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代《贞观政要》和宋代《资治通鉴》对隋文帝时期发生的一件史事分别有自己的叙述。

    材料一: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竟不赈给,乃今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唐]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高祖文皇上之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殆将一期。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隋纪二

    1. (1) 在两则材料的的记载中,哪些基本信息是可信的?为什么?
    2. (2) 两则材料对同一史事的记载有何明显分歧?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叙述可信,为什么?
  • 1. 风雨大泽乡

    某校历史学社将组织演出历史剧《风雨大泽乡》。关于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编剧A同学以《史记陈涉世家》为蓝本撰写剧本。

    材料一:二世元年七月,发左(      贫苦农民)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今…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史记陈涉世家》

    社长B同学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史记》的记载不可全信,并给出如下证据: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发现秦墓12座,其中第11号墓墓主人为一名“喜”的基层官员,随葬海量秦律竹简。其中《徭律》有如下记载:(译文)

    材料二: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二副铠甲。迟到3至5天,斥责;6至10天,罚一个盾牌;超过10天,罚一副铠甲。因大雨或洪水导致的耽误,可免除本次征发。

    ——《秦律徭律》

    针对B同学的质疑,A同学进一步查找资料。他查找到睡虎地11号墓出土的其它秦律,并对比4号墓墓主“衷”所随葬的在前线作战的兄弟“黑夫”和“惊”的两份家书(木牍)(以下译文)

    材料三:一家父子兄弟不同时征发兵役。

    ——《秦律戍律》

    在咸阳服役的,凭券向大内领衣;在其他县服役的,凭券向所在的县领衣。县或大内都按照其所属机构所发的券,依法律规定发给衣服。

    ——《秦律金布律》

    材料四:黑夫再次写信的目的是请家里寄些钱,再让母亲做件夏衣。信到后,母亲比较一下安陆丝布贵不贵,不贵的话一定要做整套夏衣,和钱一起带过来。要是贵,就只多送点钱就行,黑夫就在前线买布做衣服。信和衣物寄南方军营千万别寄错呀!

    ——黑夫家书(节选)

    钱和衣服,希望母亲寄五六百钱,好布至少二丈五尺。…我借了垣柏的钱都花完了,家里再不送钱来,必死无疑,急!急!急!

    ——惊家书(节选)

    1. (1) B同学要对材料一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应如何利用材料二进行论证?
    2. (2) 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结合材料说明。
    3. (3) 依据上述四则材料,请谈谈你对大泽乡起义原因的看法。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李劼人(1891—1962),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在1949年前曾短期任机关小职员,做过报刊主编、大学教授,办过小饭店、造纸厂,大部分时间从事写作。从1950年7月到1962年12月辞世,他一直担任成都市分管文教和城市建设工作的副市长。他作为“旧知识分子”融入“新社会”的经历,提供了一个认识和了解他本人以及那一辈读书人的绝佳个案。自20世纪30年代到2001年,先后有110多位作者参与到对李劼人的研究中。这些既存研究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李劼人历史形象的塑造。这些研究有两个主要特征:首先,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其作品上,多属于文学评论性质;相比而言,从思想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的角度对李劼人本人及其思想的研究尚不多见。其次,既存的研究多侧重1950年前的李劼人,对他1950年以后的言行思想,特别是其在新社会里对政治的积极参与,关注明显不够,至多是一些只言片语的回忆。

    ——摘编自雷兵《“改行的作家”:市长李劼人角色认同的困窘(1950—1962)》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李劼人历史形象塑造的主要因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研究李劼人的意义。
  • 1. 《秦汉史》和《国史大纲》是学者钱穆的两部重要历史著作。但两书对西汉政制的解读全然不同(如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实

    解释

    《秦汉史》(1931年,作者时年36岁)

    《国史大纲》(1940年,作者时年45岁)

    设“五经博士”

    汉武之置五经博士;犹始皇之焚博士官书,以吏为师,统私学于王官之制也,亦未出亡秦之牢笼。

    武帝罢黜百家,只立“五经博士”,从此博士一职,渐渐从方技神怪、旁门杂流中解放出来,纯化为专门研治历史和政治的学者。钱穆称士人政府为“中国式的民主政治”,而“设五经博士”被其视为“士人政府”的成因。

    儒生公孙弘的任用

    武帝时,“朝廷儒者实犹未盛”, 大臣之任用“仍不出往者军功得侯或嗣封之例”,“儒生惟公孙弘、儿宽,俯抑取容(迎合取悦)而已”。

    “武帝始相公孙弘,以布衣儒术进,既拜相乃封侯,此又汉廷政制一绝大转变也。其先惟军人与商人,为政治上两大势力,至是乃一易以士人,此尤见为转向文治之精神。”

