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 《宇宙的未来》中,作者认为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关键是要弄清宇宙的什么问题?
  • 1. 《宇宙的未来》中作者认为宇宙的未来会是怎样的?
  • 1. 怎样理解《宇宙的未来》中的一些相关论述?
  • 1. 《宇宙的未来》这篇讲演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 1. 作者是怎样探讨“宇宙的未来”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先从古代的巫术和近代的宗教预言谈起,引出话题,说明从科学的角度谈论宇宙的未来是非常严肃的事,科学有别于宗教的地方是它的求实精神。 B . 探讨宇宙是继续膨胀还是有可能收缩是这篇讲演的主体部分,计算宇宙的密度又是这一主体部分的关键,有关宇宙中物质密度临界值的探讨,则把问题引向深入。 C . 最后,介绍两种新的理论——人择原理和暴涨理论,则体现了科学界最新的探索。作者从可见物质谈到暗物质,从成熟的理论谈到科学的假说,把问题讲得透彻明白。 D . 最后没有做出一个明确的预言,因此他根本就不能对宇宙的未来做出科学准确的预言,这也正呼应了文章开头说的“科学预言也许并不比那些巫师或预言家的更可靠些”。
  • 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别出心裁    映入眼帘    赞叹不已    如烟似雾 B . 明察秋毫    幅圆广阔    轻而易举    瞬息万变 C . 瞻养父母    归根到底    晶莹透明    模棱两可 D . 推陈出新    疏疏朗朗    因地治宜    臭名昭著
  • 1.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 当前,发达国家的不合理生产方式和过量的消费方式是人类环境持续恶化的罪魁祸首 B . 热力学概念乍听起来有些深不可测 , 其实它们是我们所知道的最简单而又给人印象最深的科学概念。 C . 在任何方向上背景都一样的事实,对于它们而言毫不足怪 D . 迄今为止,所有为世界末日设定的日期都杳无音讯地过去了。
  • 1.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时间

  • 1.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1913—1994),美国,生于美国,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美国科学院院士。1974年出版随笔集,该书收文二十九篇,获该年度美国图书奖。

    代表作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