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遵义期中)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杜甫,字子美,京兆人。甫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 , 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风翔上谒,拜左拾清,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庭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汉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言者路。”帝解,不复问。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容,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因未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选自《唐才子传》,有删改)

    材料二:

    世俗多言李太白在当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台。予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又李华作《太白墓志》,亦云:“赋《临终歌》而卒。”乃知俗传良不足信,盖与谓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1. (1)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武将出A冠B钩C于帘者三D左右E走报F其母G力救H得止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②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

    5. (5) 材料一是如何记载杜甫之死的?材料二中作者对杜甫死因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 1. (2024·遵义)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 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 必假以辞色, 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 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 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 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陷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毋尽言!”

    乙丑, 上问房玄龄、 萧瑀曰: “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 “文帝勤于为治, 每临朝, 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 一日万机, 虽复劳神苦形, 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 唯取决受成, 虽有愆违, 莫敢谏争, 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 置之百官, 使思天下之事, 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 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节选自《资治通鉴·贞观治道》)

    文本二

    人主之道,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是以不言而善应,不约而善增。言已应,则执其契;事已增,则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明君之道, 臣不得陈言而不当。是故明君之行赏也,暖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也。故明君无偷赏, 无赦罚。

    (节选自《韩非子·主道》)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如虞世基等A陷事B炀帝C以保富贵D炀帝既弑E世基F等亦诛G公辈宜宜用此为戒

    2. (2) 下列对文本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

      ②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

    5. (5) 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唐太宗与韩非子对于赏罚的观点。
  • 1. (2024·遵义) 文言文阅读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故《易》曰:“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超 然 客 公 众 号

    秦缪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缪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缪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以次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缪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缪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

    鲍叔死,管仲举上衽而哭之,泣下如雨。从者曰:“非君父子也,此亦有说乎?”管仲曰:“非夫子所知也。吾尝与鲍子负贩于南阳,吾三辱于市,鲍子不以我为怯,知我之欲有所明也。鲍子尝与我有所说王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鲍子尝与我临财分货,吾自取多者三,鲍子不以我为贪,知我之不足于财也。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

    阳虎得罪于卫,北见赵简子曰:“自今以来,不复树人矣。”简子曰:“何哉?”阳虎对曰:“夫堂上之人,臣所树者过半;朝廷之吏,臣所立者亦过半;边境之士,臣所立者亦过半矣。今夫堂上之人,亲却臣于君困;朝廷之吏,亲危臣于法;边境之士,亲劫臣于兵。”简子曰:“唯贤者为能报恩,不肖者不能。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焉;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今子之所树者,蒺藜也,非桃李也。自今以来,择人而树,毋已树而择之。”

    (节选自《说苑·复恩》)

    1. (1) 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秦缪公尝出而亡A其骏马B自往C求之D见人E已杀F其马G方共H食其肉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往时食马肉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

      ②自今以来,择人而树,毋已树而择之。

    5. (5) 秦缪公即秦穆公,是历史上有名的君主。请结合本文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内容,简要分析秦缪公的优点。
  • 1. (2024高三下·黔西)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闻古之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故内无伏怨之乱,外无马服之患。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觳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

    材料二:

    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者之船骥也。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故小臣、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岂特骥远哉?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桀用干辛,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览·知度》)

    材料三:

    文王问太公曰:“君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文王曰:“何如?”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 , 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文王曰:“举贤奈何?”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矣。”

    (节选自《六韬·文韬·举贤》)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人臣A皆宜B其能C胜D其官E而莫怀F余力G于心H莫负I兼官之责J于君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

      ②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

    5. (5) 选才用人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重要问题,请简要概括三则材料在选才用人方面不同的观点。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 (1)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②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 1. 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 B .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C . 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 D .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 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 分之日可以死                  意洞 B . 使之西面秦                    汝幸而 C . 当亦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吾幼,以及人之幼 D . 故能其德                      不忍独其身
  • 1.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B .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C . 散六国之从 D . 汝幸而偶我
  • 1. 文言小题
    1. (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形体,容貌)尚小。 

      ②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有才华且不拘礼节的样子)。 

      ③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姿容俏丽)。 

      ④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不应得到的利益)。 

      可怜(可惜)辜负好韶光。 

      ⑥莫效此儿形状(样子)。 

      ⑦行为偏僻(偏激,不端正)性乖张。 

      ⑧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疲惫、懒惰)人物。

    3.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4. (4)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这句判词的“膏粱”指的是(   )
    5. (5) 《红楼梦》原名,后空空道人改为 《情僧录》 ,曹雪芹在悼红轩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将它题为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庐江太守李术不肯事权,而多纳其亡叛。权以状白曹操曰:“严刺史昔为公所用,而李术害之,肆其无道,宜速诛灭。今术必复诡说求救。明公居阿衡之任,海内所瞻,愿敕执事 , 勿复听受。”因举兵攻术于皖城。术求救于操,操不救,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二万余人。七年秋九月,曹操下书责孙权任子。权召群僚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决。权引周瑜诣吴夫人前定议。瑜曰:“昔楚国初封,不满百里之地,继嗣贤能,广土开境,遂据荆、扬,至于南海,传业延祚,九百余年。今将军承父兄余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有何逼迫,而欲送质。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如此便见制于人也。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余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彼自亡之不暇,焉能害人。”吴夫人曰:“公瑾议是也。”遂不送质。

    十三年八月,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威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授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

    (《通鉴纪事本末·孙氏据江东》)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术求救于操,操不救,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二万余人。

      ②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