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下列句中的“言”字,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诗言志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  ③复驾言兮焉求

    ④东船西舫悄无言  ⑤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A . ①言语②字③助词④表达⑤说 B . ①言语②字③表达④声音⑤助词 C . ①表达②字③言语④说⑤助词 D . ①表达②字③助词④声音⑤说
  • 1. 选出对加点词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 )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因为长句 , 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 , 命曰《琵琶》。

    A . 升官  长诗  字  乐曲,歌唱的遍数 B . 贬官  长诗  字  古诗的一种 C . 贬官  长句  句  乐曲,歌唱的遍数 D . 升官  长句  句  古诗的一种
  • 1.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铁骑突出刀枪鸣 B . 门前冷落鞍马稀 C . 整顿衣裳起敛容 D . 凄凄不似向前
  • 1. 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
    A . 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 . 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 . 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 . 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 1.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③似诉平生不得志 ④整顿衣裳起敛容

    ⑤暮去朝来颜色故 ⑥我从去年辞帝京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⑤⑥ C . ①②④⑤ D . ①④⑤⑥
  • 1. 《琵琶行》序言中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一句,与这句话相呼应的一项是( )
    A .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B .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C .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D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1. 《琵琶行》序言中有“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一句,说明了诗人的写作动机。对诗人的写作动机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是为了排遣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 B . 是为了抒发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C . 既是为了表达对琵琶女悲惨遭遇的同情,又是为了抒发自己与琵琶女共有的“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D . 以上三种都不是,写此诗只是一种偶然事件引起的灵感的触发。
  • 1. 下列几组中最能体现“歌行体”的主要特点的一组是( )

    ⑴篇幅较长

    ⑵篇幅较短

    ⑶音节、格律有严格规定

    ⑷句法往往长短参差,富于变化

    ⑸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⑹讲究对仗、声调和韵律

    A . ⑵⑶⑷⑹ B . ⑴⑶⑷⑹ C . ⑴⑷⑸ D . ⑴⑶⑸
  • 1. 《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的乐曲旋律的变化是( )
    A . 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B . 由激越雄壮—逐渐沉咽—间歇停顿—舒徐流畅 C . 由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 D . 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
  • 1. 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写声音,声韵感强;又用“如急雨”的比喻使它形象化。 B . “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的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C . “此时无声胜有声”——作者妙语点睛,描绘了余音袅袅、弦外有音、无声处有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D . “犹抱琵琶半遮面”——肖象描写,生动的描写了琵琶女年老色衰不愿见人的心情和忸怩神情。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 共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