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默写

    ①遥岑远目,

    ②落日楼头,

    ③把吴钩看了,,无人会,

  • 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赢得 舞榭歌台 金戈铁马 有志者事竞成 B . 纶巾 寻常巷陌 玉簪螺髻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 . 寒暄 毛骨耸然 献愁供恨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D . 什物 如火如茶 栏杆拍遍 水随天去秋无际
  •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综观辛弃疾的志向、才干与功绩,①。可以说,他是诸葛亮、范仲淹一类时刻关心国事的政治家、军事家。②,才奠定了他诗词的豪放。也正因为他志向远大,才干超群,不被重用,屡遭排挤,曲折坎坷,才决定了他词风的苍凉悲壮,慷慨激昂。这就是辛弃疾英雄之词形成的原因。③,使我们更痛恨那个腐败、昏庸的封建王朝,从而对辛弃疾这位爱国英雄更加敬慕。

  • 1.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 (1)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 (2) 本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请就作者的词风和情感对本词进行简要赏析,可以结合上下片进行分析。清人刘体仁言“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请分析本词结句之妙。

  • 1.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恨  发  日程功  鹰归未 B . 壮  笨  罢  咄逼人  相形见 C . 武  职  案  买还珠  嫉贤 D . 热  辞  害  不骄不  声名大
  • 1. 下列词句中有关典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句中运用了晋朝人张翰闻秋风而归故乡的典故。 B .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句中运用了三国时刘备拜访陈登的故事。 C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句中运用了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伐北魏的典故。 D .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运用了赵国老将廉颇的典故,是用来隐喻自己的。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 .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 .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 1. (2020高一下·应县期中) 下面对《登建康赏心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的上片是写景抒情,作者用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一系列自然景物,来陪衬他的游子之思,巧妙地做到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B . 在上片中,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一是仔细端详抽出来的宝剑,一是用手使劲拍打亭上的栏杆。 C . 词的下片着重抒情。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D . 下片中几个典故表达的意思是:如果不能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大志,那就回到故乡去“求田问舍”,隐居田园。
  • 1.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

  •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 流年  雄才大略  苍皇  哗众取宠 B . 愤概  谋取利益  频繁  发号施令 C . 南渡  徒然虚度  祭祀  矫揉造作 D . 理睬  惊慌失措  合谐  鸦雀无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