望,我一点也记不起了。但是,我是绝对不应该忘记的,我心里很难受,很难受……”

    从此我就对我自己,对我妻子,都有了意见。我们都是国家的干部,而且是在工厂里工作。然而我们把不应该忘记的事情忘记了!我要找时间跟她好好儿谈一谈。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文中三次写到保姆刘雁红走着、唱着,而每次唱的内容都略有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文章结尾写到,“我要找时间跟她好好谈一谈”。结合文本,展开合理想象,写一写谈话的具体内容。
  • 1. (2024高一下·怀宁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我一枝枪

    茹志鹃

    我赤手空拳,紧贴在绝壁上,面前是万丈深渊,战斗机笔直地俯冲下来,在我头上掠过,接着,咯咯地射来一串机枪子弹,第二架又怪声啸叫着,从我头上擦过去,接着第三架,羞辱我,威吓我,而我只有怒目相对。我要是有一枝枪,哪怕是一枝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我愤怒地大喝一声:“强盗!”

    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犹觉得心在乱跳。好熟悉的梦啊!它又不是梦,是我在熟睡中重新记起的十几年前的一次经历。

    那年,我从文工团下到营部,是营里唯一没有枪的兵。在一次回营部的路上,我碰到了三架战斗机的围攻。最后,是沂蒙山的臂膀掩护了我。我回去,跑到营长面前:“发我一枝枪!”

    营长朝我看看,没有说话。我们是没有枪的,我们的枪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

    于是,我仍是全营中唯一没有武器的人,穿着军装,但没有枪。

    “我一定要一枝枪。”这一要求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起来。

    钟敲了十二下,已经是半夜了。我重又躺下,感到一种夜的馨香,纯洁恬静,自由舒畅。我越发想起了枪。

    “我要一枝枪!”这声音好像就在我的跟前,不是十多年前的。是小鲁,我明白了,是他引来这难以平伏的思潮。

    小鲁是战友的儿子。昨天傍晚,小义惊喜地跳进来报告,“妈妈,小鲁大哥哥来了!”小鲁站在房门口,穿着簇新的军装,拘束地在我身边坐下。

    孩子扒在他膝上,尊敬而又羡慕地端详他。“叔叔!”突然,孩子改变了对他的称呼,问道,“你怎么没有枪?”

    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停了半晌,才说:“我说我要一枝枪,他们说还要慢一慢。”当然,现在给新战士发一枝枪,已经不是问题了。

    我伸手开了灯,床前的玫瑰花儿立即跳回窗帘上去了。小鲁明天就要出发,昨晚硬给小义留了下来,说是要和解放军叔叔睡一夜。我走到外间,电灯还亮着,柔和地照着两个人。小鲁舒展两臂,像要展翅奋飞。孩子略仰着脸,似乎在问:“叔叔,你有枪吗?”……

    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同年的秋末。我们部队过沂水,那一天,我们进入一个村庄宿营,住在一位以前的村干部家里,家里没有男人,房东是位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可是总不开口。

    “大嫂,你家大哥呢?”

    她没有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一起七个。”大嫂的脸呆呆的,好像总结似的说,“没有枪!咱们没有枪!手榴弹也没有……”

    忽然,小鲁在梦中皱了皱眉,年轻的战士,你梦见了什么?梦见自己还没有一枝枪吗?……我给他们关上了半扇窗。窗外是洁白的月光,一只纺织娘时断时续地在唱。

    我们的队伍集合出发了,房东大嫂抱着孩子,站在门口目送我们,我对营长说:“让我上去缴一枝枪。”营长轻轻说道:“这次战斗下来,给你想办法。”

    战斗结束,敌人被歼的消息传来,通讯员果然给我送来一枝枪。小巧的左轮枪,用一块大红绸子包着,装着六颗子弹,正是营长皮带上的那枝。

    “营长牺牲了。”通讯员垂下眼。

    一枝左轮,六颗子弹,用一块大红绸子裹着,这就是我拿到武器时的情景。小鲁,年轻的战士,不用我说,你能懂得我当时的心情……

    一点了,生活已经进入了新的一天,我们离过去又远一天了,但是,历史是不会消亡的,也决不重复。小鲁,现在你不会等自己同志牺牲以后再有一枝枪的。

    我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日夜不离,一直到我转业的时候,交给组织,一把左轮,五颗子弹。还有一颗,我用了。

    轻风徐来,电灯光温柔地照着战士和孩子。我拉直小鲁挂在椅背上的军衣,轻轻地给他们关上了电灯,掩上了门。

    回到床上,我却无法入睡。一闭眼,又仿佛看见战斗机在我头上盘旋、低飞,侧着身子俯冲、扫机枪。我伏在一片开阔地上,还带了一个妇女会的姑娘。敌机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越飞越低,毫无顾忌地在我们头上削过去。姑娘脸色有点苍白,伏着一动不动。我愤怒,但没有屈辱的感觉,因为我想起我有一枝枪,我到底有了枪。我朝那直插下来的飞机打了一枪。子弹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但是我在战斗,在保卫自己,保卫解放了的土地。敌机尾巴一沉,朝上飞去,小心地在上空盘旋扫机枪。他怕了,他胆怯了。

    钟敲两点了,窗帘上的玫瑰已悄悄地爬上了墙。我们的夜,纯洁恬静,自由舒畅。

    天亮了,小鲁穿着簇新的军装,向我告辞。小义眼睛焕然发亮,从身后拿出一朵花来,花是普通的纸做的,他踮起脚,把花插在小鲁的胸前,欢快地喊道:“敬礼,解放军叔叔!”

