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衡水模拟) 文学类文本阅读

    读不尽的大运河

    裘山山

    大运河是一本很厚的书,厚到可以用上一个词——“卷帙浩繁”。成千上万的人是这本书的作者,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写了两千五百年。 1069508:fId:1069508 

    我读的第一页是拱宸桥。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我就住在杭州拱宸桥旁的姨妈家。桥边傍河处,有个菜市场,早上五点就开市了,那是湿漉漉的一条人河。我有时起得早,就跟姨妈去买菜。瞌睡懵懂地走到那儿,瞬间就被青菜和鱼虾的气息唤醒了。去的时候竹篮是空的,我拎;回来的时候装满了东西,姨妈拎。有时候姨妈会给我买个糯米油条解馋,热乎乎、软糯糯的,非常好吃。河面上船很多,清晨时它们停在那里不动,好像还没醒。那时候只知道拱宸桥是故乡的桥,很亲切。

    后来,生活又为我翻开了第二页。我们搬迁到石家庄,又住在运河边,河上也有一座桥,就叫运河桥。从江南来到华北平原,我感觉这是另一个世界,但妈妈指着运河说,这条河是和杭州连着的。我很诧异,一条河竟然这么长?我们坐火车来都坐了三天。桥头有一家副食品商店,那时候叫服务社,是我常年打酱油的地方。桥很宽,桥下却没有船。或许是因为北方水少,河道不深,已经不通航了。但河堤是我们的乐园,我们爬到树上摘槐花,摘榆钱,折下柳枝做口哨。有时候也在树下找蟋蟀,找知了蛹。河堤就是我们的百草园,我就是运河的孩子……

    反反复复地走,我才对运河有了些许了解,算是读了这本书的第三页。

    运河上的桥,仿佛是运河之书的插图。运河上到底有多少座桥,我没去查过。我只知道在杭州段,有卖鱼桥、大关桥、江涨桥等。其中,拱宸桥名气最大。从它的名字来看,“拱”是拱手的意思,“宸”是皇上就寝的地方,以此二字表达对帝王的恭敬。它是一座三孔石桥,很高,尤其中间那一孔,高达16米,宽也有16米。显然是考虑到皇上的船大,矮了窄了都不行。拱宸桥始建于明末,几经垮塌、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力保护,总算没再垮塌;200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修固;如今它已成为大运河的标志性建筑,出镜率很高。

    不过,当我来到塘栖古镇,站在广济桥头时,不知为何,觉得广济桥更可爱。不仅仅是因为它建造的时间更久远,也不仅仅因为它是运河上唯一的一座七孔石桥,还因为,它是为老百姓修建的。据说当年这里的河面上只有一座简易桥,常有老人孩童跌落河中。明弘治二年,一位叫陈守清的僧人,四处募捐,历时九年建成这座桥。有了广济桥,塘栖百姓不再受过河的困扰。塘栖人爱它,亲切地称它为塘栖的龙鼻。

    我站在河边眺望,广济桥果然高峻挺拔。阳光下,人来人往,十分安详。忽然就想到了父亲。父亲是铁道兵工程师,一辈子修路架桥,也曾和战友们在朝鲜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日夜抢修桥梁。他若看到在和平的日子里,暖暖的阳光下,百姓们络绎不绝地从桥上走过,一定会觉得这才是桥梁该有的样子。

    我很高兴自己读到了大运河这本书新的一页。我以为只要一页一页读下去,总是可以读完这本大书的。但是在临平,我突然发现运河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因为它一直在被续写,在增加新的篇章。

    临平是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它的西面、北面是京杭大运河;中间流淌的是上塘河,即隋唐古运河;南部地表及地下,则横卧着曾经的“捍海长城”——钱塘江古海塘;如今,它的东边又开掘出了运河二通道。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人工运河,也是唯一贯穿我国南北的水运主通道,是先人毅力、智慧与科技的集大成之作。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吨位的船只越来越多,老运河的水运设施,如航道、船闸等,已难以满足通航的需求。而由于地理位置、文物保护等,也无法对这些设施进行改善。

    在这种情形下,建设者们勇于挑战,于2017年起开工建设运河二通道,2023年7月正式通航。这条运河二通道全长26.4公里,是从临平的土地上凿出来的,成为京杭大运河与钱塘江“握手”的又一通道。一艘艘庞大的千吨级船舶,满载着煤炭、粮食、油品、钢材、矿建材料等大宗物资顺水前行,将杭州内河的运力,直接提高了40%。

    大运河之书更厚重了。

    我们来到这条崭新的运河边。阳光下的新运河如古运河一样碧波荡漾,宽阔而平静,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平坦的大地。然而它又是一条全新的、非同凡响的河。

    新运河的新,新在它的河道穿越了两条地铁、两条铁路、三条高速公路及其他百余条道路和管线;新在它有23座极富现代美感的跨河大桥,从而确保运河通航后不会对两岸居民造成阻隔;新在它有一座23米宽的双线船闸,足以让千吨级货轮驶过。

    它还新在水面上纵有千吨级货轮驶过,水面下的万条鱼儿仍在繁衍生息。为了不让噪音影响鱼儿生长,建设者们在河道两壁打了许多圆筒仓式的小孔,供鱼儿在大船通过时有个地方躲清静。

    说到底,新运河新在高科技,它汇集了建筑信息模型、数字孪生、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高科技不仅拓展了古运河的功能,更赋予了运河“生态环保”“智慧化”“数字化”等新特点。建设者们用智慧和双手,赋予了运河全新的面貌。

    大运河之书,一本读不尽的书。④我愿意成为它永远的读者。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作者在写桥时又写到“一辈子修路架桥”的父亲,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 (4)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小组提出一个关键词:书。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
  • 1. (2024高三下·佛山模拟) 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犁铧

    李锐

    正午的太阳从头顶上直射下来,火辣辣的。刚被剪过的草坪又紧又密,露着一层崭新的茬子,鼻子里满是热烘烘的草腥气。火辣辣的太阳把人们逼得尽量缩在草帽下的阴凉里。

    宝生又抹了一把汗水。宝生想,现在该听见了。

    蹲在草地上,视线很低,只能贴着山坡朝上看,上面是镮着蓝天的坡顶,蓝绿相接的坡顶上冒出那两棵松树,像两座苍翠的宝塔,肩并肩站在蓝天里。等拔到坡顶上,就能看见整个树身了,就能看见驾着牛扶着犁铧的满金爷和柳叶儿了。他俩正在那两棵松树底下耕地撒种呢。这两棵松树是第八洞的标志树。满金爷和他手里扶着的犁铧是桃花潭高尔夫球乡村俱乐部的标志。

