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干燥    传颂诗文    钢锭    天高地阔 B . 精采    语言洗练    桅杆    随心所欲 C . 钟爱    精巧无比    启发    精神饱满 D . 典形    无人问津    联想    月白风清
  • 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古诗中常常将“树叶”写作“木叶”,这是为什么呢?                                    。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清秋疏朗的气息。

    ①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②“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暗示“木”的颜色属性

    ③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④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

    ⑤“树”的颜色,就树干而论,一般是褐绿色,这与叶的颜色还是比较接近的

    ⑥这里带有“木”更为普遍的特性

    A . ②⑤③⑥①④ B . ⑤②①④③⑥ C . ②⑤①③⑥④ D . ⑤②①③④⑥
  • 1.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语文课上,王老师咬文嚼字 , 引经据典,深受同学喜爱。 B . 就是族中亲派,不论亲疏,但与他财利交往,锱铢必较 , 一些情面也没有的。 C . 对那些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我们深恶痛绝 , 恨不能把他们全部扫地出门。 D . 在巴格达几乎未经多少有效抵抗就迅速落入美军之手后,美国人难免为军事上的优势自鸣得意
  • 1.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述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他的《西方美学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B . 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他的学术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 C . 清冈卓行,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 D . 《伊索寓言》,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其结构短小精悍,内容博大精深,既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性,又有形象生动的艺术性。
  • 1. 下面是新浪网页上的一则新闻,请在阅读之后,发一个帖子,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60字)

    一次,姚明休假结束离开上海,有记者采访时问他:“你什么时候回美国?”姚明回答说:“要作一个纠正,我不是‘回美国’,而是‘去美国’,现在我是‘回中国’。”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时常说到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是我们的百姓对生养自己的故土故乡刻骨铭心的情感与爱恋,是家园真正的精神价值。 B . 企业的发展需要通才,所谓通才不是指万金油或叫做万应锭式的人,而是指能在技术研发、成本核算、外交沟通等方面都能挑大梁的人才。 C . 无数案例告诉我们,防止电话诈骗,最有效的方法是对陌生电话的求救、告急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就可避免落于言筌 D . 说“木叶”不说“树叶”,决非古人标新立异 , “木叶”作为意象而言,蕴含着更多的意味,包含着更多的情感,更能体现其艺术特征。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说“韵”

    金开诚

        “韵”最初的含义大约是指声调的和谐。蔡邕《琴赋》中的“繁弦既抑,雅韵乃扬”,陆机《演连珠》中的“赴曲之音,洪细入韵”,用的便是这个意思。

        声调的和谐经过人的“通感”首先向两个方面蔓延生发。一个方面是指人的神情、气派、风度上的和谐得体,这一般被称为神韵、风韵。但神情、气派、风度这几个词,一般说来是中性的,无褒贬之意。而神韵、风韵一般指神情、气派、风度中已经含有了某种和谐之美。另一个方面是在文学艺术中蔓延,这一般被称为气韵。如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将“气韵生动”列为“绘画六法”之首。

        不过,以上所谓的形容人的和谐用神韵、风韵,形容文学艺术的和谐用“气韵”,只是就一般而言,实际上两者混用的情况也并不罕见。

        “韵”的含义既已蔓延到形容人与艺术,就势必还要扩散到各种事情上去。“风流韵事”即其显例,而其事则必须和谐才能称为“韵”。如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就是风流韵事,有“墨皇”《兰亭集序》为证。倘若这帮人喝醉了酒争吵起来,乃至大打出手,那就既不“风流”也非“韵事”了。唐代元稹写传奇小说《会真记》,写的不算“风流韵事”,因为“始乱终弃”这件事并不和谐。等到《会真记》演变成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时,作品所写的就是风流韵事了。因为那事情虽有波折,终趋和谐。和谐之美是“韵”的核心含义,这是不能有太大变化的。

        “韵”虽以和谐为核心,但这和谐却还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从谢赫所强调的“气韵生动”就可以看出,和谐还须是动态的,具有外在的或内在的生动性。比如说时装店里使用的木制模型,套上时装不能说它不和谐,但却没有气韵;而活的时装模特儿的表演却变静态为动态,具有外在的生动性,那就或多或少有些气韵了。犹如断臂的维纳斯雕像之类,那是不穿时装也有气韵的,因为它具有内在的生动性。”韵“所指的和谐要结合生动这个特征是势所必然的,因为它首先出于声调,而声调则是流动变化的;蔓延到人,则人的神情、气派、风度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表现得充分;又蔓延到文学艺术,自然更要求生动传神。静态的书法、绘画尚且要求只有形象生动,才谈得上气韵,更何况动态的电影与电视剧等。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倘若毫无气韵,那便是劣作。

        第二个特征是“韵”的和谐还要使人玩味不尽,所以又生发了“韵味”这个词。在京剧行家看来,唱得有没有韵味,乃是最为重要的评价标准。照理说,一个演员唱戏,只要音色不怪异,又不荒腔走板,自然已达到和谐有“韵”的标准;但,事实上“韵”之外还要再加上“味”,就是说这种和谐还必须能引发审美中的联想与想象,这样才会有使人玩味不尽的魅力。只有有了“味”,才能使“韵”这个审美标准更加富有中国特色。因为“韵”所指的和谐已经是传统的中庸思想的一种表现了;如果再加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味”,那就又涉及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阴阳统一了。

        总之,对“韵”的追求,不但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而且也为传统文化宝库带来了相当客观的创造性成果。有关“韵”的创作经验和思想经验是很值得借鉴的,它能使中国人的生活与创作多一点风姿韵致,少一点不文明。

    (选自《艺术欣赏之旅》,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韵”的核心问题——“和谐”的特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分析与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而且作风也往往        。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②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        不讲。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        ;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

    ③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        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A . 暗合    忽略    差异    除非 B . 契合    忽略    差别    除非 C . 契合    忽视    差异    因为 D . 暗合    忽视    差别    因为
  • 1. 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形象生动,富有韵味。阅读下面的例句,从备选例子或你的积累中选择两个量词妙用的例子加以揣摩赏析。

    钩:一“钩”月亮。静静的夜空,升起弯弯的月亮,如同银色的帐钩小巧轻灵,洁白如玉,使人生发出亲切而美好的联想和想象。

    泓:一“泓”清泉。清澈的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是那样的充盈而明亮。他不仅写出了泉水水量的丰沛,而且写出了泉水水质的明净。

    备选例子:①一“挂”瀑布;②一“叶”扁舟;③一“缕”笛声;④一“轮”明月。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学生们偶尔从门口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唯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林庚不卑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这起码说明林庚先生的态度。他是温和的,他不是激烈反抗型的文人,这与他的性格,一向相符。而他对政治里的事情,原本并不清楚。”钱理群说。他认为,此前和此后,林庚与政治再无半点瓜葛,可以作为一个证明。而林庚晚年的隐居,被钱理群看作“从根底上是自由的精神”。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②张鸣: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③袁行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百度百科)

    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一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林庚还喜欢孩子们送给他的玩偶“悟空”和“八戒”,特意挂在窗前,只要一碰,两个玩偶便手脚乱动。他还酷爱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的空地放风筝。(《张鸣访谈录》)

    1.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2. (2) 钱理群说林庚“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请结合全文,说说这“精神财富”体现在哪些方面。
    3. (3) 文中引用了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对林庚先生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4. (4) 文中说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