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八上义乌·期末) “三支红军主力为担负中国革命的新任务而在西北会师,这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材料评述的是(   )
    A . 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上抗击三大军阀 B . 周恩来、朱德、叶挺领导部队撤离南昌 C . 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 D . 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 1. (2024八上义乌·期末) 下列材料是关于中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1872年创办的《新闻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B . 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深刻剖析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 C . 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新式学堂,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D . 近代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05年的京剧《定军山》
  • 1. (2024八上义乌·期末) 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代表们围在船舱中央的一张八仙桌旁,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等文件。关于这次会议的表述符合实际的是(    )
    A . 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 . 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C . 中国的革命开始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D . 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 1. (2024八上义乌·期末)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中共三大

    标志着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B.

    八七会议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C.

    遵义会议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

    古田会议

    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的开始

    A . A B . B C . C D . D
  • 1. (2024八上·期末) 1921年胡适的诗歌《希望》“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因其平易、通俗而广为传唱。这首诗与新文化运动内容有直接联系的是(    )
    A .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B .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 .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D .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 1. (2024八上·期末) 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B . 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C . 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D . 革命对象与领导阶级根本一致
  • 1. (2024八上·期末) 回首百年党史,坚定前行之路。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召开的其中几次重要会议,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材料二: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曾经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

    1. (1) 依据材料一中的年代尺,指出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相对应的会议分别是哪两次?
    2. (2) “中国革命曾多次处于命运的十字路口,但是中共凭借超强的自我纠错能力,最终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请选择年代尺中的一项史实加以论证。
    3. (3)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毛泽东认为中共党史“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的理由。
  • 1. (2024八上·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某校八年级(1)班学生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形成两组学习成果。请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小组——情境中看历史)中国进入19世纪中期以后,在本国封建统治和外国殖民压迫下,逐渐病入膏肓。

    为挽救中国于危难,不少“名医”寻找济世良方,展开一场场“救治行动”。他们觉得用“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思想疗法”来形容这一场场“救治行动”非常恰当。

    (第二小组——数轴上学历史)“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由此,他们绘制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示意图》。

    1. (1) 结合所学知识,推测第一小组同学所说的一场场“救治行动”各指什么历史事件。

      ①自我疗伤:

      ②温药慢治:

      ③猛药重治:

      ④思想疗法:

    2. (2) “名医”们开出了不同的药方,但这些药方有着共同之处,请指出其中的一点。
    3. (3) 第二组同学所说的C段“上升,升出一片光明”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史实进行阐述。
    4. (4) 综合两个小组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 1. (2024八上·期末) 某班同学为一些地方设计“历史名片”宣传语,下列适用于井冈山的是(     )

    A . 辛亥首义,共和号角 B . 五四中心,风云新途 C . 八一枪响,军旗升起 D . 革命摇篮,红军故乡
  • 1. (2024八上·期末)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出一线红。这是什么?

    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中华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其创作背景是(   )

    A . 五四运动的爆发 B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 . 红军长征的结束 D .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5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