    草坪上拔草的人们都蹲在地上,一字排开,每人戴了一顶草帽,一只手拉着一条编织袋,眼睛紧盯着草坪,另一只手时不时伸下去,拔出一根杂草,塞进袋子里。远远看去,火辣辣的烈日下边,坦荡舒缓的草坪上,①面朝草地背朝天的人们,像一排在地毯上蠕动的蜗牛。他们的任务是拔杂草,是要把掺杂在高尔夫球场草坪里的狗尾草、水稗子、野蒿子、喇叭花、苦苦菜、蒲公英,全都拔出来,只留下草地早熟禾还有黑麦草。宝生觉得,干这活儿,有点像老家地里间谷苗,也是蹲地上,一步一挪,也是后背上驮着个大太阳。当然,北京不是五人坪,高尔夫俱乐部更不是农村,一张会员卡要缴三十万元的会费。②这个数目要是放在五人坪,你得在一亩地里种两千年的玉芟。宝生现在当然明白,你不能拿北京跟农村比。草坪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尔夫球场的名声,这儿的人靠草坪吃饭,所以,在桃花潭不种庄稼,只种草。

    宝生觉得自己特别幸运,爹妈把自己生在五人坪,生在当年陈总插队的地方。宝生现在太喜欢桃花潭了。不只因为这儿工作给发衣服,能挣钱,能吃好饭,也不只因为桃花潭漂亮得像电视里的广告片儿,最主要的是因为在这儿天天都能听见五人坪的声音,看见五人坪的人。现在,十八岁的宝生终于弄明白自己为什么爱北京了——北京有这个让他无法想象的桃花潭高尔夫球乡村俱乐部。陈总说了,半年以后就不用再拔草了,就让自己去当球童,再过一两年,就不再当球童了,就去学技术当电工。陈总是这儿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宝生竖起耳朵等。

    果然,暴热的草坪上突然传过一阵清凉的泉水声,哗啦啦的泉水声里夹杂着鸡鸣和狗叫,还有孩子们忽起忽落的尖叫和女人们隐隐约约的对话……宝生知道,这些声音是草坪外边藏在树丛背后的扬声器里发出的。风声,水声,雨声,林涛声,鸡鸣,狗叫,羊群出坡声,牛群回栏声,老人们街巷里的搭话声,女人们叫喊自己的孩子回家吃饭声……千姿百态,全都是五人坪的声音,全都是陈总用一套高级录音机专门从五人坪录回来的。第一次听见这些声音,宝生叫起来,宝生扭头看看身边的陈总,说:“哎呀,建国爷爷!我家黄毛儿咋也到这来啦?”

    陈总笑起来:“就是你家黄毛儿叫呢!我就是想把五人坪留在我身边!”陈总又拍拍宝生的头:“宝生,记住,以后你就叫我陈总,咱们高尔夫俱乐部里没爷爷这个职务。”

    当年陈总在五人坪插队,宝生还没出生。宝生记得自己第一次看见陈总,是有一年的春天。那时大伙都叫他建国爷爷。那些日子里,娃娃们成天追在建国爷爷的屁股后头,盯着他手里的照相机乱喊,给我照个相吧!建国爷爷就笑,给你们照,每人照一张,谁也少不了。③照相机噼里啪啦,又闪又响;娃娃们叽里呱啦,又跳又笑。后来,就看见照片了。每个人都有,也有满金爷的。满金爷扶着犁吆着牛在前面走,他的孙女柳叶儿跟在后,胳膊肘里挂着柳条斗子,正在撒玉艾种子。又过了好多年,等到建国爷爷开着汽车再到五人坪时,满金爷已经死了,柳叶儿出嫁生下孩子了。那时,建国爷爷指着那张照片说过好多次,我耕地就是满金爷教会的。

    自从来到桃花潭,宝生干活从不叶苦。宝生知道,自己是在为自己的幸运和希望受苦。就像现在眼前的这群人,他们的运气和希望,好比草帽底下的阴凉,只有那么可怜的一小片。说不定什么时候刮来一阵风,头顶上的草帽就没了。④宝生有几分兴奋地打量着身边的蜗牛们,宝生想,人和人真是不一样呀。

    拔到坡顶,每个人都湿透了衣裳。

    现在终于看清楚了:矗立在草坪左边的两棵松树下,和照片上一模一样,走出来扶着犁铧的满金爷。大黄牛脖下挂着牛铃,高举犄角,绷紧身子走在最前头。一脸皱纹的满金爷头扎白羊肚手巾,左手握紧扶手,把犁铧深深插进草地里,右手高扬鞭子。柳叶儿胳膊肘上挂着柳斗子:走在最后,正低头往犁沟撒种。

    藏在铜雕里的扬声器又响起来了,水声,风声,鸡鸣,狗叫,孩子们的嬉笑声,满金爷赶牛的吆喝声……错杂缤纷地从松树下动人地传过来。这套铜雕做得真好,和真人一模一样,牛索、犁铧、鞭子、柳斗,也都按原物大小铸出来。他们正从松树下平静安详地走出来,如果没人打搅,他们会一直往前走,会在这片地毯一样的草坪上翻起土地,开出一条深深的犁沟来。

    每次看见他们,宝生心里都会涌起说不出的赞叹和感动,这赞叹和感动又会搅起一些让宝生更为赞叹和感动的幻觉,看见他们,听见身边那些生机勃勃的声音,宝生说不清楚到底是他们走进了自己的梦境,还是自己走进了他们的梦境。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文字的表达效果。
    4. (4) 语文课上老师组织同学们针对这篇小说写一则文学短评。以下是参考题目:⑴“农具的寓言,冷峻的反思”:⑵“传统文明的当下命运”,请任选其一,围绕题目,立足文本内容,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 1. (2023高二上·义乌月考)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白发生黑丝(节选)

    冯至

    大历四年的冬天,寒流侵袭潭州(长沙),大雪下得家家灶冷,户户衣单。杜甫以船为家,停泊在湘江岸旁,从秋到冬,已四个多月了。左右邻船,都是捕鱼人。日子久了,大家无话不谈,谈来谈去总要谈到渔税上边来。杜甫暗自思忖,十几年来,自己东奔西走,总看见农民身上背着一辈子交不清的赋税;想不到这里的人也被租税压得喘不过气来。

    他回想今年初入潭州时,但见田园荒芜,柴扉空闭,农具仍在,农民却逃亡得无影无踪。他明白如今渔民走投无路,像农民一样逃亡在外,另谋出路的日子恐怕也快到了。

    渔夫们看杜甫的生活比他们更可怜。虽然没有租税负担,却是老病缠身,衣食无着;十六岁的儿子宗武饿得满脸苍白,每天还要用很多的时间读什么《文选》。渔夫们觉得这一家人飘流在外,无亲无友,总要有点打算才好。

    后来渔夫们想出个办法,带着宗武到远方药市上置办一点新的药材,逢到市集,让杜甫跟着去鱼市卖药,他们把鱼市上最优越的摊位给杜甫;感觉杜甫疲倦时,就叫宗武跟着去。这样杜甫家里不只有钱买米了,间或还能置办一点酒肉。

    一天,宗武又和渔夫们一起到鱼市上去了,回来时宗武后边跟着一个客人。

    这客人大约四十多岁,中等身材,矫健精悍,目光炯炯,和杜甫寒暄了几句,听出来是山南巴州人的口音。他说他姓苏名涣,是潭州刺史崔瓘幕府里的从事。杜甫以前仿佛听人提到过他。人们说他是一个精良的弩手,百发百中,在巴山道上常常抢劫显官富贾,绰号人称“弩跖”。州府里说他是个出没无常的强盗,田野间说他是个杀富济贫的侠士。不久又中了广德二年的进士,充任侍御使。后来,也就很少听人提到了。今天他出现在杜甫面前,杜甫感到无限惊奇。

