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黄陂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曰“君子大居正”,又曰“王者大一统”。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尧、舜之相传,三代之相代或以至公或以大义皆得天下之正 , 合天下于一,是以君子不论也,其帝王之理而始终之分明故也。及后世之乱,僭伪兴而盗窃作,由是有居其正而不能合天下于一者,周平王之有吴、徐是也;有合天下于一而不得居其正者,前世谓秦为闰是也。由是正统之论兴焉。

    自汉而下,至于西晋,又推而下之,为宋、齐、梁、陈。自唐而上,至于后魏,又推而上之,则为夷狄。其帝王之理舛而始终之际不明,由是学者疑焉,而是非又多不公。自周之亡迄于显德,实千有二百一十六年之间,或理或乱,或取或传,或分或合,其理不能一概。大抵其可疑之际有三:周、秦之际也,东晋、后魏之际也,五代之际也。秦亲得周而一天下,其迹无异禹、汤,而论者黜之,其可疑者一也。以东晋承西晋则无终,以隋承后魏则无始,其可疑者二也。五代之所以得国者异,然同归于贼乱也,而前世议者独以梁为伪,其可疑者三也。夫论者何?为疑者设也。尧、舜、三代之始终,较然著乎万世而不疑,固不待论而明也。后世之有天下者,帝王之理或舛而始终之际不明,则不可以不疑。故曰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也。

    (节选自欧阳修《正统论》)

    材料二:

    不幸有天子之实,而无其位;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德。是二人者立于天下,天下何正何一,而正统之论决矣。正统之为言,犹曰有天下云尔。人之得此名,而又有此实也,夫何议?

    天下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圣人于此不得已焉,而不以实伤名。而名卒不能伤实,故名轻而实重。不以实伤名,故天下不争;名轻而实重,故天下于实。

    (节选自苏轼《正统论》)

    1. (1)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三代A之相代B或以C至公D或以E大义F皆得G天下H之正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合天下于一而不得居其正者,前世谓秦为闰是也。

      ②天下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圣人于此不得已焉,而不以实伤名。

    5. (5) 欧阳修和苏轼评判一个政权是正统的依据分别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 1. (2024高三下·武昌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天下者,其资有三:有以德得之,有以力并之,有以智取之。得之以德者,三代是也;并之以力者,秦人是也;取之以智者,刘汉是也。盖以力则不若智之胜,以智则不若德之全。

    德非羽之所得言者矣,其于智、力之资又皆两亡焉。而后世之议乃曰:项羽其亦不幸遇敌于汉而遂失之。嗟夫!虽汉高帝,而羽之于天下固将失之也。汉王之于智盖疏矣,以其能得真智之所在,此所以王;项羽之于力尝强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

    观其所赖以为资,盖有类乎力者矣。虽然,彼之所谓力者,内恃其身之勇,叱咤震怒足以威匹夫;外恃其众之劲,搏捽决战足以吞敌人而已。至于阻河山,形便,俯首东瞰,临制天下,保王业之固,遗后世之强,所谓真力者,彼固莫或之知也。是以轻指关中天险之势燔烧屠戮逞其暴卒举而遗之二三降虏反怀区区之故楚而甚荣。其归乃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能知者?”此特浅丈夫之量,安足为志天下者道哉!后之数羽之罪者,皆曰:夺汉王之关中,负信义于天下,此所以亡。嗟夫!使项氏无意于王,而徒夺汉王之关中,则谓其得罪于区区之信义可也。如其有意于王而夺之,是得计也。惟其知夺而不知其有,此所以亡耳。

    (节选自《何博士备论·楚汉论》)

    材料二

    太史公曰:然羽非有尺 , 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 , 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是以轻A指关中B天险之势C燔烧屠戮逞其暴D卒举E而遗之F二三降虏G反怀区区之故H楚而甚荣。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项羽之于力尝强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

      ②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

    5. (5) 阅读两则材料中关于项羽的描述,从“德”“智”“力”三个层面在原文中找出项羽缺失或不足的相关依据,填写在下图表中。

      评价维度

      原文依据(《何博士备论·楚汉论》)

      原文依据(《史记·项羽本纪》)

