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吉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贤主愈大愈惧,愈强愈恐。凡大者,小邻国也;者,胜其敌也。胜其敌则多怨,小邻国则多患。多患多怨,国虽强大,恶得不惧?恶得不恐?故贤主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周书》曰:“若临深渊,若履薄冰。”以言慎事也。

    武王胜殷,入殷,未下舆,命封黄帝之后于铸,下舆,命封夏后之后于杞,武王乃恐惧,太息流涕,命周公旦进殷之遗老,而问殷之亡故,又问众之所说,民之所欲。殷之遗老对曰:“欲复盘庚之政。”武王于是复盘庚之政,发巨桥之粟,赋鹿台之钱,以示民无私。出拘救罪,分财弃责,以振穷困。封比干之墓,旌箕子之宫,表商容之间,士过者趋,车过者下。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弛政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乃税马于华山,税牛于桃林,马弗复乘,牛弗复服。鼓旗甲兵,藏之府库,终身不复用。此武王之德也。故周明堂外户不闭,示天下不藏也。唯不藏也,可以守至藏。

    武王胜殷,得二虏而问 , 曰:“若国有妖乎?”一虏对曰:“吾国有妖,昼见星而天雨血,此吾国之妖也。”一虏对曰:“此则妖也,虽然,非其大者也。吾国之妖甚大者,子不听父,弟不听 , 君令不行,此妖之大者也。”武王避席再拜之。此非贵虏也,贵其言也。

    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荆、吴、越,皆尝胜矣,而卒取亡,不达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有删改)

    材料二:

    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绛,曰:“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辞曰:“夫和戎狄,国之福也。八年之中,九合诸侯,诸侯无慝 , 君之灵也,二三子之劳也,臣何力之有焉?抑臣愿君安其乐而思其终也!《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武王,周武王,②晋侯,晋悼公。③慝,邪恶,④《节》,《尚节》。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诸大夫赏A以书B社C庶士弛政D去赋E然后济F于河G西归H报于庙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发巨桥之粟,赋鹿台之钱,以示民无私。

      ②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5. (5) 材料一中最后一段,作者列举齐等四国和孔子、墨子的例子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请简要说明。
  • 1. (2024高二下·龙马潭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既。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终不悟也。

    (节选自《屈原列传》)

    秦要楚欲得黔中地,欲武关外易之。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张仪请行。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负以商於之地,是且甘心於子。”张仪曰:“秦疆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郑袖,袖所言皆从。且臣奉王之节使楚,楚何敢加诛。假令诛臣而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愿。”遂使楚。楚怀王至则囚张仪,将杀之。靳尚谓郑袖曰:“子亦知子之贱於王乎?”郑袖曰:“何也?”靳尚曰:“秦王甚爱张仪而不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不若为言而出之。”於是郑袖日夜言怀王曰:“人臣各为其主用。今地未入秦,秦使张仪来,至重王。王未有礼而杀张仪,秦必大怒攻楚。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怀王后悔,赦张仪,厚礼如故。

    张仪既出,未去,闻苏秦死,乃说楚王曰:“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於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馀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不费牛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举甲出武关,南面而伐,则北地绝。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夫弱国之救,忘疆秦之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

    “今秦与楚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使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室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伐。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

    於是楚王已得张仪而重出黔中地与秦,欲许之。屈原曰:“前大王见欺张仪,张仪至,臣以为大王烹之;今赦不诛,又欲听其邪说,率先事秦。夫匹夫犹不忘仇雠 , 况君乎?未得秦欢,而先触天下之公愤,臣窃以为非计也。”怀王曰:“许仪而得黔中,美利也。后而倍之,不可。”故卒许张仪,与秦亲。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3. (3) 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②秦疆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郑袖,袖所言皆从。

  • 1. (2024高一下·南昌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左传》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亦去之。

    材料二:

    崤之战(节选)

    《左传》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秦师遂。及滑 ,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敞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灭滑而还。

    夏四月辛巳,(晋)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注]①前628年,晋文公、郑文公去世,秦国千里偷袭郑国,未果。回国途经崤山,遭晋伏击,全军覆没。史称“崤之战”。②小国,在今河南滑县。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腆A敝邑B为从者C之淹D居E则具一日F之积G行H则备一夕之卫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②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5. (5) 材料中“烛之武”“弦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请简要概括两人的共同之处。
  • 1. (2024高二下·东湖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公子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有贤士五人。献公为太子时,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逃,凡十九年。其后壬寅,重耳入于晋师。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文公。文公修政,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尽行赏,周襄王以弟带难,出居郑地,来告急晋。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推曰:“献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开之,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此乎?与女偕隐。”至死不复见。

    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从亡贱臣壶叔曰:“君三行赏,赏不及臣,敢请罪。”文公报曰:“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缺者,此复受次赏,三赏之后故且及子。”晋人闻之,皆说。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以贵富有人易,以贫贱有人难。今晋文公出亡,流天下,穷矣,贱矣,而介子推不去,有以有之也。反国有万乘,而介子推去之,无以有之也。能其难,不能其易,此文公之所以不也。

    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悬书公门,而伏於山下。文公闻之曰:“嘻!此必介子推也。”令士庶人曰:“有能得介子推者,爵上卿,田百万。”或遇之山中,负釜盖簦,问焉,曰:“请问介子推安在?”应之曰:夫介子推苟不欲见而欲隐吾独焉知之遂背而行终身不见

    人心之不同,岂不甚哉?今世之逐利者,早朝晏退,焦唇干嗌,日夜思之,犹未之能得;今得之而务疾逃之,介子推之离俗远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有删改)

    【注】①龙:喻重耳。②五蛇:指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和介子推五位贤士。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介子推苟不欲A见B而欲隐C吾D独E焉知F之G遂背H而I行J终身K不见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