    苏涣却一见如故,无话不谈,没有丝毫避忌。这时江上风和日暖,好像大地将要回春。客人说,过去在巴州的故乡,就仰慕杜甫的大名,杜甫的诗却读得很少。最近在崔刺史幕府里的书案上读到《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的名篇,真感到不同凡响,能够与作者生逢同时,是一件大快事。最近潭州居民互相传告,鱼市上有位卖药的叫做杜甫,所以特来拜见。“你老人家可就是这些诗的作者?”说到这里,苏涣的语调转为低沉,杜甫的心里也勾起一缕凄凉的情绪。

    他没等杜甫回答,就接着说起他自己的过去。“你老人家在阆州时,也许听人说过巴州有我这样一个强盗。我们巴州一带的賨人 , 从来就剽勇善战,又能勤劳生产,织出的布匹天下闻名。这些布匹虽不轻柔华丽,却是坚固耐久。刘邦和项羽争天下的时候,刘邦听取了阆中败类范目的献计,征募賨人为他平定三秦。此后賨人的命运便算注定了,供历代帝王牛马一般地驱使。一有战事,就征调賨人为他们打仗;战事平定了,又向他们征敛大批的布匹。賨人的布匹永远织不完,自己身上穿的却永远是破破烂烂。十几年来,外地的商人也看上了賨布了,他们运来一点米、一点盐,用一本万利的盐米、向他们骗取大量的布匹。上元二年、梓州刺史段子璋叛变,自称梁王,也到巴州来募兵。我亲眼看着賨人世世代代无法摆脱的负担和痛苦,我不能容忍了,我说,来个结束吧……不过我当时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实际上我们起事不久,就因为人力孤单,遭到了失败。”

    苏涣从怀里取出一个小手卷。他一边打开手卷,一边说,他本来不惯写诗,近些年来,有了不少感触、还是用诗写下来比较合适、因此写了许多首,可是不大讲究格律,现在吟诵几首,请杜甫指教。他用沉重的语调把下边这首诗读给杜甫听:

    毒蜂成一窠,高挂恶木枝;行人百步外,目断魂亦飞。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

    右手持金丸,引满无所疑。一中纷下来,势若风雨随;身如万箭攒,宛转迷所之。

    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

    杜甫一听这首诗,就知道是苏涣从个人失败中得到的教训。诗在艺术上,若拿杜甫平素对诗的要求来衡量,是相当粗糙的。但是它蕴藏着一种新的内容,表现了一种新的风格,杜甫把这首诗吟味了片刻,便兴奋地向他说,“我一向称赞陈子昂的《感遇诗》、李白的《古风》,今天听到你读了这首诗,可以说是陈李以外,又树立了一个新的旗帜。‘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是你做了一番事业以后得到的经验。我也一向疾恶如仇,可是从中取得这类经验的事业,不用说做,我连想都还很少想过呢。”

    尽管杜甫不能同意苏涣诗中个别的诗句,但是苏涣这个人和他的诗的出现,在杜甫看来,确是一个奇迹。同时他又把邻船上渔夫们的生活、言语、思想、感情认真思索了一番,觉得自己一生漂泊,看见的事物不算不多,接触的人不算不广,但究竟世界上还是有许多人和事过去不只没有遇到过,而且也没有想到过。不料在这垂暮之年,眼前又涌现出一些新的事物。自己也觉得年轻了许多,好像白头发里又生出黑丝。苏涣说,他能和杜甫生逢同时,是一件快事;杜甫今天能遇到苏涣,心里也同样高兴,真好像司马相如遇见了一百年后的扬雄。他情不自禁,提笔写出来这样的诗句:

    庞公不浪出,苏氏今有之;再闻诵新作,突过黄初诗。乾坤几反复,扬马宜同时。

    今晨清镜中,白间生黑丝;余发喜却变,胜食斋房芝。

    写到这里,江上已是黄昏,暮霭苍茫,两岸人家疏疏落落地升起几缕炊烟。一阵寒风乍起,江水拍击着船身。

    (有删改)

    【注】①賨人:古代四川北部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小说详细记叙苏涣“说起他自己的过去”,这部分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鲁迅称赞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历史小说作品也具有诗化的特质。请从语言的角度对本文的诗化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 1. (2024·温州模拟)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树  在那里

    李云风

    有一天,我发现家的正前方一百米的地方出现了一棵树。以前我从没有看到它,它是一下子出现在那里的。这棵树至少五年的树龄了,五年时间我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它确实是凭空出现的。它是那种我们这里不常见的松树,支支蓬蓬,泛着绿色,浓密的针叶挤在一起,很像回事儿地占有了一小片空间。我到跟前仔细观察过,围绕它的土质浑然一体,没有丝毫人工栽植的痕迹,一些零星的蕨莱和细草很自然地分布在四周,怎么看它都在这里生长很久了。它大约有三米高的样子,树干粗粗糙糙,表面的皮质排列成鱼鳞的模样,手触上去有一种坚硬的质感。我用力摇了摇它,它几乎没有动,再摇,还是没有动。我确信了它与下面的大地早已经接通了血脉,交融在一起。

    这是一小块废弃的空地,除了一些零星的贴地植物,就没有其它的什么了。如果不是这里突然冒出一棵树,我根本都不会注意这个地方。

    我生活在一个小村里,左邻是一个单身男人,他每天除了沉默,就是喝酒,喝酒时会说一些醉话,从屋里传出来,但也不会说得太多。右邻是一个老人和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男孩有着一头柔软的卷发和一双忧郁的眼睛,漂亮,身子很弱,总是围在老人身边。他是老人的孙子,从城里回乡下养病。他带回一条雪白色的狗,也很温顺。男孩围在老人身边,狗围在他身边。村里人家几乎从不来往,都过着自己的日子。有时在道上碰见,也会打上一声招呼,说上一两句话,然后各自走开,也不多言。日子过得很慢,像水流一样,一天到来,一天过去,没有一丝缝隙。

    一天,老人门前停了一辆轿车,车上下来一对穿着时尚的男女,那是老人的儿子儿媳。他们领着一个同样一头卷发,洋娃娃一样的男孩,下了车,进到院子,进到屋里。偶尔会出来,有时是上厕所,有时站在院中往村子的四下望。他们会在院里放一些鞭炮和烟花,但在过年的晚上会放更多,发出的笑声也更大。我和单身男人也从屋里出来,站在自家院中,把目光投向他们。一些过年的气氛从那里飘过来,一些兴奋也会感染过来。但有时等不到他们热闹完,我们就会转回屋中。这时我会打出一个程式化的电话,有时也会接到一个电话。