    ——摘编自张耕华《解构历史书写的一种尝试》

    1. (1)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两本著作的解释有何不同?
    2. (2) 分析材料,谈谈影响其不同解释的主要因素。
  • 1. 同是表现法国革命的影片,1982年波兰安杰伊·瓦伊达导演的《丹东》从大恐怖阶段而不是从革命早期阶段开始,以悲观主义的手法表现革命者为争夺权力而牺牲理想;而1989年出因罗伯特·安利可等人导演的《法国革命》则用光辉的画面歌颂法国革命。两者的区别表明(   )
    A . 电影艺术的魅力在于手法多样 B . 国家利益的不同导致对历史思考的不同 C . 电影易给观影者带来错误感觉 D . 历史影片实质上是拍摄者对历史的解释
  • 1. (2022·河东一模) 英国近代史的材料汗牛充栋,各种公告记录早有图书馆档案室保全,私人的日记、信札又大批托出,且新资料仍不断被发现。有人从过去政客的文件中寻出家庭开支账单等,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断定其党同利害,自成一家之言。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 英国历史资料形式多样 B . 还原历史可以从多元角度切入研究 C . 研究英国历史具备丰富的素材 D . 研究历史成为英国民众的一种风尚
  • 1. 关于朝鲜战争爆发的起因,有以下几条史料,据此可知(   )

    来源

    内容

    朝鲜政府内务部

    (1950年06月25日)

    “南朝鲜伪政权的所谓国防军,于6月25日拂晓,在整个三八线地区向三八线以北地区开始了出其不意的进攻……现在共和国警备队正开展激烈的防御战来抵抗敌人。”

    苏联政府给美国政府的照会(1950年06月27日)

    “根据苏联政府所证实的事实,朝鲜爆发的事件,是由南朝鲜当局的军队向北朝鲜的边境地区进攻而挑起来的,所以这一事件的责任是南朝鲜当局和背后支持它的人。”

    美国驻韩国大使馆发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1950年06月25日)

    “据南韩军队报告,北朝鲜部队今天凌晨向大韩民国领域的好几个据点进犯。……从进攻的性质和发动的方式来看,似乎已构成一次对大韩民国的全面进攻。”

    韩国国防部(1950年06月25日)

    北朝鲜的进攻是在凌晨4时至5时发起的,两个小时的密集炮火轰击之后,北朝鲜部队越过瓮津、开城和春川附近的分界线,并从江陵南北两面的海上登陆。

    A . 朝鲜战争爆发的起因无从知晓 B . 史学成果随着研究深入而不断更新 C .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记载 D . 政治立场的影响导致历史记载失实
  • 1. 关于平型关战斗中八路军115师作战的对象,过去抗战期间八路军宣传部门的说法,通常是泛指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第二十一联队第三大队。20世纪80年代,多数相关战史著作及相关回忆录已经改变了说法,肯定被歼日军中有辎重部队。而当年谈及平型关战斗的一些大陆学者,在参考了相应的中日双方内部战报后也有新的说法,称其为“第二十一旅团第二十一联队第三大队和辎重部队一部”。由此可知(   )
    A . 内部战报比宣传公报更具有史料价值 B . 厘清历史真相有待需要挖掘新的史料 C . 辨析史料真伪是接近历史真相的前提 D . 当事人回忆和文献史料是史料全部来源
  • 1. 1640~1660年的内战是英国近代史上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18世纪上半叶,有学派认为查理一世违背宪政原则,内战是议会为了维护宪法原则、保障个人自由而与国王展开的一场斗争。进入20世纪后,学术界从社会经济结构入手,对内战进行了新的诠释。主要观点有:乡绅是乡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代表,在内战的爆发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内战是衰落的乡绅为挽救自身所做的自救运动;等等。虽然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内战是英国从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关键,但也有学者认为内战是偶发事件,是一场误会。据此得出(   )
    A . 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往往贯穿于对现实的把握与选择 B . 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重于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史学家的使命 C . 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D . 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 1. 王国维曾说过:“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今“清华简”出,则先秦历史之认识,别有洞天。2021年岁末,一篇名为《五纪》的清华简,因其文有“黄帝有子曰蚩尤”的内容,故而一经媒体报道,立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讨论。有学者认为《五纪》不过是言黄帝的“百家”之一,有不同的属辞比事(作文纪事)亦属正常;有学者从共同体内君臣关系出发,提出“子”乃子爵“之谓;有学者则释“子”为一种“社会性关系称谓”。围绕由清华简引发的上述讨论,说明(   )
    A . 清华简是学界公认的可信史料,对此大可不必予以质疑 B . 对学界视为定论的传统说法,不可官从,应当以新史料为据 C . 研究历史问题既需要百家争鸣,也需要一家独断,更需要媒体的引导 D . 文献理解要放到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中去,以避免单纯的字句巧合导致误解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 共6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