    小鲁低下头,摘下那朵花,小心翼翼地放进内衣口袋里。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

    1962年1月5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文中有不少关于“枪”的场景,赋予“枪”不同的内涵,请说出三种内涵,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同为战争题材小说,茹志娟的《百合花》叙事完整连贯,与之相比,本文在叙事方式上有何不同?这样安排对本文的主题表现有何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 1. (2024高二下·东湖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出神

    陈毓

    十几年的光阴随水流去,江河归位,空气中又能闻见成熟庄稼的芬芳气息,孩子的笑闹声随炊烟在村庄上空明亮升起……

    禹觉得郁积在胸口的一股气慢慢散开,让他的身子仿佛要飘起来,又仿佛终于能够放下似的觉得轻松。从山巅向下望,阳光照耀着河流,照耀着村庄,照耀着田里劳作的男女。那些人,他们现在在路上遇见他,都要远远站住,静静垂下双臂,把头偏向一边,微微地向他笑,低低地唤他一声“禹爷”,然后目送他走远。那景象让禹有点幸福、有点疲惫,还有点莫名的感伤。

    人民的拥戴声和欢呼声让他心惊,他只能微笑,可笑着笑着,笑容就失了温度,僵在脸上冷冷的使人难受了。

    他越来越不爱出门,无聊地躺在石榻上,看着墙上裂缝中一株雨季里长出后又枯死的灰白的草发呆。呆着,不觉想到了来世。今生似乎没甚可想了,那来世呢?若是真有来世,还作个治水的贤人么?禹独自呵呵地笑了。

    来世?自己倒愿意变作一棵树,禹想。不做激流中的石头,不做可以轻松飞过湍急流水的飞鸟,就做一棵苍苍的枝深叶茂的树,长在人迹不能至的山之凹,自在之外,顺便给远行的飞鸟停停脚,让劳顿的兽在它的枝干上蹭蹭痒……

    呵呵,禹感觉快乐、感觉宽慰,再次笑了。他听见耳边飒飒的、簌簌的、淅淅的声响,恰似风吹树叶的声息,树枝沐在雪中雨中的声息,多么好啊。禹仿佛真的感觉到鼻息之间那树叶清苦的潮润气息,闻见当风到来雨到来雪到来时,树散发的各个不同的美好气息。

    被这种念头拧着心,禹不觉并拢了双脚,伸直身子,双手合十,用力向上提升身体,同时向右旋转。禹慢慢旋转,慢慢把重心转到一只脚上,并且越来越快地旋转,快到自己感觉都要飞起来了。他真的是飞起来了吗?禹听见身体中“噼噼啪啪”的声响,仿佛体内正在开花,在一声紧似一声的“噼啪”声中,他感到上半身越来越轻,而他的双脚似乎合二为一了,那么牢靠、那么扎实地和大地亲密相融。他真切地感到脚下泥土松软的温热气了。

    惊喜和幸福涨满内心,让禹有点昏晕,他顺其自然地昏晕了半刻钟。随后他慢慢从那种昏晕里醒过来。低头打量自己的身体,他看见自己的下半身已然是一截苍苍树木了,他将信将疑地沿着树身向上看,他看见自己的头上正顶着一棵高大茂盛的树冠,巨大的幸福感冲击着禹的头,使他沉沉睡去。

    醒来的第一个念头,禹就是热切地等待妻子。他一心一意地等妻子到来,他一定要说服她也变成一棵树。想当年,三过家门不入,的确使她颇受了些冷落和委屈,现在,如果妻子也愿意变成一棵树,那他从此将根根叶叶、枝枝杈杈地终日与她厮守一起,还有什么遗憾呢。再说,单是变树时的美妙感觉,无论如何,也要说服她试一试。要是她不肯听他的呢?