    过了一段时日,邻院老人的儿子儿媳就走了,再次领着那个洋娃娃一样的男孩走出院子,老人和他生病的孙子跟在后面。他们打开车门,一个接一个地隐进车子,车子启动,离开。老人和他生病的孙子站在门前望一会儿,再回到院里。他们的年过完了,我和左邻单身男人的年也过完了。

    日子重新开始,重新开始的日子一如既往地展开,铺开它时疏时密的针脚。开门关门,走出院子,走进院子,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那棵树。我想把这件事告诉别人,但又不知道告诉谁。

    直到一天早晨,我在门前碰到邻院的男人。他抬起鼓鼓的金鱼眼,尖尖的喉头骨碌着,在我脸上搜寻。我指给他看。男人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望了一会儿,没说什么,转身走开了。

    又一年,老人门前停了一辆轿车,这回是白色的。一对穿着时尚的男女从车上下来,还是老人的儿子儿媳,他们又回来过年了。还是一年前的样子,只是那个洋娃娃一样的男孩长高了许多,从院里迎出来的卷发男孩也强壮了许多,只是老人更老了。

    又一年,年过完之后,卷发男孩也跟着父母离开了。他完全好了,身体已经有了成年男人的雏形。邻院老人站在道上望了很久。我陪他说了一阵话,很自然地说起那棵树。我又指给他看,说这次你看到了吗?他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望过去,伫立着。我知道这次他看到了。这年夏天过完了,秋天也过完了,冬天没有过完,老人就去世了。

    又一个年来临了,老人门前再也没有一辆黑色或者白色的轿车出现。我和邻院单身男人年三十的晚上,也就再没有看到很多的烟花。

    日子还在过着,犹如浅水静流。我和邻院男人偶尔会说说话,我们再也没有提起那棵树,都回避着。

    (本文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照应”是小说创作常用的手法,它能增强小说的内在联系,让小说更有魅力。下列对本文中“照应”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请在标题的方框处填上一个单字动词,将标题补充完整,并以文本为依据阐释你填写这个动词的理由。

      标题:树_⁠_⁠_⁠_⁠_⁠_⁠_⁠_⁠在那里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4) 微型小说本就短小,作者却将其分成“上”“下”两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 1. (2024高三下·包头模拟)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跃入群星(节选)

    路魆

    毫无防备,一只飞来的足球命中我的脑门!我倒在跑道上,动弹不得,脑袋嗡嗡作响,眼睛也合不上。我凝视天空,第一次在白昼看到月亮。一轮清澈透明的月亮,在云中隐约浮现,荡出一圈圈涟漪,宛如离岸的岛屿,与行星般的内陆遥遥相望。

    “痛不痛?你要变傻瓜啦!”妈妈吓坏了,一遍一遍地问我痛不痛。我始终没开口。或许她真的以为我被踢傻了,抱起我就冲出校门。要是她第一次带我来内陆城市就让我遭此横祸,她会为此内疚一辈子吧?她笨拙地跑着,想要找家诊所给我检查脑袋。我的脑袋晃来晃去,眼睛依然凝视天空。看着白昼的月亮,我短暂地镇静下来。只是短暂地——

    我出生在泗月岛,在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去向前,十岁时第一次跟妈妈来到内陆城市,来到她的故乡。一到这里,我顿时不知所措,俨然成了一个不会移动的靶子,被某些枪口瞄准了。瞄准我的枪口无处不在:陌生的目光,疾驰的汽车,坠落的石料,脱离控制的足球,还有种种我没见过的事物。在过去,在岛上,我没有什么要闪躲的,不时有鸟落在我的肩膀,鸟不动,我不动。人来鸟不惊;鸟来,人也不惊。

    足球飞来那瞬间,我以为,我也可以不动。那时,我还没见过真实的足球,因为岛上没有这种体育活动。足球的形状被速度模糊了,扭曲了,像一颗巨大柔软的子弹,射不穿我的脑门,却撕裂了我的心灵。被当成靶子瞄准的不安感,我永远也忘不了。

    太阳晒得马路升起一种难闻的酸味,大厦窗户炫目的反光令人作呕,人们吐痰像喷水鱼捕猎那样,射到墙上去……肯定还有更多这样的事物,更多这样无形的威胁,埋伏在城市里,随时从空旷处扑向我,袭击我——想到这儿,我突然大哭起来。妈妈浑身一颤,停下脚步。

    “幸好你还会哭。”

    “我要回爸爸那儿去!”

    “好不容易出来一次,你就这么想回那个鬼地方?不和你外公你舅多聊几句?净给我失礼。我面子都丢尽了。”她在街边把我放下来,失神地站着,任由我在人流里被推搡着,任由我像一条浮在海面半死的鱼,被浪花一点点荡开。

    “岛才是我家!”“但这里是我家。”

    那个时候,妈妈就已经后悔嫁给爸爸,后悔嫁到人烟稀少的泗月岛。海水上涨,岛屿会首先消失,跟高海拔、远离海岸的内陆相比,泗月岛永远成不了妈妈的第二故乡。但岛屿即使消失了,沉入深海了,它依然是我的故乡。

    “那你自己留下吧!”我仰头大喊。

    那个时候,我就已经说得出这种残忍的话。但对妈妈说出带有恶意的话绝不是我的本意。你知道,我的本意是回岛上去,像一株植物那样活着而已。不要试图把我拔起来,你也知道,曼德拉草被拔起来,会发出致命的尖叫。

    人流熙攘,我夹在其中,寒毛直竖,浑身僵直,耳边却是静悄悄的。不,是被耳鸣声灌满了。嗡嗡嗡。我好像想起了什么—一是熊蜂。我努力回忆熊蜂在屋檐的横梁上打洞的声音。熊蜂在木头里钻出一条曲折幽深的通道,把巢穴筑在最深处。用一只眼睛对准洞口看,怎么也看不到尽头。熊蜂浑身长满黑绒毛,却是一种温柔的昆虫。它趴在掌心,花粉从它的每一根绒毛上滑落。爸爸教会我关于岛屿动植物的知识。他书架上的科普书和专业书,早已被我翻遍。在我懂得知识前,那些动植物千万年前就出现在岛上,它们中的一部分,在我来得及见到它们之前,又悄然灭绝。

    妈妈向她的父母以及哥哥姐姐道别。当初她执意远嫁泗月岛,他们本不同意。这次回娘家,短暂停留两三天,虽然她没说提前回去是因为我,但他们都知道是因为我。我的脸晒得黑黝黝,眼睛睁得圆鼓鼓,畏缩怯懦,跟生活在内陆城市的他们相比,这种不寻常的风貌仿佛只会来自热带异域,水土不服。

    “娇,”舅舅说,“你那个地方叫什么来着?”

