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本文虽重在说理,但郭橐驼的形象依然栩栩如生,请说说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并简析其性格特征。
  • 1.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橐驼种树经验的一组是(  )

    ①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②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③不害其长

    ④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⑥促尔耕,勖尔植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③④⑤ D . ③④⑥
  • 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郭橐驼植树技艺高超,享誉长安,他种植或移栽的树木成活率高,而且高大茂盛,果实结得早而多。许多种树的人虽然暗中观察仿效,但都赶不上他。 B . 郭橐驼的种树经验是:对树木要像对自己的子女一样细心呵护,根要舒展,土要勤换,培土要平且捣筑细密,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应树木的生长天性。 C . 作者借郭橐驼之口,写“养树”细腻生动,曲折有致,用的是繁笔,目的是为下文用简笔写“养人”作铺垫。有此铺垫,推出“养人”之术水到渠成。 D . 作者通过郭橐驼种树来阐明治民之道,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文中两种与郭橐驼截然不同的种树方法,暗喻了作者对“烦令扰民”的时弊的强烈不满。
  • 1.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奥援”为“暗中支持、帮助的力量,有力的靠山”之意,其中“奥”释为“深”。 B . “众请戮偏裨以塞责”中的“偏裨”指偏将与裨将,是古代将佐的通称。古代佐助大将的将领称偏裨,亦称副将。 C . 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又可指孝的五行,即庄、忠、敬、笃、勇。 D . “廪”可解为“储存粮食的仓库”“储藏的粮食”“公家发放的粮食”等意,后来泛指俸禄。
  • 1. 下面对课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可见主人公是个身份普通、地位低下的小人物。 B . “甚善。名我固当”,“乡人”号之日“驼”,本是开玩笑,甚至有嘲讽意味,而郭橐驼却欣然接受,表现了其善良、豁达的性格。 C . 人们“争迎取养”说明郭橐驼种树技能非凡;“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说明“他植者”的效法仅得皮毛,不得要领。 D . 郭橐驼介绍自己种树的经验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四个“欲”字,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揭示了种树的要领。
  • 1.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种树种不好的两类人是怎么做的?

  • 1. (2023高一上·丽水期末)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① 硕茂,早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 ② 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其肤 ③ 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

    【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 ④ 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 (1) 下列对加点实词含义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依次填入文中标号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断句或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①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②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③五亩大的住宅,把桑树种在这里,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

      ④五亩大的住宅,用桑树种在这里,五十个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

    4. (4) 根据选文内容将表格填写完整。


      种树方式

      种树后表现

      郭橐驼

      其培欲平

      他植者

      根拳而土易

      已去而复顾

    5. (5) 《贞观政要·政体第二》有言:“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甲文郭橐驼的种树之道与乙文孟子提倡的治国之道有相通之处,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 1.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不直抒时光流逝之慨,睹物思人之伤,而借写庭中的枇杷树“”,寄寓深沉的情思,含蓄隽永。
  • 1. 读准字音

    ()      语()    乎()

    及()    小() 尔()

    者()       吾以也()     夫子之()

    君子()     风乎舞()     然叹曰()

    异乎三子者之()
     

  • 1. 文学类文本阅读

    [资料链接]

    认识作者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自己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自汉代以后,儒家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同时他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探寻背景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末期,周朝的统治已经崩溃,诸侯争战不已,社会动荡不安。不仅周天子无法主持天下的礼乐征伐大事,就是一些诸侯国,大权也不一定掌握在国君手里,有实力的卿、大夫把持国政,甚至“陪臣(卿、大夫的家臣)执国命”。孔子评论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孔子提出了种种政治主张,希望改良政治,实行“仁政”“为政以德”,反对攻伐,通过“正名”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缓和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建立起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有序的理想社会。孔子的这篇与学生的对话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进行的。

    了解常识

    《论语》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它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儒家的重要著作。宋代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语录体

    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文本鉴赏]

    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孔子与四位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1. (1) 文脉梳理

       ②

    2. (2) 四位弟子的“志向”各是什么?结合每个人的谈话方式说说他们的性格如何。
    3. (3) 请简析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所述之志的态度。
    4. (4) 孔子为何赞同曾皙的观点?
    5. (5) 请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6. (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如何刻画孔子的四位学生的?
    7. (7) 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1 2 3 4 5 下一页 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