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 1.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蜀道难》)

  • 1. 1990年,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突然发病去世。怎样表达一个音乐家之死?

  • 1. 读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者在文中用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与马克思的发现作类比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为了突出达尔文和马克思分别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B . 更突出了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这一重大发现的意义已经超出了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的意义。 C . 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作出了伟大贡献的达尔文和马克思两位伟人的崇敬之情。 D . 强调了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1.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南  帆

        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如此等等。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一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伦敦的某一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

        ②海德公园里矗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做阿尔勃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

        ③其实,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另一桩爱情纠葛——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了鲜花和花圈。海德公园几条主干道的路面上,不远的距离就钉有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人们爱戴安娜的原因不仅是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从事多种慈善活动,她不太在乎皇家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

        ④可是,这种爱戴之中是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白日梦,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故事的延续。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

        ⑤热衷于戴安娜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太想到马克思了。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树碑立传。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⑥当然,还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所收买。还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英国的BBC主持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20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⑦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马克思所安葬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交费。尤为苛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付一个英镑。

        ⑧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就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铜铸头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

        ⑨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在开出租车。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应该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吧。

    1. (1) 文中写戴安娜受到人们爱戴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写对表现马克思起到了什么作用?

    2. (2) 为了突出中心,文章中多有呼应对照的语句,请找出两处这样的语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 (3) 对镌刻的马克思墓碑上的名言,作者“心中无限感慨”,你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慨”?

  • 1.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对于马克思的逝世,作者回避了“死”这个词语,而用“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等词语来表达,这些词语符合马克思思想家的身份,用语非常得体。请从用语得体的角度回答下面的问题。(不超过10字)(2分)

  • 1.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拔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B .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C . 1963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然无恙 , 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 D .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 1. 读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己突然面对马克思逝世这一残酷事实而无法接受的悲痛心境。 B . 形象地表现了马克思的逝世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可弥补的损失,高度评价和颂扬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C . 形象地总结了马克思伟大的一生和战斗的一生,增强了演讲词的表现力。 D . 形象地预言了马克思的逝世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造成的损失,显示了作者对革命事业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1.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对马克思为人类所做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B .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卓有成效、坚忍不拔地进行斗争。 C .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多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 D . 我们与成语结下不解之缘,成语是我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一种重要的语言形式。
  • 1. 下列作品、作者、出处及国籍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药》 鲁迅 《鲁迅全集》 中国 B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英国 C . 《获得教养的途径》 赫尔曼·黑塞 《黑塞说书》 瑞士 D . 《化装舞会》 亨利希·曼 《世界文学》 德国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