    “泗—月—岛”妈妈一板一眼地回答,像回答课堂提问。

    “泗月怎么写?”舅舅又问。

    “这我知道。”大姨抢过话,“三点水,再加一二三四的四。”

    这是离开前的最后一顿晚饭。他们明知故问,挑起事端。外祖父蓦地起身,走进书房,出来时拿着一本厚厚的《辞海》。他仔细地翻查,手指顺着发黄的纸页滑下来,定定一指:“看——涕泗滂沱。泗,是鼻涕的意思。”

    “鼻涕岛!”舅妈立马从中意会出一个玩笑来,尖酸刻薄地笑着。

    大家先是一愣,接着哄堂大笑。我又被刺痛了。妈妈舔了一下干燥的嘴唇。泗月岛的诗意,在变成鼻涕岛后荡然无存。

    他们继续在笑。我也有点想跟着一起笑,想跟他们混熟一点,这样他们就会放过我和妈妈。但我们还没发展出这种自嘲精神。

    “自作孽。”我好像听到舅妈这么说。“什么?”妈妈回过神来。

    “哦,我是想问你,”舅妈说,“你那个男人是做什么的?”“我老公?…他研究植物。”

    “怎么不叫他一起来?”

    “还不是因为忙育种工作。”

    妈妈每次都拿这个理由塘塞他们。

    “看样子……”舅妈故作迟疑道,“他的育种工作做得不是很好。”

    “你知道?”妈妈一惊。泗月岛上的育种工作,实际上早已停滞不前。瘟病侵蚀所有作物,瘟鸡面积年年扩大,爸爸在岛上的科研站对此无能为力。

    “不是有样板看吗?”舅妈竖起筷子,指着我,“来了几天,招呼都不会打一个。还以为是哑巴仔呢。”

    我几乎把脸埋在饭碗里。迄今为止、爸爸一次也没来过这里。妈妈家族里的同辈人也没见过他。爸爸不顾礼节,哪怕在电话里问候几句也不肯,外婆怨他没让我们母子过上好生活,在闭塞的岛上经受高温潮湿,蚊虫叮咬。他无从解释,生怕越描越黑,干脆沉默。他关心实验室里的植物多过维护额外的家庭关系,这惹得所有人不愉快。每次回娘家,妈妈总是负荆请罪似的带着款意。

    离开前的晚上,妈妈在她少女时期住过的房间里垂泪。我伸手要替地擦掉,她倔强地甩开我的手,说只是肚子痛。我知道她为什么流泪。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2. (2) 文中详细描写“熊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3. (3) 有人评论说《跃入群星》中“设置了‘岛’与‘城’的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 1. (2024高三下·大余模拟)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地回忆

    孙犁

    一九四一年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部队决定休息几天。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有一天早晨,我正要洗脸,①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样冷的天,我来洗脸,反倒妨碍了人。我心里一时挂火,就大声说:“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那人说。

    “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②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她冷冷地望着我,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

    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你们尽笑话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肚子都刷刷干净!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也尿泡,那是讲卫生吗?”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光着脚打下去吗?”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

    “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从九月里就反‘扫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③一时觉得我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我洗过脸,回到队上吃了饭,就到女孩子家去。她正在烧火,见了我就说:

    “你这人倒实在,叫你来你就来了。”

    屋里蒸汽腾腾,一个大娘和一个四十多岁的大伯,围着一盆火坐着。在大娘背后还有一位雪白头发的老大娘。一家人全笑着让我炕上坐。女孩子说:

    “明儿别到河里洗脸去了,到我们这里洗吧,多添一瓢水就够了!”

    大娘从炕角里扯出一块白粗布,说:“这是我们妞儿纺了半年线赚的,给我做了一条棉裤,剩下的说给她爹做双袜子,现在先给你做了穿上吧。”

    我连忙说:“叫大伯穿吧!要不,我就给钱!”

    “你又装假了,”女孩子烧着火抬起头来,“你有钱吗?”

    大娘说:“我们这家人,说了就不能改移。过后再叫她纺,给她爹赚袜子穿。早先,我们这里也不会纺线,是今年春天,家里住了一个女同志,教会了她。还说再过来了,还教她织布哩!你家里的人,会纺线吗?”

    “会纺!”我说,“我们那里是穿洋布哩,是机器织纺的。大娘,等我们打败日本……”

    “占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和这一家人熟了,就又成了我新的家。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

    女孩子说:“沾他什么光,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你看,她来查账了,”大伯说,“真是,我们也该计算计算了!”他打开放在被垒底下的一个小包袱,“我们这叫包袱账,赚了赔了,反正都在这里面。”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这一趟,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子回来吧!”

    无论姥姥、母亲、父亲和我,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义的要求。以后,④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小说擅长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请简要分析“袜子”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4. (4)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他们提出一组关键词:战争·诗化·女性。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 1. (2024高三下·永州模拟)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袍(节选)【注】

    何骑鳌

    乌云一早便沉沉地压在山顶,午时终于大雨倾盆。①山中五月干旱,难得来了这么一场暴雨。父亲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提了锄头冲出家门。

    母亲说你们哥儿几个好好在家待着,一会儿雨停了我跟你爸要去抢施背包肥。雨还未停,母亲就打着伞背着碳酸氢铵往山腰芭谷地去了。何小成猫了身,躲过哥哥们的目光蹿出后门,从一家又一家的屋檐下溜出村子,去稻田缺口处逮鱼。

    何小成出了村,才知雨实在太大,风又有些猛刮,躲在竹林边的岩石下不敢动弹,痴想那些缺口处冲下来的鱼儿,②要乖乖地待水凼里,别跟着漫开的水去了稻田里哦!

    透过雨幕,山沟景色朦胧。禾苗与树木在风雨中吹淋的动态,越发显得对岸人家的房屋木讷,一动不动地静穆而呆傻,像二公公坐在保管室的门槛上闲得没事就打瞌睡。往菜园下面的干田看,父亲正忙着刨土捅沟,截住那些高处的水流去往田里,仿佛做着连环画上“三国归晋”一样的事情。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父亲做完收归流水的工作,双手撑着锄头,望望水流,望望一田中似乎立马便郁郁葱葱起来的稻苗,又望望天。斗笠扇动,蓑衣做出鹰翅羽翼的状态,像战袍。何小成看得发呆,似乎连环画又被打开了,父亲手中的锄头,可是那方天画戟?丈八长矛?青龙偃月刀?父亲就缺一匹怒马。如果这时候有一匹马在狂风暴雨中哒哒而来,一骗腿,大喝一声“呀呔”,定能鏖战个天昏地暗。

    第二天早晨醒来,何小成爬到屋后的山坡上,仔细打量起自己的村庄:田垄里禾苗青葱,瓦房上炊烟袅袅,鸡犬的啼唱伴着轻风蝉鸣,晨岚在山麓飘荡,朝霞在枝头的露珠里色彩斑斓,树重影,雾重光……四面青山把一幅柔美的田园包裹在盆地里,像婴儿酣睡在母爱充盈的摇篮。东山大鹏巍峨矗立,犹如父亲壮实的身板;南山关龙呈揽抱之势,像母亲的臂弯;西山猫儿清奇峻茂,婆婆说日落的方位是猫儿在日夜守护村庄。最让人激动的是北山马龙,因为它神似一匹战马,又显见两峰如鞍,哪个少年不想跨上战马出发?