    那就一把抱住她,哄她、教她——收拢双脚,双手合十。帮她旋转,飞升。看,变成树了吧。变树的感觉如此美妙,体会到了,她也不会埋怨的吧。可是,妻子怎么还不到来呢?禹打算像一棵树那样伸展身体,向着远处张望张望。却只听见脚底下“啪”的一声,犹如瓦钵摔碎在地的声响。禹惶然低头,却看见自己依然端坐在神龛上,在终日镣绕,从不肯有片刻歇忽的香烛烟雾里。禹仿佛做梦似地长久地发了一回呆。

    被常年的烟火熏灸,禹感觉自己的眼睛是那样肿胀,他的肩背僵硬如同死了一般,治水时落下的腿病使他的双腿沉重,没有一丝想要动弹一下的欲望。

    收回视线,端正目光,从深沉的恍惚中清醒,禹还是在神龛上尽力地坐正自己的身子。

    (选自陈毓小小说集《伊人寂寞》,四川文艺出版社)

    文本二:

    理水

    鲁迅

    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奇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只拦住了气喘吁吁的从后面追来的一个身穿深蓝土布袍子,手抱孩子的妇女。

    “怎么?你们不认识我了吗?”她用举头揩着额上的汗,诧异的问。

    “禹太太,我们怎会不认识您家呢?”

    “那么,为什么不放我进去的?”

    “禹太太,这个年头儿,不大好,从今年起,要端风俗而正人心,男女有别了。现在那一个衙门里也不放娘儿们进去,不但这里,不但您。这是上头的命令,怪不着我们的。”

    禹太太呆了一会,就把双眉一扬,一面回转身,一面嚷叫道:

    “这杀千刀的!奔什么丧!走过自家的门口,看也不进来看一下,就奔你的丧!做官做官,做官有什么好处,仔细像你的老子,做到充军,还掉在池子里变大王八!这没良心的杀千刀!……”

    局里的大厅上也早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奔来的也临近了,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在上面坐下,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节选自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2. (2) 文本一多次写到“笑”,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两个文本中禹的人物形象与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4. (4) 两个文本都属于“故事新编”,请联系文本一,分析其“新”在何处?
  • 1. (2023·南宁) 现代文阅读IⅡ

    长安的荔枝(节选)

    马伯庸

    六月初一,贵妃诞辰当日,辰时。

    一骑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

    从岭南到长安之间漫长驿路中,九成九的荔枝因为各种原因中途损毁了。自从化出发一路浩浩荡荡的队伍,最终抵达长安,只有区区一骑、两坛。

    “良元,这次你做得不错。”杨国忠轻轻挥动月杖,把一个马球击出两丈远,正中一座描金绣墩。

    李善德跪在下首,默然伏地一拜,幞头边露出几缕白发。在他右腿旁边,还搁着一把粗劣的藤拐杖,与金碧辉煌的内饰格格不入。这里是右相在宣阳坊的私宅,内中之豪奢难以描述。直资格来这里述职的官员,在朝中不会超过二十个。

    “你是没见到,贵妃娘娘看到荔枝送到时,脸上笑得有多开心。全国送来的寿辰贺礼,都被这小小的一枚荔枝给比下去了。”

    李善德依旧没言语。

    “要说那荔枝的味道,我吃了一枚,就那么回事吧,不算太新鲜。不过圣人看中的是心意,贵妃娘娘高兴,他也就心满意足了。”杨国忠放下月杖,用汗巾子擦擦额头,“以后这鲜荔枝怕是要办为每年的常例了,你得多用心。”

    这一次,李善德没有躬身应诺,而是沙哑着嗓子道:“下官可否斗胆问一件事?”

    杨国忠笑了笑:“放心好了,荔枝使还是你的。不过你本官品级确实太低,回头我让吏部把你挂到驾部司去,以后徐徐再升上来,你莫要心急。”

    李善德道:“下官问的,不是这个。”

    杨国忠一怔,难道这家伙是要讨赏吗?他正要开口,李善德已说道:

    “荔枝转运,靡费非小。虽说右相曾言钱粮不必下官劳心,可下官始终有些惶恐。可否解惑一二?”

    “反正日后也要你来管,不妨现在说说好了。”杨国忠背起手来,缓缓踱步,“荔枝转运的费用,其实是颇有为难的。从太府寺的藏署出并不合适,国用虽丰,自有法度,总要量入为出;而从大盈库里拿,等于是从圣人的锦袋里掏钱,也不是不行,但咱们做臣子的,非但不为陛下分忧,反而去讨债,不是为臣之道。”李善德的姿势一动不动,听得十分专注。

    “所以在你奔忙转运之时,中书门下也发下一道牒文:要求沿途的都亭驿馆,所领长行宽延半年;附地的诸等农户,按丁口加派白直徭役,准以荔枝钱折免。”

    换了旁人,听到这一连串术语只怕要一头雾水,李善德却听得明明白白。

    各地驿站的日常维持经费,都是驿户自己先行垫付。每三个月计账一次,户部按账予以报销,谓之“请长行”。长行宽延半年,意味着驿户要多垫付整整六个月的驿站开销,朝廷才会返还钱粮。这样操作下来,政事堂的账上便平白多了一大笔延付的账。

    至子驿站附近的农户,他们在负担日常的租庸之外,突然要再服一期额外的白直徭役,没人愿意。没关系,那么只消缴纳两贯荔枝钱,便可免除这项徭役。

    “如此一来,国库、内爷两便,不劳一文而转运饶足,岂不是比你那个找商人报效的法子更好?”

