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思想政治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湖北开学考) 荆楚文化“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开放气度,是长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的建设提供了丰富永续的资源。荆楚文化蕴含的精神和气度(   )

    ①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②为人们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提供强大的物质力量

    ③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湖北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④是湖北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 (2024高二下·广东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领导人民兴修水利、驱除水患、发展生产,这一历史是百年党史的重要内容。红色水利遗产是革命建设改革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尊重自然规律,运用科学技术,发扬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建成的各类水利设施,包括水坝、水库、水渠、枢纽等类型,建造工艺巧妙复杂,是人类治水用水的伟大智慧结晶。经过岁月消磨,这些水利设施已经丧失或部分丧失原有功能,以历史遗产的形式存在。据统计,在2021年公布的全国首批革命文物名录中包含86处红色水利遗产。红色水利遗产向世人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越性,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真实答案。红色水利遗产的建造深受地域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影响,当地特有的建筑工艺、号子、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如今,部分红色水利遗产成为旅游景点,带动了人流物流,助力村民致富、乡村振兴。

    1. (1) 结合材料,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说明红色水利遗产的形成过程。
    2. (2)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红色水利遗产的当代价值。
  • 1. (2024高二上·丽水期末) 鲜花敬英烈,浩气壮山河。2023年9月30日是我国第十个“烈士纪念日”。这天,我们以国之名,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仪式,深情缅怀人民英雄。我们要弘扬英雄精神,礼赞英雄、崇尚英雄。英雄精神(   )
    A . 全面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 B . 生动诠释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C . 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D . 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 1. (2024高二上·嘉兴期末) 战火中孕育的太行精神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被赋予新内涵,激励着太行人民在改革创新、脱贫致富的新征程上不怕困难、勇毅前行。可见,太行精神(   )

    ①是太行人民不断奋斗的力量源泉

    ②随着时代变化不断丰富

    ③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

    ④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 (2024高二上·杭州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我国,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洞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影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在内容上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崇道尚德、尊师重教的核心理念,通过对新时代教师职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精神长相”的塑造,充分彰显了中国教育的思想精髓。在新征程上,全国广大教师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扩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知识分析弘扬教育家精神对建设教育强国的意义。

  • 1. (2024·浙江模拟) 工匠精神源于“工”这一古老职业,鬼斧神工、炉火纯青等都是对“工”之技艺的形象表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诸多大国工匠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创造了一个个工程技术奇迹。工匠精神( )

    ①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

    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④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 中国航天人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表现,激励着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新高峰。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精神(   )

    ①是国家繁荣振兴的物质保障

    ②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

    ③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丰富

    ④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    )

    ①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②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③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④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1.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源于文明冲突,而文明冲突的根薄在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2023年9月,北京文化论坛在京举行。此次论坛以“传承优秀文化,促进交流合作”为年度主题,展现了当代中国平等、对话、包容、互鉴的文明观。近年来,我国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推动内容不断丰富,方式推陈出新,武术、文物、非遗等很多传统文化在海外广泛传播;中外电影产业合作交流正在影视作品制作、发行、推广等多个领域展开;网络影视、游戏等方面的相互“取经”也获得了很大的成绩,产生了一大批百姓认可的优秀影视和游戏作品……可以看到,当代中国的文化交流是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为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汇聚了智慧与力量。

    材料二  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已合一的世界,在人已关手中以他人为重。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阐述当代中国是如何破解“文明冲突论”,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汇聚智慧与力量的。

  • 1. 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规定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坚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坚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

    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爱国主义精神

    ②创新中华文化表达形式,引领社会风尚

    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促进文化交融发展

    ④以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④ D . ③④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