    何小成时常都在关注父亲的那件蓑衣。蓑衣太像连环画上的战袍了。但“战袍”在秋收过后漏水了,何小成比父母还暗暗着急。

    秋气已至,半夜,突然狂风骤雨,自留地下面的干田里码着二哥与三哥利用星期天放假制成的土砖,大约已经有两三千坯了。

    制土砖的木匣子是父亲闲在家时做的。做好砖匣子后父亲再没有空,天天早出晚归去给十里八乡的人家修建新房打造家具。那些人家一俟田地到户都硬起腰杆来了,争先恐后上马建筑工程,气势仿佛要修一座地主庄园似的。他们又都说父亲的手艺精湛得很,候着轮子都要等到何家户的掌墨师去,自家要造新房的计划便在实施的迟滞中一再搁置。大哥上高中,二哥上初三,三哥上初一,一个个笋子探了头一样,一蹿就长成了竹竿。一家八口人挤在不足30平方米的老屋,楼上还劈了半间给婆婆住。二哥三哥不知怎么商量起来的,硬要母亲答应他们负责制土砖,秋后就能用麦草烧一窑青砖出来。于是周末一放了假,两人就扛了锄头挑着水桶,劈整一番干田挖泥泡水,又牵了水牛来踩泥,何小成一伙还在上村小的小伙伴也踊跃得很,跟在水牛屁股后兜兜转转地赤着小脚板踩泥。砖泥发酵好了,归拢后盖上薄膜密封保存,下一个周日,砖匣子便被正式摆上了战场。牛犊儿有的是蛮力,把一团泥举过头顶“嘿”一声摔,“叭!”拉三两下钢丝切割线,“嘣!”砖匣的木楔子一打开,两块土砖坯便成型了。③听二哥三哥数数,头一个周日两人就制出了八百坯亮油油的土砖

    狂风骤雨好像是在第四个周日的夜半三更下的,二哥三哥累了一天像两头长了膘的肥猪酣睡不醒。父亲嚷要下大雨了赶快去盖砖。天空电闪雷鸣,屋内鼾声如雷。跟着父亲跑出屋来的只有母亲和何小成。母亲边跑边把一件剪成雨衣的尿素口袋往身上套,又忙着拿麻绳拴在腰上。何小成翻起身滚下床就忙抓了一顶草帽在手跟着跑,知道风大戴不住,懒得扣到头上,只是望着一身蓑衣飞扬大步流星的父亲,莽起劲追撵。

    砖坯才盖了一半,雨便像谁站在高空往下倒水似的来了。都说“风是雨的脚,风住雨就落”,这次它俩却不守信用了,齐上阵,各忙各。一道道薄膜铺展,一捆捆稻草搭成屋檐,一块块石头土块压顶压脚……庆幸只有少数砖坯“伤亡”,通力合作似乎是战胜一切来犯之敌的法宝。但是“敌军”又一次反扑,偷袭来临的时候蓑衣扇起翅膀,父亲一边去按住那些想飞上天的薄膜,一边果断发令为那些遭雨打的砖块加固阵脚。又是好一番鏖战,阵线似乎固若金汤了。

    “快,快去竹林里躲雨!”父亲大手一挥,不由分说把母亲与何小成赶进竹林里。父亲站在田坎上还要盯防一番。风吹起蓑衣的翅膀,像一只硕大的夜鸟在并不太暗的夜色田园上低回飞翔。

    回到家里时风雨都已经停了,但雷声没停,在老屋的床上山响。

    父亲对母亲说,蓑衣漏水厉害了,空了想办法补一下。

    蓑衣是棕树皮串扎麻线做成的,整个村庄就只有明娃子家地边长有一棵棕树,还长得特别慢,边长边蜕皮。母亲从明娃子家回来,说等两天去圈地山岩上割点儿蓑草来代替。蓑草也是可以做蓑衣的,但不耐用,与棕树皮比较起来那是天壤之别。④蓑草怎么可以补在棕树皮做的蓑衣上呢?那不行!

    (有删改)

    【注】小说的故事背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启动了第三次土地改革一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第四段中,对雨中对岸房屋及父亲的描写富于童趣,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4. (4) 同为描绘团结紧张、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文中冒雨救砖的场面与《插秧歌》所使用的手法高度类似,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 1. (2024·娄底模拟)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翔的战马

    李春雷

    农历四月,坝上依然整天整夜地刮着大黄风,混混沌沌,天地不分。

    ①张北县西大淖村村头,有一座宽大的宅院。这是1945年5月的一天傍晚,忙碌了一整日的大院要闭门了。

    柴家当家人柴峻山,是坝上有名的大财主,家里良田数顷,骡马成群。柴老爷子今年已经60多岁了,自从日本人在附近建造两座炮楼之后,他就明显地衰老了,身体也一年不如一年。

    一家人坐在饭桌前,刚要拿筷子,突然,马倌小郭气喘吁吁地跑进来对柴峻山说:“当家的,外面来了两个人,什么话也不说,每人拉着一匹马就进院了……”

    柴峻山心里一惊,迅即整衣下炕。

    来客跨进门槛,回身关上门,而后走上前去,“咕咚”就跪下了,并哽咽着哭出声来:“孩儿不孝,今儿个回来看望爹!”

    这时,来人一把扯下假胡须,露出一张年轻英俊的面孔来。

    柴峻山一看,天啊,竞是自己多年不见的宝贝儿子柴书林!

    10年前,柴峻山送儿子到北平读书。自从“七七事变”之后,儿子就与家里断绝了联系。

    柴书林被父亲从地上搀起后,小心翼翼地搀扶着父亲,诉说着自己这几年从北平到延安的经历。接着,他又对父亲说:“爹,我现在是八路军了,这次是奉上级指示,回坝上打鬼子来了。”

    老人一听,自然是说不出的高兴。他们这里是沦陷区,日军活动频繁,村外五里就有一座日本炮楼。对八路军,他自然从内心钦佩。没想到,自己的儿子竟然就是八路军。②他让人赶紧把院门闩上。

    柴书林回家,可乐坏了全家人,也忙坏了全家人。柴峻山把那个年轻的后生让到炕上,亲自斟上一碗茶水。母亲拿出一包上等的白蘑菇,叫姑娘们蓷了细薄细薄的莜面窝窝。这是柴书林小时候最爱吃的家乡饭……

    莜面窝窝蒸熟了,热气腾腾地端到了柴书林和年轻后生的面前。

    柴书林一面喝着香喷喷的羊肉蘑菇汤,一边问起家里近年来的情况。

    这一问,柴峻山哀叹道:“唉,这年头,可让小鬼子给害苦了……”

    是啊,日本人侵占坝上不久,就让人动员柴峻山出任维持会会长。他以年老体弱为由,婉言拒绝。从此之后,他也就成了日本人和“皇协军”的眼中钉。有一次,皇协军为了威胁柴峻山,竟在他家门口杀死了两个人,血浆溅满了门前的台阶……

    可是,柴峻山并不想多说家里的情况,他急着想听听外面的事情,便说:“书林,你说说,内地的战事怎么样了,战争什么时候能有个眉目?”

