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二上·宣威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解释了颜渊什么是“仁”的疑惑,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的效果。
    2. (2) 中华民族是一个从来就不缺英雄的民族,巍峨的喀喇昆仑见证了祁发宝等英雄誓死保家卫国,勇往直前的英雄壮举,充分印证了《论语·子罕》的“”。他们的思想境界用《礼记·大学之道》来说就是“”。
    3. (3) 《大学之道》中,用“”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 1.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根据情境默写古诗文。
    1. (1) “”(《竹里馆》)中,王维以声衬静,营造了一个精神可以彻底放松的境界,将内心的恬淡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
    2. (2) 写塞上风光,李贺“”(《雁门太守行》),号角连天,厮杀惨烈的场面中透着豪迈与悲壮。烈马秋风塞外,惹起多少文人的情思。
    3. (3) 曹操曾在《短歌行》中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思念;但他省掉《诗经·子衿》紧接着的两句:“”才是提醒:“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曹操求才若渴又含而不露,可见一斑。
    4. (4) 面对别人的误解,我们要有孔子所言的“”的宽容;面对重重的困难,我们要有王安石所说的“”的勇气:一时一事的干扰无法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
    5. (5) 心怀家国,匡济天下,已沉淀为中华儿女的内在品格,在历代诗文中多有体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两句就启迪我们无论为官还是为民,都应该忧国忧民之心不改。
  • 1. (2023高二下·高安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对于学与思的关系,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劝学》中,荀子则认为:“”。 
    2. (2) 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用不堪入耳的乡野音乐,反衬琵琶女的演奏给人“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感觉。 
    3. (3) “月”本是客观无情之物,但古人却常以明月寄托相思之情,在唐诗中多次出现,如:“”。 
  • 1. (2023高二上·潮州期末)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道家经典《老子》又称《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 B . “亚圣”即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保民而王,我们熟悉的“明察秋毫”、“揠苗助长”等成语均出自《孟子》。 C . 《庄子》又称《南华经》,其书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仅低于儒家和佛家。 D . 《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仅存五十三篇。
  • 1. (2022高二上·北京期中)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1. (1) 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重视学习的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 (2) 选择其中一方面内容,结合章句,谈谈你的认识(可从本质、原因、影响等角度)。
  • 1. (2022高一上·北京期中) 阅读《论语·为政》中文字,回答问题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1. (1) 如何理解“色难”?
    2. (2) 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孔子对“孝”的看法。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认识。
  • 1. (2022高二上·河西期中)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为仁”的具体做法,也就是说,一切行动都要符合礼。 B . 《大学之道》中“致知在格物”的意思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纠正事务中的错误、纠正事务中的错误才能获得知识。 C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将其发扬光大。 D . 《五石之瓠》中,“则夫子犹有蓬之心夫!”其中“蓬之心”比喻不通达的见识。
  • 1. (2022高二上·梅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二)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②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③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 1. (2022高二上·武清月考) 阅读《论语》材料,完成题目。

    ①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②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上述材料中,孔子谈及哪些学习智慧?请简要概括。(每则限4个字)

  • 1. (2022高二上·福安月考) 对《论语十二章》中有关章节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孔子在《八佾》中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他认为礼与乐是外在的表现,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 B . “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指的是“仁义之道”,要懂得仁义的道理,就要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句话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追求真理而牺牲。 C . 《卫灵公》一节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孔子主张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D . 在《阳货》一节中,孔子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的社会价值,强调了《诗》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
1 2 3 4 5 下一页 共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