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岳阳模拟)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学经典往往暗含了传统的延续,也昭示着对于传统的突破。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创作需要面对古典和五四两个传统。与政治上中国特色道路的寻找相呼应,抗战时期文学正是通过对民族化和现代性的双面追求,在与两大文化传统的对话中诞生了超越五四的经典之作。

    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历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这些传统文化因子增强了文学的宣传效果。但仅此还不够,只有摒弃古典与五四的二元对立,充分展开对话,才能把传统转化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并使它们成为想象性的存在,从而获得成为经典的“原创魅力”。

    思想上,抗战时期出于向文化传统寻找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促使文学在五四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比如,与离家、反抗父权的五四情结不同,抗战时期文学对家园意识的诠释、对家庭亲情的依恋、对家族文化的反思等恰恰成就了契合时代心理的民族经典。《荷花淀》等小说在水淀荷香中表现乡妇农人的恋家与卫国的统一,表现底层民众现代民族意识从思乡恋家中的觉醒。再如,与批判乡村的封闭、愚昧不同,《四世同堂》《呼兰河传》等作品中的城镇意象,以及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意象,都以农业文明的生活场景勾连起了乡土中国的共同记忆,获得了不断流传的经典价值。

    形式上,抗战时期特别关注古典文学形式的理论讨论,也是对战时民族主义心理诉求的一种回应。强调中国小说作为“正史之余”的故事性、讨论诗化传统、分析中西文学的各自优长等等,都表现了对五四文学过于西化进行补正的理论自觉。但创作中对传统的简单回归并不能产生经典之作,而是需要实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流传一时的新章回小说,如《吕梁英雄传》,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但过于趋旧,在出新上折损了经典性。张爱玲小说通过古典意象、说书模式等传统方式与现代小说技术的结合,将现代质素本土化。巴金的《寒夜》等作品采纳地域方言,精粹民族口语,实现了对五四文学过于欧化的校正,集合了中西语言形式的优点,显得更素朴、更蕴藉。

    抗战背景下文学内容与形式的民族化回归是对五四的反拨与调整,也是五四思想武器的现实运用。张爱玲谈及她创作背后的五四影响,说“只要有心理学家所谓民族回忆这样东西,像‘五四’这样的经验是忘不了的,无论湮没多久也还是在思想背景里”。先锋文化只有在事后与主流文化融合才能被确认,五四文化正是经过本土化的过滤才得到了整合,继而沉淀为传统的一部分。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指出:“现代性显而易见是同作为过去了的过去的决裂,同时又把过去弹射进现在。”抗战时期文学中两大传统的关系也应从这个思路来理解。在反叛中继承、在回归中超越,代代文学经典正是在对话中生成、积淀,参与着文学传统的生长。

    (摘编自张谦芬《对话: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生成与流传》)

    材料二:

    孙犁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生涯时曾反复强调:“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我最喜爱我写的抗日小说,因为它们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由此可见,“抗战”这一在当时最重大的政治主题,已然成为孙犁多数诗化小说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题旨,他以自己特有的腔调加入到民族抗战的大合唱之中,完成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应有的时代使命。为了实现这一表达意图,孙犁在其充满诗意的抗战小说中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史传小说中较常见的两大叙事策略:一是隐性的“正邪对比”原则,二是“夫唱妇随”的传统母题的现代性转化。

    在孙犁小说中,少有对日本侵略者形象的正面描写,作者在这些小说中着墨更多的还是对人民的讴歌:颂扬他们的勇敢、顽强,礼赞他们的善良和淳朴,诗意地抒写夫妇之爱、亲人之爱、同志之爱。这种“正邪对比”原则的自觉运用,使得孙犁一方面能较好地契合四十年代解放区的文艺政策,另一方面又较好地弥补了自己生活体验上的不足。但孙犁毕竟是在五四新文学传统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现代作家,他在借鉴“正邪对比”模式的同时,也摒弃了古典小说对故事奇特性的过分追求,由此也强化了其小说诗化和散文化的效果。从接受效果来看,欣赏这种诗意化和散文化的文体需要更余裕的审美空间和更从容的审美心态,这在民族矛盾日益尖锐、需要作家和诗人峻急呼号的抗战年代显然有些不合时宜。这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一些读者会忽略孙犁小说“抗战主题”的存在,也可以解释为何在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坛孙犁没能成为像赵树理那样广受赞扬的“主流作家”。

    人们已经较多地注意到孙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认为“他笔下的女性之美,既有纯洁、优美、俊俏的外在形式之美,更有新觉悟、新精神与新风采的内心美”。但我们在他众多写到夫妻关系的小说中同样不难发现“新精神”之中的“旧模式”——对传统的“夫唱妇随”叙事母题的自觉化用。水生嫂等美丽贤惠的女子都非常坚定地与作为抗日战士的丈夫站在一起,即或有少许的怨言,但那都只是小女子充满爱意的娇嗔,让读者反觉得其形象逼真、可爱。自然,这些女性已经不再是男子的附庸,她们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与男子并肩战斗的勇气;但那种骨子里流露出来的“妻以夫荣”的传统女性心理还是让普通中国读者感到似曾相识。同时我们要看到,孙犁对这一传统母题进行了极富时代特色的现代性转化:不但“随夫”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人物形象的审美功能也具有了现代品格——这些女性不再是作为男性形象的补充和陪衬,而是成为小说的主角或是成为小说创作动机的主要促成者。

