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2·浙江模拟) 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艺术的结晶。建筑大师梁思成认为,中国古建筑中“一面墙倾倒了六个时代”,从唐宋延伸到清代。梁思成所赞叹的这面墙(    )
    A . 堪称世界建筑工程的奇迹 B . 呈现出一片金黄色的海洋 C . 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 D . 体现徽派建筑的显著特征
  • 1. (2022·绍兴模拟) 徽派雕刻主要用于民居、祠堂、牌坊等建筑的装饰和家具、屏联等工艺品的制作,这些附在建筑实体上的雕刻作品,集中反映了徽派建筑艺术的成就,从而成为人们赞不绝口的徽派古建筑中的“三雕”。下列关于徽派古建筑中“三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民居古宅粉墙青瓦,饰以精美的木雕、石雕、根雕 B . 敬爱堂是徽州古民居中雕刻艺术成就最高的古建筑 C . 宏村的胡文光刺史牌坊,是徽派石雕艺术的代表作 D . 徽派木雕艺术的精品《唐肃宗宴官图》位于承志堂
  • 1. (2021高二下·湖州期末) 下图是关于皖南某古村落相关研究。该村落(   )

    A . 在17世纪中期呈现出“三千烟灶九千丁”的繁荣景象 B . 拥有徽州古民居中规模最大和雕刻艺术成就最高的建筑 C .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 D . 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进行布局
  • 1. (2021高三下·松原月考)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继续发展,深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夫之对经学、史学、天文、历法、典章制度、文学、佛学等均有深入研究。他论史的重点放在政治、风俗、财赋、学术,属意于探讨“礼乐刑政之兴废”与“荒隅盗贼之缘起”。王夫之欲尽废古今虚妙之说而返之实,认为读史不能玩物丧志。

    ——摘编自聂茂《天地行人:王夫之传》

    材料二:明清以经义文章取士,在这根指挥棒下,封建知识分子日日沉浸于经义文章之中,研究文章的遣词用句,立意构思,法度义理,毕竟为古文写作也打下了基础,一旦敲开了世俗之门,丢掉敲门砖,转入古文写作,也就得心应手了。科举也把大批读书人变成了封建统治者的御用工具和奴隶。

    ——摘编自刘运好《先唐文史考论》 

    材料三:平遥古城具体的建筑布局体现了“神人共治”和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古城内的建筑大多以砖墙瓦顶的木结构的四合院为主,四合院大多四壁高耸、封闭严密,厚重的大门是儒家封闭观念的产物。西递村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等,都堪称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夫之治学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夫之政治思想的主旨与哲学思想。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经义文章”的样式,并概述科举制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
    3. (3) 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阐释:①指出平遥古城中体现“神人共治”思想的建筑,说明平遥古城建筑中蕴含的儒家文化;②指出敬爱堂在西递村中的功能及其名称的寓意,说明西递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 1. (2021高二下·苍南月考) 西递、宏村、平遥古城是我国南北方民居文化的典型代表。下列选项描述的内容与三个文化遗产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
    A . “中国画里的乡村”、“中华一绝”、中轴对称 B . “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的结合”、“中华一绝”、“桃花源里人家” C . “中国画里的乡村”、“科学诗意最完美的结合”、神人共治 D . “桃花源里人家”、“科学诗意最完美的结合”、儒佛道“三教合一”
  • 1. (2021高二下·沈阳开学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

    布迭拉宫自公元17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材料二徽州古村落(是)徽商文化的产物。……徽州一府六县的方志中,常会对徽商巨贾的资本投向有如下记载:在家乡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

    ——王星明、罗刚《徽州古村落》

    材料三徽州古村落在选址布局上受着风水观念的强烈制约。“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是他们基本的原则;但从风水学角度来看,具有完满的物质条件及合理功能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就是一个理想环境。人类有着自己的希冀、渴求和恐惧,而只有将这些情感,通过在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表达出来,才构成一真正的理想环境。……徽州民居的天井营造有一个很动听的名儿,叫“四水归堂”,言天降雨露、财气,落到自家房顶,流入宅院。

