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下面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边城》中“爷爷”是淳朴厚道却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贱,内心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 B . 《边城》中大老为人处事像顺顺,沈从文敏锐地看到了他们身上的悲剧命运,他还原大老得到翠翠。在沈从文看来,大老不可能使翠翠得到“主体性”,不可能使湘西走向现代化,因此让大老在急流中死去。 C . 《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 D . 《边城》中,天保和傩迭一起在碧溪蛆对岸的山上为翠翠唱歌,翠翠在歌声中做梦摘到了象征爱情的虎耳草。《边城》中,边城明净的风光,熏陶着朴实的人们,人人均有君子遗风。
  • 1. 下列词语书写有错的一项是(       )
    A . 竹篙     诅咒     斑斓     绿草如茵 B . 苍茫     菲薄     作揖     阴谋鬼计 C . 黯然     通宵     酝酿     峥嵘岁月 D . 惆怅     寂寥     笙箫     短小精悍
  • 1. (2022高三上·南京月考) 整本阅读,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⑴请选择一个意象作为《边城》课本剧汇演海报的主要元素,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虎耳草        渡船        白塔

    ⑵下图是《茶馆》的一幅插图,请简述插图所反映的剧情和象征意义。

    专题篇

  • 1. (2022高三上·南京月考) 整本阅读

    鲁迅、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杰出的文学艺术大师,他们先后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的亮丽旗帜,以丰厚的创作实绩和突出的艺术成就开辟、拓展了乡土文学的领域。鲁迅重在“揭丑”,使得阿Q的性格成为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阿Q正传》也成为20年代中国形象的代名词。沈从文则重在“显美”,注重发掘、凸现边域山民的传统美德和自然人性,寄托了作者重造民族精神的理想,也使得《边城》继《阿Q正传》之后,成为中国形象的代表。

    (节选自历彦军《中国形象的文化隐寓》)

    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 (1) 西汉刘向《说苑》中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阿Q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但“精神胜利法”依然存在,甚至在今天成为了一些人选择“躺平”,不去努力奋斗、不再渴望成功的借口。请结合《阿Q正传》全书内容,从“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出发,谈谈你对这种心态的看法。
    2. (2) 选文中所说的“ 《边城》继《阿Q正传》之后,成为中国形象的代表 ”,你如何理解?请结合《边城》全书内容和课本中学过的《阿Q正传》作简要分析。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沈从文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B .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沈从文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C . 文化界流传,1988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已经决定文学奖得奖者是沈从文。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的原因是因为诺贝尔奖只颁授给在世的人。 D .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后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沈从文

    女孩岳珉年纪约十四岁,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与北生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坠的栏杆旁,数天上的大小风筝。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地流着。河对面有一块碧绿的大坪,上面还绣有各样颜色的花朵。大坪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

    日头十分温暖,景色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着远处。北生快乐得如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

    他们是逃难来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北生,小丫头翠云。一群人中,就只五岁大的北生是男子。他们要去的地方被围困了,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

    他们不能前行但又不能再回去,因此照妈妈的主张,就找寻了这样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军部的军事代表。大哥也是个军官。

    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到此一月来各处还无回信,路费剩下来的已有限得很,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

    想着母亲的病和一直没有消息的爸爸,岳珉的眼神落在了外面的河上。河中有一只渡船,懒懒地搁在滩上。常常半天还不见一个人过渡。守渡船的人,这时正躺在大坪中的大石块上睡觉。那船在太阳下,灰白憔悴,也如十分无聊十分倦怠的样子,浮在水面上,慢慢地在微风里滑动。

    “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这时节,对河远处却正有制船工人,用钉锤敲打船舷,发出砰砰的声音。还有卖针线飘乡的人,在对河小村镇上,摇动小鼓的声音。声音不断地在空气中荡漾,正因为这些声音,却反而使人觉得更加寂静。

    岳珉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地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地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母亲像是已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

    岳珉望到母亲日益消瘦下去的脸,同那个小小的鼻子,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微微地笑着。

    “你咳嗽不好一点吗?”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人不吃亏。早上吃鱼,喉头稍稍有点火,不要紧的。”

    这样回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痰盂。

    病人忙说:“珉珉,你站着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

    女孩岳珉害羞似的笑着:“我不像竹子吧,妈妈。我担心得很,人太高了,要笑人的!”

    静了一会儿。母亲记起什么了。

    “珉珉,我做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

    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因为记忆力乱乱的,故第二次又来说着。

    女孩岳珉望着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我们算算看,今天爸爸会不会有信来。”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地说着话。

    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女孩岳珉在天井中看了一会儿日影,走到病人房门口望望。只见到大嫂正在裁纸,大姐坐在床边,想检查那小痰盂,母亲先是不允许,用手拦阻,后来大姐仍然见到了,只是摇头。女孩岳珉不知为什么,心里尽是酸酸的,站在天井里,同谁生气似的,红了眼睛,咬着嘴唇。她上了晒楼,仍然在栏杆边傍着,眺望到一切远处近处,心里慢慢地就平静了。

    下楼后,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稀奇地想道:“谁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吧?”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地走到二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

    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地微微地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小说设置了“楼上”与“楼下”两个典型的空间场景,请结合文本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及两个场景的关系。
    3. (3) 小说以“静”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1. 下面是某地楹联协会创作的有关“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两副对联的下联或上联,请写出相对应的上联或下联。
    1. (1) 上联:

      下联:九万里开放筑新篇章

    2. (2) 上联:革故鼎新,令江山焕彩

      下联:

  • 1. 下面是某班主任王老师家访中的对话,请找出用语不得体的地方,并加以修改。

    家 长:王老师好!今日您到贵府家访,我们顿感蓬荜生辉。有失远迎,请见谅。

    王老师:家长客气了,孩子在学校表现非常好,只是有些问题需要跟您垂询一下。

    家 长:让老师费心了,孩子的事我希望您能够尽绵薄之力,有什么问题您请说。另外,这是我的新手机号。

    王老师:您的手机号我会惠存,也请您在家中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 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________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________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________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种种________。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A . 调理  剧烈  便  情形 B . 调节  激烈  便  情景 C . 调节  剧烈  又  情景 D . 调理  激烈  又  情形
  •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沈从文有着丰富的“乡下”经验,这使边地生活和民间文化构成了他创作的最重要的源泉,尤其是沅水,在沈从文的创作生涯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B . 小说精心设计了主要情节发生的时节——端午和中秋,充分营造了具有地域色彩的民俗环境和背景,这一切生成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湘西世界。 C . 小说结尾写到作为小城标志的白塔在渡船老人死去的那个夜晚轰然坍塌,预示了一个田园牧歌神话的必然终结。 D . 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1 2 3 4 5 下一页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