      德的层面

      智的层面

      “其于智、力之资又皆两亡焉”“汉王之于智盖疏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力的层面

      “项羽之于力尝强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

  • 1. (2024高二下·湖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贾生数上疏,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乙】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愦闷,趣然有远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忱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节选自苏轼《贾谊论》)

    【注】①超(yuè)然:高超出俗的样子。②狷(juàn)介:廉洁耿直。

    1. (1) 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故A非聪明睿智B不惑之主C则不能全D其用E愚F深悲G生之志H故备论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②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5. (5) 贾谊才能卓越,汉文帝时曾任太中大夫,但最终怀才不遇,未得大志,英年早逝。对此结果,历代学者文人多寄予同情,认为是汉文帝不能用人,或责怪群臣忌贤进谗。苏轼却有不同看法,请结合乙文谈谈苏轼的观点。
  • 1. (2024高一下·襄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宣宗宣德元年,礼部进《籍田仪注》,上观之,谓侍臣曰:“先王制籍田,天子率公卿躬秉耒耜,贵有实心耳。不然,三推五推,何益于事!”侍臣曰:“先王制礼有本有文,苍生之福也。”户部奏青州借官粮赈饥,乞复勘,然后给。上曰:“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

    三年六月,上谕朝臣:“贪浊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太宗尝数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杨荣曰:“当是时,惟方宾有贪名。”上即顾荣问:“今日贪者谁甚?”对曰:“莫甚刘观。”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奇曰:“通政使顾佐廉公有威。”荣曰:“佐为京尹,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喜曰:“顾佐乃能如是!”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

    上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上曰:“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汉武末年乃悔轮台,炀帝遂亡国,玄宗卒至播迁,皆足为世大戒。”

    九月庚戌朔,驻跸蓟州,进州官谕之曰:“此汉渔阳郡也。昔张堪为政,民有乐不可支之谣,尔曹勉之!”又进耆老谕曰:“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

    四年春,上召大学士杨薄谕曰:“朕每念创业难,守成不易,夙夜倦倦。今幸百姓稍安,顾祸乱生于不虞。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厌闻,卿宜勉辅朕。”薄顿首谢:“臣不敢忘报。”上曰:“直箴朕过,报朕多矣。”薄又顿首谢曰:“直言求之非难,受之为难。”上曰:“然。”

    (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

    文本二:

    赞曰: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仓庾充羡,闾阎乐业。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选自《明史·本纪九》)

    1. (1) 文本一中画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户口之盛衰A足以见国家B之治忽C其盛也本于D休养生息E其衰也必有F土木兵戈。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

      ②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厌闻,卿宜勉辅朕。

    5. (5) 文本二用“蒸然有治平之象”来评价明宣宗的治国成绩,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明宣宗的治国理念。
  • 1. (2024高一下·宜昌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公十年,娶申候女为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公弗听。是岁,武公卒,寤生立,是为庄公。

    段至京,缮冶甲兵,与其母武姜谋袭郑。二十二年,段果袭郑,武姜为内应。庄公发兵伐段,段走。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鄢溃,段出奔共。

    (节选自《史记•郑世家》

    材料二: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书(《春秋》)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 , 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节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鄙》)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将答案标号涂黑。

      小人有母A皆尝B小人之食矣C未尝D君之羹E请以遗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②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5. (5) 郑庄公对自己的生母姜氏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请结合选文分析其原因。
  • 1. (2024高二下·湖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晏殊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其不隐。

    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寮择胜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宴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覆,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察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 , 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

    晏殊,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曰:“殊江外人。”帝顾曰:“张九龄非江外人邪?”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既成,数称善。为翰林学士,迁左庶子。帝每访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帝重其慎密。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改参知政事。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悉为施行。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已而薨。

    (节选自《宋史·晏殊传》)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臣非不乐燕游A者B直以C贫无可D为之E具F臣若有G钱亦须往H但无钱Ⅰ不能出耳。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

      ②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

    5. (5)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晏殊得到皇帝器重的原因有哪些。
  • 1. (2024高一下·湖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威而倾其国。是以奸臣蕃息,主道衰亡。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将相之管主而隆家此君人者所外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住之至尊也 , 主威之重也,主势之隆也。此四美者,不求诸外,不请于人,议之而得之矣。