     ——摘编自余治淮《桃花源里人家》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皖南古村落与布达拉宫是哪两类社会群体活动的历史承载?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徽州古村落是徽商文化 产物?古村落突出反映了徽商怎样的心态?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古村落营造中的风水观念在徽州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什么功能?体现了怎样的环境理念?
    4. (4) 有学者称:“文化遗产的完整样态必须在其存活的情境中才能把握。”据此,你认为皖南古村落的“完整样态”应该是什么?。
  • 1. (2020高三上·诸暨月考) 如图所示是诸暨斯盛居,为清代光绪年间富豪斯元儒所建,整座建筑以正厅为中轴线,八个四合院,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贯通,为主人及四个儿子所居住。整个建筑依山面溪而立,粉墙青瓦马头墙,宅内有砖雕、木雕、石雕,具有徽派建筑的典型特点,其中“百马图”、“孝子图”等十分精美。图文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

    ①以孝为先的传统儒家思想  ②男尊女卑的封建等级观念

    ③聚族而居的大家族特色  ④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人居环境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1. (2020高二下·嘉兴期末) 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忌湿怕火。太和殿的“三台”,皖南古村落的马头墙,都是针对这一缺陷的智慧设计。下列对这两者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都是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产物 B . 都遵循了古代建筑的传统礼制 C . 都能形成疏朗雄伟气势磅礴的建筑效果 D . 都能体现明清民居建筑的特点
  • 1. (2020高二下·湖州期末) 明清建筑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缕灿烂的阳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明清的工程制度更加严密,而且官式建筑已经定型,并遵从僵化的程式,共中包括大型木料的匮乏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明清时期的大木构架艺术形式和技术难度开始降低并走下坡路,与唐宋时期的木构建筑相比,建筑整体造型变得呆板和僵硬。但是,当时砖瓦的普及,使这一时期的建筑外观色彩富有变化。

    ——摘自王其钓《华夏营造中国古代建筑史》

    材料二  建筑群体空间布局从形式上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轴线对称式布局和体量均衡式布局。轴线对称式布局即以中轴线为主体,其中沿直线布置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群的惯用手法。

    生活要求是古往今来所有建筑所遵循的规律,但在居民建筑中表现尤为突出。以典型住宅的北京四合院为例。进门为外院,外院的南面为倒座房,作为外客厅及杂物间使用。外院与内院间有转增及垂花门分隔,一般客人不进入内院。进垂花门为内院,正斤为内客厅,作为家庭集会使用。二进内院的正厅为家长住房,厢房为晚辈用房。后院栽植花木或盆景。这种布局不仅通行于北京,从东北、华北一直到云南,很大一片区域居民都是采用四合院。

    ——摘编自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小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建筑造型变得“呆板和僵硬”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导致“明清的工程制度更加严密”的政治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民式建筑的特点,并结合所学以宏村承志堂为例加以说明。
  • 1. (2020高二下·绥德期末) 平遥古城拥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关于平遥古城的城市布局,有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平遥古城是一座依据中国汉民族传统的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是汉民族文化的历史载体。②明清平遥城的建设在遵循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基本规则和形制的基础上,处处体现着强烈的商业色彩和烙印。平遥城城内“干”字形街道上货栈旅店、票号钱庄、木行车铺一类的店铺鳞次栉比,集市贸易繁荣活跃,大量的人流、车流、物流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刘志平《商业发展影响下的明清平遥古城》等整理

    1. (1) 根据图一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汉代“市”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图二的建筑名称及其地位。
    2. (2) 阅读材料二,你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结合所学阐明儒家礼制思想对平遥古城的影响。侧重分析②,请结合所学说明明清平遥城如何处处体现强烈的商业色彩和烙印。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