    杨国忠话音刚落,李善德已脱口而出:“下官适才磨算一下。荔枝转运路程四千六百里,所涉水陆驿站总计一百五十三处,每驿月均用度四十贯,半年计有三万六千七百二十贯;每站附户按四十计,一共有六千一百二十户,丁口约万人,荔枝钱总有两万贯上下。合计五万六千七百二十贯。”

    “好快的算计。”杨国忠眼睛一亮。

    李善德钦佩道:“本次荔枝转运,总计花费三万一千零二十贯,尚有两万五千七百贯结余。下官浅陋驽钝,只想着怎么找圣人要钱;您事情做完,居然还帮圣人赚了钱,还是右相有手段。”

    这恭维话,杨国忠听着总有点不自在。这小吏太不会讲话,难怪在九品蹉跎了近二十年。他捋了捋胡髯,决定在李善德说出更难听的话之前,终止这次会面。

    不料李善德从怀里拿出一卷泛黄的文卷,恭敬地搁在膝前的毯子上,肩膀一松,②似乎刚刚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杨国忠嘴角一抽,不会吧?你一个明算及第的老吏,难道也想学人家投献诗作?

    李善德把文卷徐徐展开,里面不是诗句,而是涂满了数字与书法拙劣的字迹。

    “原本我在预算里,特意做进了贴直钱,给驿户予以补贴。没想到您妙手一翻,竟又从中赚得钱来。内帑固然丰盈,这驿户的生死,您就不顾了吗?”

    “右相可知道,为了将这两瓮新鲜荔枝送到长安城,在岭南要砍毁多少树?三十亩果园,两年全毁!一棵荔枝树要长二十年,只因为京城贵人们吃得一口鲜,便要受斧斤之斫。还有多少骑手奔劳涉险,多少牧监马匹横死,多少江船桨橹折断,又有多少人为之丧命?”

    杨国忠的表情越发不自然了,他强压着怒气喝道:“好了,你不要说了!”

    “不,下官必须说明白,不然右相还沉浸其中,不知其理!”李善德弯着身子,压抑了近二十年的能量,从瘦弱的身躯里爆发出来,令堂堂卫国公一时都不能动弹。

    “右相适才说,不劳一文而转运饶足,下官以为大谬!天下钱粮皆有定数,不支于国库,不取于内帑,那么从何而来?只能从黄草驿、岭南荔园榨取,从沿途附户身上征

    派。取之于民,用之于上,又谈何不劳一文?”

    “你……你疯了!”杨国忠挥起月杖,狠狠砸在了李善德的头上,登时打出一道深深的血痕。李善德不避不让,目光炯炯:“为相者,该当协理阴阳,权衡万事。荔枝与国家,不知相公心中到底是如何权衡。圣人心中,又觉得软轻孰重?”

    月杖再次挥动,重重地砸在李善德的胸口。他仰面倒了下去,口中喷出一口血来。“滚!滚出去!”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皇帝敕令荔枝使在贵妃诞辰之前从岭南运来鲜荔枝,这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九品小吏李善德却让“一骑红尘妃子笑”得以实现。请结合文本,梳理概括李善德在执行任务时遇到的重重困难。
    4. (4)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过讨论,甲组提出一个关键词:人如其名: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以小见大。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拟写文学小短评,不超过200个字。
  • 1. (2023·玉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迷路

    刘国芳

     有一天,我一个人去爷爷家,爷爷住在一个叫夏村的地方,以前我去过,跟大人去的,爷爷家不是太远,我跟在大人屁股后面,走了那么十几二十几分钟,就到了。但这天,我一个人走了好久好久,也没到那个叫夏村的地方。

     到后来,我迷路了,眼前的路一点也不熟,不知道走到哪儿了,记得以前我跟在大人后面,大人总让我快走,说不跟上会迷路。没想到今天真的迷路了,我吓坏了,坐在路边鸣鸣地哭起来。

     这时三个老人走过来,问我:“你坐在这里哭什么?”我说:“我迷路了。”

     他们说:“你要去哪里?”我说:“我要去爷爷家,夏村。”

     三个老人笑了:“我们也去夏村,你跟我们走吧。”我不哭了,站起来跟着他们走。

     三个老人年纪都很大,走得很慢。走了大概半个小时,还没到。我问他们:“爷爷,怎么还没到呢?”他们说:“快到了。”我不问了,跟着他们。

     不知道走了多久,我忽然发现只有两个老人了,有一个不见了。我问两个老人说:“还有一个爷爷呢?”一个老人回答我说:“走了。”

     我说:“走了,去哪儿了?”一个老人说:“去另一个世界了。”

