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景公游于菑,闻晏子死,公乘侈舆服繁驵驱之。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至,景公操玉加于晏子尸上而哭之,涕沾襟。章子谏曰:“非礼也。”公曰:“安用礼乎昔者吾与夫子游于公阜之上一日而三不听寡人今其孰能然乎!吾失夫子则亡,何礼之有?夫子日夜责寡人,不遗尺寸,寡人犹且淫洪而不收,怨罪重积于百姓。今天降祸于齐,不加于寡人,而加于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夫?”免而哭,哀尽而去。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七年,未尝闻吾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弦章 , 鱼乘塞涂,抚其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安用礼A乎B昔者C吾与夫子游D于公阜E之上F一日而三G不听H寡人I今其孰J能然乎!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

      ②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

    5. (5) 弦章认为大臣为景公叫好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用自己的话概括。
  • 1. (2024高一下·婺源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丁前溪

    蒲松龄

    丁前溪,诸城人,富有钱谷。游侠好义,遇雨,避身逆旅。雨日中不止。有少年来,馆谷丰隆。既而昏暮,止宿其家,给食周至。问其姓字,少年云:“主人杨姓,适他出,家惟娘子在。贫不能厚客给问主人何业,财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次日,雨仍不止,供给弗懈。至暮;束湿,颇极参差。丁怪之,少年曰:“实告客:家贫无以饲畜,谓其意在得直。天明,付之金;强付,少年持入。俄出,云:“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主人在外,尝数日不携一钱,何遂索偿乎?”丁叹赞而别。嘱曰:“我诸城丁某,主人归

    数年无耗。他岁大饥,杨困甚,无所为计。妻漫劝诣丁,通姓名于门者。丁茫不忆;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明日,为制冠服,表里温暖。杨义之,褊心不能无少望。居数日,殊不言赠别。杨意甚亟,米不满升。今过蒙推解,固乐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走伻招诸博徒,使杨坐而乞头,终夜得百金,衣履鲜整,小婢侍焉。惊问之。妻言:“自若去后菽粟 , 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又婢十指,为妾驱使。”杨感不自已。由此小康

    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最异者,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问主人何业,则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

      ②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

    5. (5)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丁前溪豪爽、重义气?
  • 1. (2024高二下·辽宁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唐崔安潜为西川节度使,到官不诘盗。曰:“盗非所由通容,则不能为。”乃出库钱置三市,置榜其上,曰:“告捕一盗,赏钱五百缗。侣者告捕,释其罪,赏同平人。”未几,有捕盗而至者。盗不服,曰:“汝与我同为盗十七年,赃皆平分,汝安能捕我?”安潜曰:“汝既知吾有榜,何不捕彼以来?则彼应死,汝受赏矣。汝既为所先,死复何辞?”立命给捕者钱,使盗视之,然后杀盗于市。于是诸盗与其侣互相疑,无地容足,夜不及旦,散逃出境,境内遂无一人为盗。

    予每读此事,以为策之上者。及得李公择治齐州事,则又不然。齐素多盗,公择痛治之,殊不止。他日得黠盗,察其可用,刺为兵,使直事铃下。间问以盗发辄得而不衰止之故。曰:“此由富家为之囊。使盗自相推为甲乙官吏巡捕及门擒一人以首则免矣。”公择曰:“吾得之矣。”乃令凡得藏盗之家,皆发屋破柱,盗贼遂清。

    予乃知治世间事,不可泥纸上陈迹。如安潜之法可谓善矣,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沈命之计,则变而通之,可不存乎其人哉!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材料二:治盗之法,莫善于缓;急者,未有不终之以缓者也。且盗之方发而畏捕也,强则相拒,弱则惊窜伏匿而莫测其所在。缓之而拒之气馁矣,不能久匿而复往来于其邑里族党矣,一夫之力擒之而有余矣,吏不畏其难获而被罪也。人孰无恶盗之情,而奚纵之?惟求之已急也,迫之以拒,骇之以匿,吏畏不获而被罪,而不敢发觉,夫然后展转浸淫而大盗以起,民以之死,而国因以亡。

    光武之法,吏虽逗留、回避、故纵者皆勿问,听以禽讨为效。牧守令长畏懦选怯不敢捕者,皆不以为罪,只取获贼多少为殿最。唯匿蔽者乃罪之。此不易之良法,而愚者弗能行久矣。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改)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使盗自相推A为甲乙B官吏C巡捕D及门E擒F一人以G首H则免矣。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既知吾有榜,何不捕彼以来?

