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读准字音

    ()      语()    乎()

    及()    小() 尔()

    者()       吾以也()     夫子之()

    君子()     风乎舞()     然叹曰()

    异乎三子者之()
     

  • 1. 辨识通假
    1. (1)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     )
    2. (2) 莫春者 (     )
  • 1. 词类活用
    1. (1) 如会同,端章甫 (     )
    2. (2) 浴乎沂,风乎舞雩 (     )
    3. (3) 鼓瑟希 (     )
    4. (4) 冠者五六人 (     )
    5. (5) 可使有勇 (     )
    6. (6) 赤也为之小 (     )
    7. (7)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
    8. (8) 孰能为之大 (     )
    9. (9) 可使足民 (     )
  • 1. 文言句式
    1. (1) 不吾知也! (     )

      译文:

    2. (2) 则何以哉? (     )

      译文:

    3. (3) 加之以师旅。 (     )

      译文:

    4. (4) 异乎三子者之撰。 (     )

      译文:

    5. (5) 浴乎沂,风乎舞雩。 (     )

      译文:

    6. (6) 可使有勇。 (     )

      译文:

  • 1. 文学类文本阅读

    [资料链接]

    认识作者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自己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自汉代以后,儒家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同时他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探寻背景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末期,周朝的统治已经崩溃,诸侯争战不已,社会动荡不安。不仅周天子无法主持天下的礼乐征伐大事,就是一些诸侯国,大权也不一定掌握在国君手里,有实力的卿、大夫把持国政,甚至“陪臣(卿、大夫的家臣)执国命”。孔子评论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孔子提出了种种政治主张,希望改良政治,实行“仁政”“为政以德”,反对攻伐,通过“正名”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缓和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建立起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有序的理想社会。孔子的这篇与学生的对话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进行的。

    了解常识

    《论语》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它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儒家的重要著作。宋代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语录体

    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文本鉴赏]

    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孔子与四位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1. (1) 文脉梳理

       ②

    2. (2) 四位弟子的“志向”各是什么?结合每个人的谈话方式说说他们的性格如何。
    3. (3) 请简析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所述之志的态度。
    4. (4) 孔子为何赞同曾皙的观点?
    5. (5) 请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6. (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如何刻画孔子的四位学生的?
    7. (7) 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 1. 古今异义
    1. (1) 以吾一日长乎尔

      古义:

      今义:一天。

    2. (2)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古义:

      今义:儿童。

  • 1. 翻译
    1. (1) 异乎三子者之撰。

      句式:

      译文:

    2. (2) 则何以哉?

      句式:

      译文:

    3. (3) 不吾知也!

      句式:

      译文:

    4. (4) 浴乎沂,风乎舞雩。 

      句式:

      译文:

    5. (5)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句式:

      译文:

  •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弟子面对孔子的问志,其不同的言谈和神态体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体现出子路性格的直率;“”两句体现出冉求的谦虚;曾皙通过“”的回答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中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景象,体现出性格洒脱与谦恭。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 . 以吾一日长尔                  异三子者之撰 B . 因之饥馑                          毋吾 C . 或知尔                             其礼乐,以俟君子 D . 子路率而对曰                 鼓瑟希,铿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 , 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 , 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 (1) 对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中有关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②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1 2 3 4 5 下一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