    柴书林就等着爹问这句话了。他看看时机已到,就把刚夹起的莜面窝窝又放下去,压低声音说:“爹,经过几年抗战,日本鬼子快要完了!”接着,他又压低声音说:“八路军的大部队,马上就到咱张北了,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向敌后挺进,开辟新区,扩大根据地……”

    随后,柴书林又小声地向家人介绍了延安和解放区的情况,还说到国际形势……

    灯油添了两次,窗外的大黄风仍在呼啸着,夜已经很深了。

    鸡叫头遍的时候,柴峻山看出了儿子还有肺腑之言。

    这时候,柴书林才对父亲说:“这次回来,一是看看二老,二来也是回家和爹商量一件事。爹不是最恨日本鬼子吗?爹一定愿意拿出些钱财来支援抗日骑兵支队……”

    老人点点头:“是的,为了打鬼子,爹是应该出力气……”

    不知不觉,窗外已经渐渐发亮。

    老人觉得应该让远道奔波的儿子和小后生休息了,就把他们带到一间偏房,为他们盖好被子,让他们足足地睡一觉。

    又是黄昏的时候,柴峻山把儿子和小后生叫到自己屋里,递过一个沉甸甸的褡涟:“书林啊,这里边有洋钱,有蒙疆票,你拿去吧,能帮助骑兵支队解决些困难,算是爹的一点心意。记住,十天后的傍晚,你再派人来,我想法给你们弄到十来匹可以做战马的上等马……”

    老父亲的一番话,让柴书林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向爹深深地鞠了一躬。

    当天夜里,柴书林又扮成一个绅士模样,后边跟着一名侍从,骑马离开了柴家大院。

    柴书林虽然走了,但这些日子里,柴家人明显感到老当家人变得精神了,也年轻了。

    吃过早饭,他对老伴说:“③我到东大淖走亲戚,中午不回来吃饭。”说罢,就带着小长工走出门去。一去一整天,天黑才回来。回来时,小长工手里牵着一匹带鞍子的上等马,而跟来送马的人,又悄悄地把柴家的三匹马牵走了。

    一连好几天,均如此。

    十天过后的一个清早,当长工们赶着马群出去放牧时,柴峻山嘱咐把那十几匹上等马夹在马群中,一起赶到草滩上。

    当天傍晚,果然有人敲响柴家大门。

    走进门来的人,仍是绅士模样。卸掉化装,原来是前些天跟儿子回来的那个年轻后生。

    年轻后生从衣服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柴峻山。

    老人接过信看一看,点点头,立即让家人套好马车。接着,他拉着年轻后生上车,悄悄地驶出了柴家大门。

    柴家放牧的马群,就在大黄风笼罩的黄盖淖畔的大草滩里。④马车到达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

    在年轻后生的引领下,十几个奉了柴书林书记的指示,刚刚动员参军的骑兵战士,每人拉过一匹马,一个跳步,轻盈跨上,随即拍拍马背。

    老人微笑着,看着他们和他们的马。

    那些战马,如同生了翅膀一样,披着夜幕,踩着四月的晚风,向着远处的大囫囵山方向,飞去、飞去……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老人微笑着,看着他们和他们的马”这个段落,写出了柴峻山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4. (4) 小说既有对过去的回忆,又有对现实的描写;既有对坝上遭受日本侵略情况的交代,又有对外面抗日形势的介绍……在众多的内容叙说中,小说是如何做到结构严谨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1. (2024·门头沟模拟)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岳飞的黄鹤楼

    金碧辉煌的黄鹤楼,翼然于长江之滨,屹立在历史的长河。这座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称的江南名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曾是军事要点,更是文化标点,自唐宋以来留下无数的题咏之作,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闪亮的文化航标。

    物以文名,文以人名,何人为最?遍数楼上灿烂人物锦绣文章,黄鹤楼是谁的?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经典永流传,流传的是诗心,诗心一个“愁”,愁上黄鹤楼;黄鹤楼是李白的,诗仙三上黄鹤楼,极目四眺,豪情万丈,正想题诗,却发现了崔颢的墨宝,沉吟良久,发出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恨不得“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黄鹤楼是陆游的,“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黄鹤楼还是范成大的,“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美文千千首,楼上人人愁。一个“愁”字,贯通长江天际,连通古今文人。

    但是,我想说,黄鹤楼不是他们的。

    岳飞从军二十载,驻守鄂州(今武昌)七年,是南宋政权在这里的最高军政长官之一,四次北伐从这里起兵,人生篇章从这里起笔。

    南宋绍兴三年,金朝傀儡刘豫军队攻占南宋的襄阳六州。岳飞接连上书,奏请收复襄阳六州。次年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任黄、复二州、汉阳军(湖北汉阳)、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岳飞奉命从鄂州统军向北出征,打响第一次北伐战争。由于军纪严明、斗志高昂,指挥有力、运筹得当,岳飞率领的岳家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在三个月内一举收复六州,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与朝廷的交通要道,扼守住南宋朝廷的命门。

    襄阳六州大捷,使年仅32岁的岳飞被封为武昌郡开国侯,但他并未沉醉于功名利禄,而是念念不忘北伐大业,不断上奏朝廷要求收复中原失地,却屡屡被朝廷拒绝。

    一日,悲愤中的岳飞登上满目疮痍的黄鹤楼,北望中原,写下《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低吟这首《满江红》,字字皆愁,句句含悲。只有感受到国家遭难的切肤之痛,体恤到百姓疾苦的锥心之伤,才有如此之心忧。愁更愁,愁更重。

    千古名楼,万千美文,多是写景状物,发一己之私情幽情悲情,或怅然嗟叹愁思缠绵,惟有岳飞,眼中无楼、心中有愁。文人之愁,愁友愁己愁山水;岳飞之愁,愁国愁民愁天下。这首词同《满江红·怒发冲冠》一样,慷慨悲怆、深切忧思。两首“满江红”,一腔爱国情。如果说“怒发冲冠”是仰天长啸、悲愤呐喊,“登黄鹤楼有感”则是蹙眉低吟、怒吼在喉。“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与“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都是震耳之醒鞭、战马之长啸,一样的忧国忧民,一样的悲壮豪迈,一样的气吞山河。高远宏阔的立意,炽然灼然的情怀,承担天下的壮志,令所有吟咏黄鹤楼的诗词黯然失色

    黄鹤楼上诗千丛,不及岳飞《满江红》。

    武昌古城是历史的标点,是岳飞辉煌的基点,也是灾难的起点。岳飞在驻守武昌的七年里,先后被特封为武昌县开国子、武昌郡开国侯、武昌郡开国公,岳元帅的帅府就设在今天黄鹤楼下的武昌司门口。他的四次北伐、挺进中原都是从这里出发。他走向人生之路的终点,也是从这里起步的。公元1141年4月,岳飞被解除湖北路宣抚使的职务,调往临安任枢密院副使;10月被诬告谋反,投入大理寺狱;次年1月27日,一代忠臣岳飞被朝廷斩杀。天日蒙灰,江河呜咽。

