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词语的一项是(     )

    A . 商人重利轻别离 B . 青海长云暗雪山 C . 侧身西望常咨嗟 D . 一尊还酹江月
  • 1. 下列各选项中对“却”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苏洵《六国论》(使…退,击退。) B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回头) C .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连词,相当于“又”) D .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西厢记·长亭送别》(连词,表转折)
  • 1.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 1.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 1.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 1. 杜牧《阿房官赋》中“”两句写出秦统治者把珍宝美玉当作石头土块一样不加珍惜的奢靡生活。

  • 1.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借皎洁的明月映照在江中,四周船儿悄无声息之景烘托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的诗句是“”。

  • 1. 下列各句中加线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 . 云青青兮欲      虎瑟兮鸾回车 B . 闻舟中弹琵琶者  商人重利别离 C . 整顿衣裳起敛容    铁骑突出刀枪鸣 D . 二世            吾妻死之年所植也
  • 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一)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③树烟。

    ①此诗写于元和十一年(816),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②桂岭:五岭之一,山多桂树,故名。柳州在桂岭南。③荆、郢:古楚都,

    1. (1) 颈联描绘了什么景象?简要分析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

    2. (2)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柳宗元这首诗与严羽所说的哪些方面相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 1. 阅读下文,回答(1)--(3)问题

    有人说,十七世纪的北京,既是康熙大帝的,又是纳兰性德的。一个乃一代英主,雄韬伟略,皓如皎月;一个是御前侍卫,却诗才俊逸,灿若朗星。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显赫家世足以令世人瞠目。他的父亲,就是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明珠。纳兰性德本人也是少年英才,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时参加进士考试,中二甲第一名,康熙当即龙颜大悦,钦点其为御前侍卫,很快就由三等晋升为一等,可算是少年得志,前途无量了。

      世人皆知纳兰为清代的大词人,且清词以他为最,似乎无人能出其右。但这位豪门公子不但能文,而且还是个武将。既然是御前侍卫,武功定是十分了得。纳兰性德从小练就了一身搏击之术,并精于骑射。康熙皇帝自己就是一个勇武、强悍的骑手加射手,所以,他身边的侍卫也应该是一流的角色。这样看来,纳兰性德倒是个文武全才。当然,纳兰骨子里还是个文人。

    他身上有众多的矛盾之处:生为满人,他却痴迷于汉文化;骨子里是个文人,从事的却是武将这个行当;身为宰相公子、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置身于姹紫嫣红、朱门广厦之中,心却游离于繁华喧闹之外,“视勋名如糟粕、势利如尘埃”;他是地道的满族八旗子弟,结交的却都是一些年长的汉族落拓文人,“以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他人在仕途,却一生为情所累……这样一位才情充沛、人格健全、绝世超然的“翩翩浊世公子”,竟不是缘自小说家的杜撰,竟是中国文化史册里的一位真实人物。

    纳兰性德留下的是两本词集:《侧帽集》和《饮水词》,他二十多岁时就已经名满天下了,靠的不是皇帝的威风,而是他的词。后人从中精挑细选了三百四十二首,另外结集,以《纳兰词》命名。

    说纳兰性德是个文人,此话一点不假。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他没有李白那种“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迈气概,也不可能拒绝“皇恩浩荡”,他还是捧着文房四宝上了天子的船。一边为皇帝保驾,一边做着职业以外的工作:吟诗填词。而他的不务正业照样赢得了皇帝的宠信。康熙爱读性德的诗词,经常赏赐给他金牌、佩刀、字帖等礼物,以资鼓励。

    由于长年待在皇帝身边,纳兰性德应该算是真正的“御用文人”,但是,后人却并未将他归入“犬儒派”或御用文人的行列。这可能是因为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写给自己的,情真意切,言辞优美。

    纳兰性德是个真性情的人,他对“侍卫”这个职位其实并没有什么兴趣。他得到过皇帝无数次的赏赐,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苦于仕宦漂泊,厌恶金阶伫立的侍卫生涯。率真的诗性遭遇混浊的政治,自然是徒增“胸中块垒”。

    纳兰性德能入康熙法眼,外表应该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他的人同他的词一样“纯任灵性,纤尘不染”,当得起“玉树临风”一词。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同是康熙皇帝的侍卫,和纳兰性德是同事关系。曹寅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楞伽山人就是纳兰性德的号。

      曾经有人说,纳兰性德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曹雪芹写《红楼梦》,稿未完而人先亡。和珅将文稿呈献给乾隆皇帝,乾隆阅后说了一句:“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虽然此说有捕风捉影之嫌,但纳兰性德与贾宝玉确有许多相似之处,而曹雪芹的《红楼梦》也确实受到了纳兰性德的词的影响。  

      康熙二十四年,纳兰性德在跟随皇帝南巡后回到北京,不料想突染重疾,至此一病不起。1685年5月,年仅三十一岁的纳兰性德溘然长逝。在他身后留下的仅有三百四十二首《纳兰词》。  

    纳兰性德依然是那个性灵高洁的词人,他并没有受到污浊时世的浸染,生前没有,身后也没有。那一本《纳兰词》读来还是令人唇齿留香,三百年都不曾消退,因为他“不是人间富贵花”,当围绕在他身旁的繁华如云烟般散尽之后,诗人如愿以偿地回归到了诗人本身——也许,这才是世上最幸运的事情。 

    1. (1) 作者说,“武功定是十分了得”的御前侍卫——“纳兰骨子里是个文人”的根据是什么?

    2. (2) 纳兰性德能得到康熙恩宠的原因是什么?

    3. (3) 如果给这篇传记加一个题目,你认为应该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1 2 3 下一页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