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生物学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七下·福清期末) 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温室气体。我国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在一段时期内,二氧化碳的人为排放与人为消除量相等。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能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B . 植树造林是人为消除二氧化碳的重要方式 C . 实现碳中和是政府的职责,与个人生活无关 D . 人类活动既有可能破坏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
  • 1. (2023八下·东明期末) 植树造林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之一,能抵消环境中的部分二氧化碳,达到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某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选择用盆栽的大豆做实验,开绘制了相关的图表。图一表示绿色植物的三个生理过程,图二表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大豆叶片横切面结构图。图三表示将大豆植株放在不同二氧化碳浓度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受光照强度影响的变化曲线。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 (1) 图一中对实现“碳中和”起主要作用的生理过程是(填序号),可调节气候增加降水、促进自然界水循环的生理过程是(填序号)。
    2. (2) 图二中制造有机物的场所是②中的,通过(填序号)中的筛管将有机物运输到植物体的各部分。
    3. (3) 图三中引起A点和B点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与B点比较,C点光合作用强度弱的主要原因是
  • 1. (2023·包头) 某同学用某品种水稻观察被子植物的一生。该水稻日照时长短于12小时才能形成花的结构。
    1. (1) 将新采收、颗粒饱满并解除休眠的该水稻种子进行表面消毒,浸泡一天,播种在湿润的沙床上,将沙床置于保湿透气、温度适宜的温室中,种子(填“能”或“不能”)萌发,理由是
    2. (2) 当地近期日照时长约14~15小时。将该水稻适龄秧苗栽植到温室中,设置温室内昼/夜温度为35℃/25℃,白天适当使用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仪器。设置夜温为25℃的目的是,白天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目的是。种植一段时间后,发现该水稻不能结种子,原因是
  • 1. (2023生物·常州中考) 为探究草莓的生理活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温室大棚中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暗处理草莓植株一昼夜,进行图1所示的实验。光照一段时间后,打开②阀门,乙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草莓作用产生了。打开①阀门,甲试管收集的气体是,理由是
    2. (2) 取下叶片A和B,脱色后滴加碘液,变成蓝色的是
    3. (3) 图2是草莓温室大棚中,测得的某气体浓度的变化情况,该气体是。草莓一天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间点是点。
    4. (4) 请写出一条在温室大棚中提高草莓产量的措施
  • 1. (2023八下·西宁月考) 如图表示绿色植物在阳光下进行生理活动的过程。A、B、C、D均表示物质,箭头表示物质进出的方向。请据图作答:

    1. (1) 若A表示,D表示,则该图表示的生理活动为呼吸作用。
    2. (2) 若该过程表示叶片的光合作用,则B表示产生的
    3. (3) 若D表示水蒸气,则表明叶片正在进行作用,叶片上气体交换的“窗口”是
    4. (4) 绿色植物通过以上(1)、(2)问中的生理过程维持生物圈中的平衡。
  • 1. (2023七下·花都期中) 人们常在鱼缸中放一些水草如金鱼藻,其目的是(    )
    A . 美化鱼缸 B . 增加金鱼的食物 C . 消除水中的污染 D . 增加水中的氧气
  • 1. (2023七下·花都期中) 马铃薯块茎中贮藏的有机物,其主要的制造部位是植物体的(    )
    A . B . C . D . 果实
  • 1. (2023·秦都模拟) “碳中和”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家战略,本质上是通过多种途径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我国沿海地区利用海洋资源发展的“藻-贝”共生养殖模式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 (1) 海带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其结构上无根、茎、叶的分化,在分类中属于植物。
    2. (2) “藻-贝”共生养殖生态系统中,影响贝类生存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质等因素被称作因素。
    3. (3) 科研人员监测了养殖区与非养殖区海水的相关指标(如图2所示),以判断该养殖模式的效果。 

      ①据图知,该养殖模式可以显著表层海水二氧化碳浓度。 

      ②结合图1分析形成上述差异的原因:浮游植物和海带作为该生态系统的,通过光合作用,把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贝类食性广泛,通过滤食多种浮游生物和海带碎屑,促进有机物在食物链上的传递,也可增加碳的储存;此外,贝类利用碳酸盐构建贝壳,贝壳的主要成分不是有机物,所以基本不会被海洋中的分解者分解,从而(填“促进”或“抑制”)二氧化碳的释放。

    4. (4) 综上所述,“藻一贝”共生养殖模式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大气二氧化碳向海洋的扩散,从而助力实现“碳中和”。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减少二氧化碳释放的具体措施助力实现“碳中和”?(答1点即可)。
  • 1. (2023·秦都模拟) 桃,原产于我国,诗经即有“园有桃,其实之肴”之句。我省多地如咸阳礼泉县、渭南大荔县、西安周至县等都是著名的鲜桃产地。桃的生长过程如图甲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从图甲可知,桃属于(填“裸子”或“被子”)植物。若桃树开花期间,遇到连绵阴雨,桃树的结果数往往大幅降低,果农常常会采用进行补救。
    2. (2) 果农通常用嫁接的方法来繁殖桃,这种繁殖方式的优点是
    3. (3) 研究表明,果实中积累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临近的叶片。因此,树冠不同位置对果实大小有明显的影响。一棵桃树中,垂直方向上层单果重高于下层,水平方向最外层单果重最大、最里层最小。最可能的原因是下层和最里层的树叶被遮挡,影响了桃的作用,使其制造的有机物减少。
    4. (4) 桃树树形对单果重也有一定影响。栽培过程中,果农常常把桃树修剪成纺锤形(只有一个主干)或Y形(有两个主干)或开心形(有三或四个主干),如图乙所示。

      若果农想收获更多的大单果,你认为最好应将桃树修剪成形。请说出你的理由:

  • 1. (2023·潍坊模拟) 将某种植物置于高温环境(HT)下生长一定时间后,测定HT植株和生长在正常温度(CT)下的植株在不同温度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图。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 两组植株的CO2吸收速率最大值接近 B . 35℃时两组植株的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相等 C . 50℃时HT植株能积累有机物而CT植株不能 D . HT植株表现出对高温环境的适应性
上一页 7 8 9 10 11 下一页 共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