    但是,岳飞驻军当地的人民没有忘记这位护民战将。公元1163年,即岳飞被害21年之后,宋孝宗赵昚为岳飞平反,武昌的老百姓敲锣打鼓,率先为岳飞建庙;公元1170年,湖北转运司赵彦博上书孝宗皇帝,请求在今武昌大东门外为岳飞建庙,孝宗皇帝亲书“忠烈庙”为匾额,并拨建庙专款;公元1204年,岳飞死后63年,南宋皇帝宋宁宗追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赠太师、谥武穆岳飞,追封鄂王。世世代代的湖北老百姓深深地缅怀这位保家卫国的英雄、安抚苍生的恩公,今天武汉市的岳家嘴、忠孝门、岳飞街、报国巷、报国寺、报国庵、洪山岳松等众多纪念地和遗址,还有大量的传说故事,都是人们致敬岳飞、赞美英雄的载体。

    巍峨雄伟黄鹤楼,镇国护民岳飞像。有着历史印迹、文化地标地位的黄鹤楼,从浩若烟海的历史人物中,选择了岳飞雕像为镇楼之宝,不能不说是独具慧眼、别有深意、敬爱有加。敬立岳飞铜像前,只见英雄勒马北望,忧思萦头。基座上,是一行他的手迹:还我河山!

    黄鹤楼,是岳飞的;岳飞,是人民的。

    (取材于刘汉俊同名散文)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作者在第3段中引用大量前人诗词,这样写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4. (4) 作者为什么说“黄鹤楼,是岳飞的;岳飞,是人民的”?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 1. (2024高一下·鹿邑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穷苦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在一间渔民住的茅屋里,渔夫的妻子冉娜坐在灯下缝补旧渔帆。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嚎,浪涛冲击着海岸,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天气又黑又冷,但渔夫的茅屋里却温暖如眷,炉火还没有熄灭。挂着白蚊帐的床上有五个小孩在大海的咆哮声中熟睡。冉娜的丈夫,一大早就出海了。现在还没有回来。她倾听着波涛的喧嚣和狂风的呼啸,心里忐忑不安。

    旧式的木制钟嘶哑地敲过了10点,11点……丈夫还是没有回来。冉娜直嘀咕。丈夫从不顾自己的身体,时常冒着严寒在风浪中打鱼。她从早到晚忙着干活,又怎样呢?一家人勉强糊口而已。孩子们连鞋都穿不上,不管夏天还是冬天都光着脚跑路。吃的不是白面包,要是黑面包够吃,就算不错了。下饭的只有鱼。“咳,总算命好,孩子们没灾没病,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冉娜这样想道,又留心听着风暴的呼啸。“他在哪儿呢?上帝保佑他,救救他,可怜他吧!”她一边说,一边画着十字。

    睡觉还嫌太早。冉娜站了起来,往头上披了一块厚头巾,点着提灯,走出门外,看看大海是不是平静一些了,灯塔上的灯是不是还亮着,能不能看得见丈夫的小船。但是,海上什么也看不见,风使劲地刮着她的头巾,一块掉下来的什么东西叩打着街坊小屋的门,于是冉娜突然想起来,从傍晚起她就想去看望生病的街坊。“还没有人去照料过她呢!”冉娜想道,敲了敲房门仔细听着……没有人应声。

    “寡妇的处境真难啊! ”冉娜站在门口想道,"孩子虽然并不多,只有两个,可是一切都得她一个人操心。而她自己又有病!唉,寡妇的处境真艰难啊!我进去看看她。”

    冉娜又敲了敲门,还是没有人应声。

    “哎,街坊!”冉娜喊了一声。“出了什么事情了?”她想道,推了一下门。门开了,冉娜走进了屋。

    小木屋又潮又冷,冉娜提起灯,看看病人在哪儿。首先映入她眼帘的是正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躺着她的街坊。她如此安静地、一动也不动地仰卧着,好像刚刚咽气一样。冉娜把提灯再靠近一些,不错,她脑袋向后仰着,在那张冰凉发青的脸上呈现出死的安详。死者一只苍白的手仿佛要去拿什么东西,落了下来.垂在草垫上,而就在死去母亲的旁边,睡着两个胖脸蛋、卷头发的娃娃,身上盖着件破衣裳,蜷着腿,两个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靠在一起。看来,母亲在临终前还曾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他们的小腿,用自己的衣服把他们盖上。他们呼吸得匀称而平静,睡得香甜而酣畅。

    冉娜取下摇篮,用头巾把他们裹好,抱回家来。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不知道,她怎么会这样做,又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能不做她已经做了的事。

    回到家,她把没醒的孩子放在床上自己孩子的旁边,急忙把帐子拉好。她激动得脸色发白,好像受到良心的折磨。“他会说些什么呢?”她自言自语道,“养活五个孩子可不是闹着玩的事,还不够他操心的……是他回来了?不是,他还没有回来,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孩子领回来呢……他会揍我一顿!那也活该,我该挨揍。他回来了!不是……唉,不回来更好。”

    门吱呀响了一下,仿佛有人进来了,冉娜颤抖了一下,从椅子上欠起身子。

    “没人,还是一个人也没有!上帝啊!我干吗要做这件事?我现在怎么还敢看他的眼睛?”冉娜心事重重,久久坐在床边,默不作声。

    雨停了,天亮了,但是风还在呼啸,海仍在咆哮。

    突然大门开了,一股新鲜的海上空气冲了进来,一个身材高大面色黝黑的渔夫拖着湿漉漉的剐破了的鱼网走进小屋,说道:

    “我回来了,冉娜!”

    “哎,是你!”冉娜说道,没有勇气抬头看丈夫。

    “嘿,夜真黑啊,可怕极了!”

    “是呀,多可怕的天气!咳,打了多少鱼?”

    “真是糟透了,糟透了,什么也没有打着,鱼网还剐破了。情况很坏啊……我告诉你,碰上了倒霉的天气。我好像从来没碰见过这样的黑夜。还说打什么鱼!能活着回来就算万幸了。得啦,我不在家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事?”

    渔夫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火炉旁。

    “我?”冉娜说,脸色苍白,“我干了什么事……我在家缝缝补补……大风呼叫得我都有点害怕了。我真为你担心。”

    “对,对,”丈夫低声说,“天气坏透了!有什么办法呢!”两人沉默了一会儿。

    “你知道吧,”冉娜说“街坊西玛死了。”

    “真的?”

    “不知是什么时候死的,大概是昨天吧,看来死时很痛苦。想必是心疼孩子。两个孩子还都是小不点呢……一个不会说话,而另一个刚刚会爬……”

    冉娜沉默下来。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而忧虑。

    “是呀,这倒是件事!”他说道,不时地搔搔后脑勺,“好吧,又有什么办法呢!得把他们抱过来,要不他们就醒了,孩子们怎能同死人在一起呢!好吧,就这么办吧,咱们总能熬得过去。快去领他们吧!”

    但冉娜没有动地方。

    “你是怎么啦?不愿意吗,冉娜?”

    “他们就在这儿。”冉娜说着,把蚊帐拉开了。

    (节选自《外国微型小说名篇鉴赏》,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将街坊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冉娜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请简要概括。
    4. (4) 有学者认为本文体现了“富与穷的矛盾冲突”,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