     我知道另一个世界是什么意思,很惊讶:“好好的,那爷爷怎么就走了?”另一个老人说:“年纪这么大,随时都有可能不在这个世上了。”我不问了,跟着他们。

     又走了很久,还没到,倒是又少了一个老人。我看着他问:“那个爷爷,是不是也走了?”老人点点头说:“是。”

     我说:“年纪大了,随时都有可能不在这个世上了?”老人又点头说:“是。”我不再做声,跟着又走了好久好久,还没到,倒是一不留神,那老人也不在跟前了。我有些害怕,到处看着,还喊:“爷爷,爷爷,你在哪?”没人回答我。

     我应该想到,这个老人也走了。

     剩下我一个人了,我记得我要去爷爷家,他住在一个叫夏村的地方。但现在,几个认识路的老人都不在了,没人带我去了,我又迷路了。但这回我没哭,我继续往前走,左顾右盼。

     正张望时,一个孩子看见我,走过来对我说:“爷爷,你要去哪儿呀?”我说:“你喊谁爷爷?”孩子说:“喊你呀!”

     我吓坏了,我不是要去找我爷爷的吗?怎么我也变成爷爷了?

    (有删改)

    文本二:

    迷路

    刘国芳

     领导小时候住在乡下的一幢老屋里,这幢老屋五幢直进,有八、九十间房子。老屋左右相连,也是这种五幢直进的大屋子,互相之间有耳门相通。有生人走进来,半天出不去。

     领导小时候当然还不是领导,他只是个孩子,老屋里的人喊他小勇,小勇有一天和几个孩子在老屋里捉速藏,这间屋子蹿到那间屋子。忽然,小勇看见一个小女孩蹲在一个耳门里哭,小勇便过去问她说:“你在这里哭什么呀?”

     小女孩说:“我迷路了,怎么也出不去。”

     小勇就笑了,小勇说:“这还哭呀,我带你出去。”

     说者,小勇就带着小女孩穿过几个耳门,出去了。

     还有一次,一个大人也速路了。这大人见了小勇,问:“我怎么走来走去,就是出不去呢?”

     小勇又笑,小勇说:“大人也会迷路呀,我带你出去。”

     也是穿过几个耳门,小勇把那个大人带了出去。

     小勇大了后,就离开了老屋。再后来,小勇就当领导了。

     当了领导后,再没人喊他小勇了,都喊他领导。

     领导现在又到老屋来了,不是衣锦还乡,是仓皇逃来的。几个亲信都出事了,领导知道自己晚要出事,生出逃走的想法来。老屋安全,领导于是关了手机,逃到这儿来了。

     但进了老屋,领导发现老屋已今非昔比了。以前单是一幢老屋里,便住了几十户人家,老屋里到处人声鼎沸,热热闹闹。但现在,老屋衰败了,到处是倒篱烂壁。领导在老屋里走了好久,也没看到一个人。

     后来,领导就看见了一个孩子。

     孩子说:“叔叔,你是不是迷路了呀?”

     领导说:“我没迷路,我怎么会迷路呢?”

     孩子说:“迷路了也不要紧,一个人总有迷路的时候。以前有一个小女孩,迷路了,我带他出去了。还有一个大人也迷路了,也是我带他出去的。叔叔迷路了,我同样可以带你出去。”

     领导看着孩子说:“你这孩子真有意思,你是住在这里吗?”

     孩子说:“是。”

     领导又说:“你叫什么?”

     孩子说:“小勇。”

     领导有些诧异,领导说:“你叫小勇?”

     领导说着时,仍走着。孩子见了,说:“我看叔叔真是迷路了,你跟着我,让我带你出去。”领导这回竟听从了孩子,跟着他走出了老屋。

     没人知道领导的这次潜逃,悄无声息地,领导回去了。

     几天后,领导又一次来到了老屋。他想再看一看那个叫小勇的孩子,然后去自首。

     领导找了好久,穿过一个又一个耳门,也没见到那个小勇。

     领导出来时,看见一个老妪在门外晒太阳,便问她说:“请问婆婆,老屋里住了个叫小勇的孩子吗?”

     老妪摇头:“这老屋有二十年没住人了。”

     领导就怏怏而去,但后面,老妪忽然又告诉他说:“二十多年前,老屋倒有个孩子叫小勇,听说已当了大官了,你是不是找他呀?”