      ②今世之逐利者,早朝晏退,焦唇干嗌,日夜思之,犹未之能得。

    5. (5) 材料二认为“介子推之离俗远矣”,请结合两则材料,用原文的语言简要概括介子推“离俗远”的表现。
  • 1. (2024高一下·台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 , 批大邵,导大霖,因其固然,技经肯繁之未尝,而况大觚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謀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材料二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 , 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 ‘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且德厚信红,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萄人。萄人者,人必反萄之,若殆为人萄夫?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

    【注】①瘳:chōu,病愈。②荡:丧失,毁坏。③苗:音“灾”,害。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古之至人B先存B诸己C而后存D诸人E所存F于己者G未定H何暇l至于J暴人之所行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②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

    5. (5) 有学者认为,材料一所揭示的意旨与材料二非常吻合,你是否认同?请简要说明。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年,陇西李广为上郡太守,尝从百骑出,遇匈奴数干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余骑奔射杀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解鞍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元朔元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杀辽西太守,略二千余人,围韩安国壁;又入渔阳、雁门,各杀略千余人。安国益东徙,屯北平;数月,病死。天子乃复召李广,拜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元狩四年,大将军青既出塞,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前将军广并于右将军,出东道。东道回远而水草少,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亦阴受上诚,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公孙敖新失侯,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广不谢而起行,意甚愠怒。前将军广与右将军食其军无导,惑失道,后大将军,不及单于战。大将军引还,过幕南,乃遇二将军。大将军使长史责问广、食其失道状,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幕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广为人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猿臂,善射,度不中不发。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 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士以此爱乐为用。及死,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死,赎为庶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飞将李广》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与十余A骑奔B射杀C白马将D而复E还F至G其骑中H解鞍Ⅰ令J士皆纵K马卧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②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5. (5) 选文主要写到李广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 1. (2024高二下·绍兴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面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塞面功立顺人则刑罚直面全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馀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角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

    材料二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通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臣光曰:去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将需断句对应的标号写在答题纸上。

      闻古之善用人者A必循天顺人B而明C赏罚D循天则用力寡E而功立F顺人则刑罚省G而令行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②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5. (5)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用人选官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重要问题。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韩非、司马光在用人选官方面的主张。)
  • 1. (2024高二下·宁波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羲之,字逸少。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羲之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

    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羲之遂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 , 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之志,数与亲知言之,非一日也。若蒙驱使 , 关陇、巴蜀皆所不辞。”羲之既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已,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竞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都界,而不过羲之,临发,一别而去。及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既而内怀愧叹。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与名人贤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晋书》卷八十,有删节)

    【注】①尚子平:西汉末年隐士。

    材料二: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节选)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这三处的字母填写在横线上。 

      及述A蒙显B授C羲之D耻E为之下F遣使诣朝廷G求分会稽H为越州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

      ②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

    5. (5) 朝廷公卿都爱王羲之的才能器量,多次召他做侍中、吏部尚书,他都推辞不就任。其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 1. (2024高一下·温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冬,晋文公卒。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郑有备矣,不可冀也。孟明灭滑而还。

    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孟明、西乞、白乙以归。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晋襄公许之。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青掩大德。”

    (选自《左传•秦晋杀之战》,有删改)

    【注】①秦穆公之女,晋文公之夫人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郑商人弦高A将市B于周C遇之D以乘韦E先F牛十二G犒师。

    2. (2) 下列对材料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

    5. (5) “崤之战”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一场战役,作为《烛之武退秦师》中没有爆发的战争的延续,秦军以灭亡收场。请结合材料二,概括秦军“袭远”失败、覆没的原因。
  • 1. (2024·新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始余见达甫图其貌,取杜甫诗题之曰《看剑引杯》①。时达甫方壮年,锐意天下事,议论慷慨,豪气见于眉目间。迄今十八九年,屡困场屋,益衰且病。以孝廉方正举,有司欲以应召用,固辞不赴,遂不复应进士举。而更为图,曰《摄山采药》。或以告余曰:“达甫殆无意于世也夫?”余闻而疑之。古之君子,汲汲忧乐于天下者,诚以道存也。道苟存,不以遇不遇异其志,又不当以吾身之衰而有自安之心。达甫年未五十,道之行不行未可知,纵不得于今,亦当有以见于后,而区区摄生之谋哉?与向所闻于达甫者颇大异。    

    然余窃尝论国家之用人也,如臾柎、扁鹊之蓄百药焉,取之必择其地,聚之必当其时,储之必备其物。一旦有用,出之笼中而不匮为者,其求预也。事方其急而号之山泽之间,其捆载而来者,必柴胡、桔梗也,人参、紫芝、丹砂、石乳,未有能致者焉,人参、紫芝、丹砂、石乳之用,而投以柴胡、桔梗,其不足以愈病而速之死也明甚。见柴胡、桔梗之不足以愈病,而以为天下之药皆若是,其惑岂细耶?

    若是者曾不足以当庸医,而俨然任国家,进退天下士,自以为得之。世有臾柎、扁鹊,宁不为大忧耶?余又疑以为达甫之意或出于此。然吾闻古之有道之士盖有重治其精神而易天下者吾未尝学之也达甫傥闻之欤?序其事,姑以问之。

    (节选自张惠言《庄达甫〈摄山采药图〉序》)

    材料二: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超 然 客 公 众 号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1. (1) 材料一中画破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然吾闻A古之有道之士B盖有重治C其精神D而易天下者E吾未尝学之也F达甫傥G闻之欤?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道苟存,不以遇不遇异其志,又不当以吾身之衰而有自安之心。

      ①吾小人辍飧饗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5. (5) 材料一第二段和材料二在说理艺术上都颇具特色,请赏析其说理的相似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