    (摘编自任军《孙犁诗化小说的时代精神及其叙事策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4. (4) 材料一说“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请以课文《荷花淀》或者《小二黑结婚》为例,简要谈一下古典文化复活的具体表现。
    5. (5) 在当今时代,文学创作如何对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谈一下你的看法。
  • 1. 小说中的二诸葛“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 看一看黄道黑道”。当今社会,青少年盲目相信“星座文化”。对此你有何看法?你认为热衷星座的青少年是不是当代版的二诸葛?
  • 1. 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 (1) 《荷花淀》   作者,河北安平人,作家。“”的创始人。
    2. (2) 《小二黑结婚》(节选)  作者,山西沁水人,作家,“”创始人。被誉为描写农民的“铁笔”“圣手”。
  • 1. 《荷花淀》《小二黑结婚》(节选)《党费》都注意通过细节塑造人物,表达情感,如水生嫂被苇眉子扎破手指时的动作神情;三仙姑老来俏装扮的悄然变化,黄新在牺牲前对同志的嘱托。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请参考课文中的实例,写一个细节描写的片段,300字左右。
  • 1. (2023高一上·湛江期末) 下列各项运用《乡土中国》中的相关观点分析文本,有误的一项是(   )
    A . 《秦腔》中“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体现了乡土社会的乡土性。(《乡土本色》) B . 《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在村里懦弱,在家里强悍。这体现了二诸葛的“道德性”在乡村和家庭两个不同格局里的伸缩性。(《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C . 《祝福》中成了寡妇的祥林嫂逃到鲁镇做工,后来婆婆找上门,取走她的工钱,并逼她改嫁。这体现了作为事业社群的家的主轴是在婆媳之间。(《家族》) D . 《哦,香雪》中香雪用四十个鸡蛋与女学生交换一个自动铅笔盒的行为,体现出社会变迁中来自乡土社会的人只是依着欲望去行事。(《从欲望到需要》)
  • 1. 近年来,有些城市兴起了“图书漂流”读书活动。一些公共场所书架上的图书贴着纸条,上面写着“您可以随意取阅,读完后,请把它放回‘漂流书架';你如果有想‘放漂’的图书,也可随时上架”。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本进行“放漂”。

    《茶馆》《平凡的世界》《乡土中国》《哈姆雷特》

    要求:为你推荐的书写一段话,介绍其主要内容,并能体现活动宗旨,以吸引更多的人阅读及参与“图书漂流活动”。字数在120字以内(含标点符号),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 1. (2021高二下·舒城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也许人一生仅仅有那么一两个辉煌的瞬间,甚至一生都可能在平淡无奇中度过……不过,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

      作为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在盛世中肩负重任的一代青年,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 1. (2021高二下·甘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在时代中创造创新,让时代精神形象可感,以此打动人、鼓舞人。《平凡的世界》给奋斗者以勇气与希望,《红海行动》赞美使命必达的勇者担当,《夺冠》传递信念和拼搏的力量,它们都          着时代的呼唤。另外(   ),          , 获得新生。《哪吒之魔童降世》和《鸡毛飞上天》《战狼Ⅱ》《流浪地球》等优秀作品,共同组成近年来人气最高、点赞最多的原创方阵。从陈江河、冷锋、刘培强这些艺术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物成长寓意民族进步,人物品格彰显民族精神。他们内力充沛,乘势而起,成为时代精神的镜像,发出时代的心声,引起强烈共鸣。

    很多时候,一个形象、一段旋律、一场表演,可以          一个时代。由于这些伟大的创造源于深沉的感受、敏锐的发现,来自社会与个人的心灵契合、艺术与时代的共振共鸣。它们是视域汇通的产物,是          的结晶。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里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3)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 (2021·丰台模拟) 读书是人们认识自己、了解历史、发现世界的重要途径。请你从《平凡的世界》《红岩》《呐喊》《老人与海》《边城》中任选一部作品,从上述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符合原著内容,自圆其说,150字左右。
  • 1. (2021高二下·普宁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 (节选)

    路遥

    ①快过端阳节了,头上的太阳热烘烘的。山鸡和野鸡清脆的叫唤声,不时打破这梦一般沉寂的世界。大地上的绿色已经很惹眼了。大部分秋庄稼刚锄过一遍草。庄稼地中间的苜蓿盛开着繁密的紫红色的花朵。向阳的山坡上,稀稀拉拉的麦穗开始泛出了黄颜色;路边灰白的苦艾丛中有时猛地会窜出一只野兔子,吓得田福军出一头冷汗。