     领导回头看了看老妪,点点头。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两个文本的标题同为“迷路”,其内涵有何异同?
    3. (3) 两个文本都包含一些违背生活常理的“荒诞”因素,请各举一例并探究其表达效果。
  • 1. (2024高三下·贵州) 现代文阅读Ⅱ

    洗澡记

    赵文辉

    村委会主任小星是文玉一手提拔上来的。为了感激村支书的栽培,村里的事小星总是抢着干。劲儿用大了,有些事就做过了。就跟短跑比赛一样,狠劲冲,结果把裁判也撞翻了。小星就是这样,乡里来了领导,文玉还没吭声,他却先打了招呼握住乡领导的手不松;村里有个红白事请干部,小星嗓门贼大,指三挥四,文玉没了说话的份儿。事情越来越严重,小星走路居然也走文玉前头了!文玉的眉头不由得皱成了疙瘩,心里也沟沟壑壑地不平起来。不满

    秋里庄稼被砍倒后,来了一支“秸秆禁烧工作队”,一行五人全从县教育局抽调。送他们来的是一辆“依维柯”,像只大犀牛威风凛凛地停在村委会门口。村干部从里面迎出来,小星不知不觉又走到了文玉前面,和工作队队长吕科长握手问好。其他队员把他当成了支书,一一与他见面,却冷落了一旁的文玉。文玉在心里狠狠冷笑了几声。

    午饭安排在村会计家,整了几个家常小菜,酒是当地生产的“百泉春”。会计告诉工作组,酒是文玉自己掏钱买的,菜是他家自留地长的,今天用家宴欢迎大家。刚端起杯,文玉就对小星说:“两位主要领导不能都在这儿喝酒,你喝了这一盅赶紧去南地看看,要是哪家趁这时候把秸秆烧了,咱可全完蛋了!”小星本想跟吕科长他们猜几个枚,他还会喝“楼上楼”,这下子全用不上了。小星只好将酒喝下,又往嘴里填一筷子猪头肉,匆匆去了。文玉心里说:不怕你能,就怕不给你这个机会!

    谁知才一会儿,小星竟回来了,一进门就向文玉汇报:“我巡逻了一圈儿,没啥问题,为了保险起见,我又让支委们组成临时巡逻队,重点在南地……我赶紧回来,说啥也得给吕科长敬个酒!”文玉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却又不好发作。刚喝了两盅,文玉忽然一拍脑袋,猛然想起什么似的,说:“我差点儿忘了,下午乡里有个综合治理会,两点开始,你赶紧去吧!”小星的“楼上楼”又没表演成,肚子还是空空的。他不情愿地站起身,朝那盘牛肉狠狠盯了两眼,去了。

    等小星从乡里回来时,酒事已经结束。小星说:“支书,会不是今儿个开的……”文玉很夸张地拍拍脑门儿,说自己糊涂了:“嘿,明儿个的会我咋记成今儿个的了?”。心里却乐开了花。下午开会布置禁烧工作,文玉总觉得小星碍眼,一个念头砰地冒出来。

    晚上文玉悄悄把村里福堂约到家里。福堂当年和小星竞争过村委会主任,落选了却一直不死心。文玉开门见山问他还想不想当村主任。福堂回答:“谁不想谁是这个——”用手比画了个王八。文玉笑笑,说:“秋罢又该换届了……”福堂多精的人,赶紧求文玉指点:“你可得支持我!”文玉说:“我只能在两委会上把你当作候选人提出来,选上选不上全看你的群众基础了。”福堂屁颠屁颠走了,第二天就开始培植自己的“群众基础”,村里大街小巷挂满了标语:“赵福堂向全村父老问好!”“赵福堂保证把养老院建好!”过八月十五,福堂又挨家送了两盒月饼、一小壶花生油。

    文玉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没人的时候就想哼哼几嗓子。这天去河边溜达,见四下无人就扯开嗓子来了几句《朝阳沟》:走过了一架山翻过了一道岭……河里忽然钻出一个人,夸他:支书唱得不错呀!文玉吓了一跳,见是吕科长。文玉知道秋水伤身,赶紧冲吕科长摆手,让他上来。

    吕科长爬上来,一边用毛巾擦身,一边解释:他坚持冬泳多年了,不碍事。秋天正是冬泳的开头。

    文玉松了一口气,瞅着冷凛凛的河水问吕科长:“冬泳没点儿硬劲可做不来,你是哪一年开始的?”

    “说来话长,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呢。”吕科长告诉文玉,是他当中学校长时的事儿。那时在学校,他每天喝水都是办公室烧好送来。有一天一直到半上午,还不见送开水。他就去了一趟办公室,原来水已经烧好了,只是负责送水的小王去县里送材料,又没交代别的同志。水就在小王桌子角搁着,伸手就可提走。可他嫌提水掉份儿,就一声不吭离开了办公室。过后越想越惭愧,越想越觉得难为人师表。为了洗去精神上的垃圾,他跳进了满是冰凌的河里……吕科长叹一口气:“瞧瞧我当时精神垃圾有多厚,都结成茧了。好多人,都让这些垃圾给埋了、毁了。”

    文玉听了,不由得脸红起来,像被人掴了一巴掌。自己、自己……这些天都对小星做了些啥呀?想一想,越发脸红开了,好像又让人掴了一巴掌,他忽然甩掉鞋呼呼啦啦把衣裳扒了个精光,不顾吕科长劝阻,扑通一声跳进了河里。跳下去的一瞬间,文玉可着嗓子喊了一句:“洗澡了!洗澡了!”