    昔者纣之亡,周之卑,皆从诸侯之博大也;晋也分也,齐之夺也,皆以群臣之太富也。夫燕、宋之所以弑其君者,皆此类也。故上比之殷、周,中比之燕、宋,莫不从此术也。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尽之以法,质之以备。故不赦死,不宥刑;赦死宥刑,是谓威淫,社稷将危,国家偏威。是故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党羽虽众,不得臣士卒。

    (节选自《韩非子·爱臣》)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人有言,询于刍荛。’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其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材料三:

    (鲁)庄公十一年,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于粢盛,若之何不吊?”对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臧文仲曰:“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国有凶称 , 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既而闻之曰:“公子御说之辞也。”臧孙达曰:“是宜为君,有恤民之心。”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一年》)

    【注】①臧文仲:即臧孙辰,鲁大夫。②公子御说:庄公子,闵公弟,后即位为桓公。③臧孙达:即臧哀伯。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将相之管主A而隆家B此君人者C所外也D万物E莫如身之至F贵也G位之至尊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②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5. (5) 人君要巩固统治地位,须懂得为君之道。这三则材料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
  • 1. (2024高二下·孝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人主之听治也,虚心而弱志,清明而不暗,是故群臣辐凑并进,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者。则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治国之道明矣。文王智而好问,故圣;武王勇而好问,故胜。夫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千钧之重,乌获不能举也;众人相一,则百人有余力矣。是故任一人之力者则乌获不足恃乘众人之智者则天下不足有也。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夫推而不可为之势,而不修道理之数,虽神圣人不能以成其功,而况当世之主乎!夫载重而马羸,虽造父不能以远;车轻马良,虽中工可使追速。是故圣人举事也,岂能拂道理之数,诡自然之性,以曲为直,以屈为伸哉?未尝不其资而用之也。是以积力之所举,无不胜也;而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聋者可令嗺筋,而不可使有闻也;瘖者可使守圉 , 而不可使言也。形有所不周,而能有所不容也。是故有一形者处一位,有一能者服一事。力胜其任,则举之者不重也;能称其事,则为之者不难也。毋小大修短,各得其宜,则天下一齐,无以相过也。圣人兼而用之,故无弃才。

    (节选自《准南子·主术训》)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谏议大夫王珪曰:“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汉昭帝时,有人诈称卫太子,聚观者数万人,众皆致惑。隽不疑断以蒯聩之事。昭帝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古义者,此则固非刀笔俗吏所可比拟。’”上曰:“如卿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崇儒学》)

    [注]①嗺:口动的样子。②瘖:同“喑”,哑。③圉:马圈。④隽不疑:昭帝时为京兆尹。⑤蒯聩:春秋时卫灵公世子,逃亡国外,灵公死后,孙辄继位,他要回国争夺帝位,辄拒而不纳。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是故A任一人B之力者C则乌获D不足恃E乘众F人之智者G则天下不足H有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圣人举事也,岂能拂道理之数,诡自然之性,以曲为直,以屈为伸哉?

      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十二章》)

    5. (5) 材料二中王珪陈述自己观点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 1. (2024高二下·武汉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屈到嗜芰 , 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 , 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后世,虽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筑豆、脯醯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

    (节选自《国语》)

    材料二: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箦。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

    (节选自苏轼《屈到嗜芰论》,有删改)

    [注]①芰:菱角。②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祀。③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楚国令尹。④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该家族成员。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以柳子之言A为然B是C曾元为孝子D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E于病革之中F为不仁之G甚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

      ②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

    5. (5) 柳宗元和苏轼对“屈建去芰”各有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本加以解说。
  • 1. (2024高一下·湖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上问爰盘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盘对曰:“吴,楚相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是错擅适诸侯,剂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教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后乃使中尉召错,给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箱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班固(汉书·错传))

    材料二: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已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己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盘,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节选自苏轼(晁错论》)

    【注】①袁盎就是爰盎。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晁错A患诸侯B强大C不可制D故请E削之F以尊京师G万世H之利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②以情面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5. (5) 请比较分析两则材料提到的错被杀原因的不同之处。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