    ②他一边走,一边揪了一把苦艾、凑得鼻子上去闻。这苦涩而清香的艾叶味,使他不由想起小时候的端阳节,他和福堂哥总要一大早就爬起来,拔好多艾草,别在门上,别在全家人的耳朵上,然后再揭开喷香的粽子锅……唉,从那时到现在,不觉得几十年就过去了。人啊,有时候觉得日子过得太慢,有时候又觉得太快了,简直来不及做什么!记得文化革命开始时,他刚三十出头,正是风华茂盛之时——结果这好年华白白地浪费掉了。前几年虽然恢复了工作,但也等于仍然在油锅里受煎熬。直到不久前“四人帮”被打倒后,他才好象一下子又变年轻了。只要国家有希望,工作就是把人累死也畅快!他多年来一直处在实际工作中,因此非常清楚十年文化革命所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朝夕间就消除。他常想,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既要埋头苦干,又要动脑筋想新办法。当然,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现在看来,没有大的政策变化,这问题照样解决不了。那么,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最起码先不要把人饿死……临近中午的时候,田福军才走到这个叫土崖凹的小村子。

    ③田福军被现在队长引到家里吃午饭。队长的一孔土窑象个山水洞一般黑暗,大白天进去竟然看不清家里有几个人。他坐在烂席片炕上向生产队长询问村里的情况。队长的老婆在锅灶上做饭。不久他才发现,这家人六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大点,都挤在门圪崂里惊恐地看他。孩子们几乎不穿什么衣服,也分不清男女,一律剃着光头——大概是怕生虱子。午饭端上来后,田福军拿起一个玉米面馍。他刚准备吃,发现这黄馍上沾些黑东西。他一下从炕上站起来,走到后炕头上揭开锅盖。他看见,锅里只有两个玉米面馍,其它都是糠团子。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

    ④田福军把自己碗里的玉米面馍放进锅里,用手去拿糠团子。他手刚一抓,这团子就被他捏成了一把碎渣子。他顺手拿起锅台上的铁铲子,把这堆渣子铲在自己碗里,然后浇了两勺熬锅水,回到炕上埋下头吃起来。队长一家人吓得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两个大人和六个孩子都眼睁睁地看着他吞咽那碗糠水饭。

    ⑤他还没有把饭碗放下,门里突然闯进来一个老汉。田福军还没有反应过来,这老汉就双膝跪在队长的脚地上,一边向炕上的他磕头,一边嘴里连哭带喊:“青天大老爷!快救救我一家人的性命……”

    ⑥田福军慌得一把掼下碗,跳下炕来扶起老汉,问他:“什么事?什么事?”

    ⑦老汉连哭带说:“我一家三口人四天都没吃一颗五谷了!快饿死了……”

    ⑧“一颗粮也没了?”田福军问。

    ⑨“就是的……”

    ⑩“口粮哩?”

    ⑪ “扣了!”

    ⑫“为什么扣了?”

    ⑬这时,队长开口说:“他家的小子出门盲流了,公社和大队命令要扣口粮。我们也不敢给……”

    ⑭“我娃也是饿得不行了,才出门的……”老汉哭着说。“走,我到你们家去看看!”

    ⑮田福军立刻扶着老汉出了队长家的门;队长本人也紧撵在后面来了。

    ⑯田福军进了这老汉家,看见炕上睡着一个老婆婆,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他弯下腰问话,这老婆婆连眼皮都抬不起来,更没力气给他回答。在窑墙根下,还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她见来了生人,勉强用手托着墙站起来,绝望地望着他。

    ⑰田福军目睹这惨状,泪水汹涌般从眼睛里淌出来了。他哽咽着,狠狠揪着队长的肩膀,说:“快去盘粮食!”队长愚蠢地嗫嚅说:“公社和大队领导不放给他们分粮,我……”

    ⑱ “混蛋!”有教养的田福军忍不住破口大骂。他一把扯住长的衣服,拉着他即刻就去盘粮食。

    ⑲当田福军和队长一人扛一口袋粮食回来时,这一家三口人都爬着跪在门口,哭成了一堆……三天以后,遵照田福军的指示,后子头公社把二十几个大队书记都召集在了公社来开会。

    ⑳会议一开始,田福军劈头就问:“你们哪个队有断了粮的家户?有多少户?缺多少粮?”

    ㉑他的问话刚完,许多支部书记都哭开了。他们纷纷叙说各自队里的不幸状况。看来除过个别村,大部分村子都有许多缺粮户;有的只能维持一两个月,有的当下就揭不开锅了。

    ㉒问题相当严重。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后子头公社今年可能要饿死不少人。不是说这些队没一颗粮食。所有的大队都有“战备粮”。但这些粮食是准备未来打仗吃的;上面规定,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动用——动用这粮食就等于犯法!

    ㉓此刻,田福军无法顾及个人的后果——他不能看着把人饿死。他当即决定,立即打开各队的粮库,尽快把粮食分发给缺粮户。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逐渐再补上——这样就可以看作是借粮,而不是分粮。反正不管怎样,他已经严重违犯了禁令。他想,为此就是把他押到法庭上,他也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小说第二段的插叙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
    4. (4) 路遥在另一部作品《人生》中曾说过:“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请结合这句话的内涵,分析文中田福军这一人物形象。
1 2 3 4 5 下一页 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