      ②予每读此事,以为策之上者。及得李公择治齐州事,则又不然。

    5. (5) 材料中,洪迈与王夫之各自阐明了怎样的观点?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 1. (2024高二下·婺源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 , 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 , 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说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 , 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途哉?

    (选自王安石《兴贤》)

    材料二: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辨。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得无失乎!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 , 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选自《韩非子·显学》)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何治安之A世有之B而能兴C昏乱之世D虽有之亦不兴E盖用之F与不用之谓矣G有贤而用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

      ②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5. (5) 两则材料都围绕“人才观”阐释观点,根据材料概括选拔人才的正确做法。
  • 1. (2024高二下·福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溽,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

    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以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 , 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米盐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升斗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 , 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选自《古文辞类纂》,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②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

    5. (5) 苏辙觉得自己未能实现颜氏之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1. (2024高二下·左云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天下之患,不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上之人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马之在厩也,驾骥杂处,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不屡策,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方驾,则虽倾轮绝勒,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铢量其能而审处之。如是则士之愚萦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纵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者,吾不信也。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文本二:

    古之取士,取于盗贼,取于夷狄。古之人非以盗贼、夷狄之事可为也,以贤之所在而已矣。夫贤之所在贵,而贵取焉;贱,而贱取焉。是以盗贼、夷狄,虽奴隶之所耻,而往往登之朝廷;而绳趋尺步、华言华服者,往往摈弃不用。何则?天下之能绳趋而尺步、华言而华服者众也。朝廷之政、郡国之事,非特如此而可治也。彼虽不能绳趋而尺步、华言而华服,然而其才果可用于此,则居此位可也。布衣寒士而贤,则用之;公卿子弟而贤,则用之;巫医方技而贤,则用之;骨吏贱吏而贤,则用之。

    (节选自苏洵《广士》)

    1. (1) 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写上断句处字母,每写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材A之用B国C之栋梁也D得之E则安F以荣G失之且则亡工以辱。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

      ②是以盗贼、夷狄,虽奴隶之所耻,而往往登之朝廷;

    5. (5)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选文中王安石和苏洵在任用人才方面的观点?
  • 1. (2024高二下·涡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馀姚。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翁为人倜傥奇伟,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 , 为与连姻。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扁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 

    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鬻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鬻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余于家事,未尝訾省。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遘悯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亥五月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 

     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率子妇来省祭,留修圮坏,居久之不去。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 

    (节选自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十七)

    注:①遘:遭遇。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以余好A书故B家有零落C篇牍D辄令E里媪F访求G遂置书H无虑I数千卷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

      ②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

    5. (5) 世美堂与项脊轩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 1. (2024·玉溪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征,钜鹿人也。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 , 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

    七年,征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十二年,太宗诏宴公卿,谓侍臣曰:“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说,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唯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十七年,授太子太师。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烈逝,遂亡一镜矣!”泣下久之。

    (《贞观政要·任贤第三》有删改)

    材料二: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夫智不足以见贤,无可奈何矣;若智能见之,而强不能决,犹豫不用,而大者死亡,小者乱倾,此甚可悲哀也。

    (节选自《说苑·尊贤》)

    1. (1) 原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数引A之卧B内C访以政术D征亦E喜逢F知己G之主H竭其力用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

      ②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5. (5)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唐太宗重用魏征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概括。
  • 1. (2024高一下·安康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苏洵《六国论》(节选)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于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乙文)李桢《六国论》(节选)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经。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选乎战国,而生民之茶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①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杀戮。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②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5. (5) 从文中看,苏洵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 1. (2024高一下·贵港月考) 文言文阅读

    十一月,癸卯 , 随何至九江,九江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说太宰曰:“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汉为弱也。此臣之所以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九江市,足以明王倍汉而与楚也。”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随何曰:“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九江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随何曰:“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北乡而臣事之者,必以楚为强,可以托国也。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汉王入彭城,项王未出齐也。大王宜悉九江之兵渡淮,日夜会战彭城下;大王乃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观其孰胜。夫托国于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然而大王不背楚者,以汉为弱也。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汉王收诸侯,还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徼乘塞。楚人深入敌国八九百里,老弱转粮千里之外。汉坚守而不动,楚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故曰楚兵不足恃也。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臣非以九江之兵足以亡楚也;大王发兵而倍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九江必大王有也。”九江王曰:“请奉命。”阴许畔楚与汉,未敢泄也。楚使者在九江,舍传舍,方急责布发兵。随何直入,坐楚使者上,曰:“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可遂杀楚使者,无使归,而疾走汉并力。”布曰:“如使者教。”于是杀楚使者,因起兵而攻楚。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5. (5)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历来为人称道,本文中随何对太宰和九江王说的话又使用了怎样的游说技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