    (原载《新乡日报》2014年4月11日)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小说中文玉的心理变化很微妙也很丰富,小说是通过怎样的心理变化来刻画文玉这个形象的?
    4. (4) 小说插入吕科长自述其冬泳以及坚持冬泳的原因的内容,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分析。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菜

    白金科

    徒弟是半道上捡的。木匠在早起上工的路上,碰见了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①孩子衣衫褴褛,正站在雪地里瑟瑟发抖,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孩子“扑通”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就跟他来了。

    木匠是这一带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木匠,木匠的活儿做得扎实精致,木匠尤其善雕刻,在家具上雕刻一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喜欢找木匠做活儿。

    木匠现在在榆树沟一户姓殷的人家做活儿。殷家只有母女俩,闺女叫梅,十八岁了,母亲为她招了个上门女婿,需要做些家具,好成亲过日子,就请了木匠。

    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木匠有了徒弟,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

    但有些事说晚了就容易出岔子,比如说这吃饭上的事,木匠一个说不及,就出岔子了。

    手艺人上门做活儿,不住宿的,主家要管两顿饭。木匠的家离着榆树沟十里挂零,一早一晚打来回就行,用不着住宿。再说了,殷家只有母女俩,住下也不合适。通常的,上工第一天,午饭和晚饭都会上四个菜,这叫开工饭,再往后,午饭就只有两个菜了,但晚饭会保持四个菜。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有的菜是可看不可吃的,手艺人管这叫“看菜”,比如说这鱼。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咸鱼,这条咸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撤下去,明晚上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日子艰难,大家都懂。

    殷家没有男人,也就没人陪木匠吃饭。前些天都是木匠一人一桌,今天木匠有了徒弟,那就师徒俩一块儿用饭了。

    木匠好酒。②先呷上一口酒,微闭双目细细品着。等到他睁开眼来,要去夹菜的时候,才发现徒弟已经破了鱼身了。

    木匠赶紧制止,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

    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现在,朝上的这面的中间部位已经被徒弟夹走了一块鱼肉,有了一个不大的豁口,已经不是一条完整的鱼了。这样的话,这条鱼就成了剩菜,以后主家就不好意思再端上桌了。

    徒弟自然不敢再去动那鱼。

    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

    师徒俩走后,殷家母女开始收拾碗筷。细心的母亲一眼就看出了那条鱼的端倪。③母亲知道这是木匠在体谅她们母女,木匠这是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

    于是,这条鱼又被来来回回地端了十多天。

    殷家的活儿做完了。这天晚上,师徒俩在殷家吃收工饭。拿起筷子,木匠对徒弟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

    吃完饭,师徒俩要走了,殷家母女送至院门口。在院门口,木匠扔下一句话:“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

    母女俩面面相觑。

    等到去师徒俩吃饭的屋里收拾碗筷的时候,方才明白了木匠的话——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

    日月如梭。一转眼,梅的儿子也十八岁了。梅要为儿子娶媳妇,要做家具。这时候木匠已经老了,做不动了。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

    新木匠是个年轻的后生,自幼就去城里了,在城里学的徒,那是见过大世面,见过洋玩意的。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梅就说,咱庄户人家,结实耐用就行。后生就有些郁闷。

    吃午饭了。这第一顿饭是开工饭,按规矩上了四个菜,梅的男人陪着后生,入了席。

    一开吃,后生就看上那条咸鱼了。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后生可不懂“看菜”这一说,他的师父就没教过他。他一伸筷子便去夹那鱼。

    却是怎么也夹不动。

    梅的男人脸上露出许多尴尬来。

    后生明白了,这是一条木头鱼,是人工雕刻的。后生的脸腾地红了。

    自此,后生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

    (原载《小小说月刊》2020年9月上)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看起来“煞是喜人”的咸鱼却是条“木鱼”,这一结果虽出人意料,但前文多处伏笔又使之合情合理。除开头提到木匠尤善雕刻以外,文章还有哪些伏笔?请简要赏析。
    4. (4) 小说描写了特定时代的乡村风俗和手艺人的人情世故,有评论家称“《看菜》透露出苦涩,但也不乏温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
  • 1. (2023高一下·韶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活界碑

    丁迎新

    将军来了,年逾九旬的将军脱下军装已久,心中仍装着千军万马,装着边疆,人人还叫他将军。将军是来验证一件事,一个人,他不相信媒体上看到的,唯有目睹,必须目睹。

    这是新疆毗邻某国边境几十平方公里的无人区,之所以无人,是因为环境恶劣。根本不适宜人生存。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一望无边,夏天蚊虫独霸天下,号称“十个蚊子一盘菜”;冬季零下四十摄氏度,狂风暴雪是主人,积雪深达一米。这一切,将军再熟悉不过,五十年前的亲身经历至今难以忘怀。

