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下列有关《论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语》是儒家的代表作品。 B . 《论语》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 C . 《论语》以一种语录体的形式呈现。 D . 《论语》由孔子亲自著述。
  • 1. 下列对本单元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论语》中的语句言简意丰,富有哲理。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等语句内涵深刻,充满智慧,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B . 《大学之道》文章首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阐明了治国平天下和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论点与论据浑然一体,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C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了“不忍人之心”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D . 惠子讲述“五石之瓠”的故事,意在讽刺庄子的学说空洞无用、言之无物;庄子则讥讽惠子学识浅薄,根本不理解他的学说。
  • 1. (2022高二上·北京期中) 下列对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集中体现了孔子政治、审美、道德等方面的思想。 B .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朱熹将它与《论语》《中庸》《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 C . 《道德经》又称《老子》,反映了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 D . 《庄子》想象丰富奇特,代表篇目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 1. (2022高一下·太原月考)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 中国史学著作浩如烟海,著作体例丰富多样,其中《左传》 为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纪传体著作,《战国策》 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著作,《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 B . 《论语》 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编辑而成,充分 反映儒家以“仁”治国的政治理念,到宋代与《孟子》《大学》《中庸》 合称“四书”。 C . 古人幼时命“名”, 成年取“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多与“名”的涵 义相近或相辅,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 D . 古代男子 20 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 后泛指男子20 岁左右的年纪。
  • 1. (2021高二上·德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依据上文,结合《论语》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荷蓧丈人是一个隐者,他能够做到洁身自好,自食其力,讲究待客之道。 B . 子路认为荷蓧丈人能够维护长幼间的秩序,却破坏了最根本的君臣关系。 C . 尽管孔子的政治主张不为世用,但他仍然积极参与,“知其不可而为之”。 D . 《论语》中有很多隐者,记述他们的处世方式,旨在体现儒道两家的差别。
  • 1. (2021高二上·德州期末) 孔子是中国第一位真正的老师,概括下列句子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

    ①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③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学而》

    ④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⑤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论语·先进》)

  • 1. (2021高二上·永安月考)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B . 《大学》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C . “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D . 老子之后,道家代表人物又有庄子等人。《庄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老子》则长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增强说理的趣味与效果。
  • 1. (2021高二下·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1)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事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阳货》17.21)

    2)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2.5)

    1. (1)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礼与孝的关系
    2. (2) 孔子为什么严厉责备宰我“不仁”?
  • 1. (2020高一下·汕头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 (1) 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2. (2)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 1. (2019高二下·诸暨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①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②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

    ③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

    ④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异也。(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1. (1) 前两则材料诠释了儒家关于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原则:
    2. (2) 概括说明第三则材料中“君子、小人之异”,并加以评价。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