    面前的人让将军吃惊不已,没想到他会如此老相,看上去跟自己一样老。面色黑褐,石般质地,满是皱纹如刀刻,腰背略显佝偻,步伐却矫健,精神抖擞。面对将军,他显得格外兴奋活泼。

    这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将军放眼望去,有变化,也有些没变,是他熟悉的地方,也有他陌生的事物。只有他俩,在偌大的天地之间巡视。

    居住的屋,石块垒砌,不大,但牢固,坚不可摧。屋有些年份了,一次次发黑,又一次次刷白,在荒原上格外醒目。荒凉已属于过去,如今有绿草茵茵,似一张绿毯向四方铺陈。环屋而立的是树,一排排,一行行,个个精干,像严阵以待的士兵,不分昼夜站岗放哨。

    最夺目的是屋门正前方场地边的旗杆上,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从不停歇地飘扬。旗杆是一棵削枝去叶的树干,下接大地,上顶蓝天,虽不够光滑,不够笔直,但绝对直立向上。四面八方的树木草茎随时听从号令,向它看齐。

    屋里屋外忙碌的女人,同样苍老,手脚却没闲的时候,总是有事在做。偶尔远眺的目光。天地全在视野的范围,无物可以躲避。男人嘿嘿地笑,向将军介绍,还是她。也是山东临沂的,中间曾后悔,受不了苦,跑回了家,我又把她追了回来。跟我一样,如今死都不想走了。将军的目光投注到女人的一刻,有了温度,不再冷硬。

    有草了,在原先风卷沙土扬的荒原上,虽不茂盛稠密,但毕竟是有了斑斑驳驳的草。男人指着那些草说,种的,一次不行两次,一年不行两年,我有的是时间和干劲,它耗不过我。

    有树了,稀稀拉拉,像针插在地上,偶尔会成排,那肯定是在特定的位置上。男人说,种树更难,我对儿子和女儿都没对它们好,眼睛盯着,用手扶着,怀里搂着。水,我舍不得喝,一口口喂给它们。搬石头围成圈,天天守着它,它不敢不活,不活就对不起我了。

    将军有新的发现,这里或那里,同样是树是草,长在那一块范围的是一个国旗的形状。另一块是党徽的形状,又一块是八一的形状。平原广阔平坦,土黄草青树绿,站在远处高处看,异常醒目。以将军一生的经历,这是三个再熟悉不过的图案,也时时可见,但眼前的景象,改变了根深蒂固的荒凉,竟心潮涌动,不能自抑。男人不在意,只是嘿嘿地乐,说,反正是植草,是栽树,不如一物多用。让那边的人一眼就能明白,这是咱中国的地盘,不但我在坚守,而且一草一木都在坚守。

    眼前是边境线了,将军看到了界碑。界碑只有一块,可沿着界碑,是一排长长的石头堆出来的长城,两端看不到边际。石头有大有小,有方有圆,但相互咬合穿插,像无数个人相互握手拥抱,肩腰搂缠,汇聚成强大的壁垒,生根兀立。这是什么样的工程?这里最多的是土,仅仅是土,鸡蛋大的鹅卵石都不易发现。男人凭借一个人的力量,花费了多少时间,花费了多少心思,又是什么样的毅力、斗志和干劲?

    它们跟界碑一样,比我尽责多了。男人有点儿不好意思。不过,关键时候还得靠我。五十来年,劝返制止临界人员有上千吧,不多,一年不过二十次,没发生一起涉外事件。说到这,男人的自豪感又上来了,还有自信。

    男人领着将军攀上一个高处,方圆几十公里尽收眼底。石墙,树木,草丛,早已置换了曾经的荒凉,处处生机。男人的大手从左指到右,转了一圈,骄傲地对将军说。我官不比你小啊,它们都是我的兵,是祖国的兵。白天晚上都在站岗放哨,戍守边疆。当年建制撤销解散,我让您犯了错误,特批我留下,我没愧对您吧?

    将军忍不住了,闭了半天的嘴一声干咳,喊出了立正的口令。男人发愣,怎么还要挨训?小时候,一喊立正就意味着训斥。将军的眼里隐隐闪烁着泪的珠光,说,你站好,我给你敬个礼。

    这一个军礼,沉重庄重,蕴含无限。男人的回礼是颤抖的,礼毕,哽咽着说,抱歉!我不能陪您终老了。我要在这儿守下去,死后的骨灰也埋在这些树根下,让树继续长,再壮些高些,陪它们一起往下坚守。

    将军好想说,儿子,还有我呢,我们一起。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关于文中对“男人”形象的刻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作品的结尾出人意料,将军与“男人”是父子。其实,前文有多处伏笔,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 (4) 小说为什么以“活界碑”为题目?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1 2 3 4 5 下一页 共3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