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下面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解说和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记念刘和珍君》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B . 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经过。 C . 《记念刘和珍君》将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完美结合在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D .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精辟、深刻,发人深思。并能将抽象事理形象化,如“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 1. (2023高二下·浙江会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   )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   )之下 , 一是中国的女性临竟能(   )之容。我目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坚决,百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亡的明证了。。

    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然而前行。

    节选自《纪念刘和珍君》

    1.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 (3) 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 写刘和珍牺牲时,子弹“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记念刘和珍君》)
  • 1. 写刘和珍时为什么选择写她生前的微笑和温和及其他情形?(《记念刘和珍君》)
  •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那时大约25岁,在巴黎研究与写作。许多人都已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喜欢。但是,我心里深深感到我还能写的更好,虽然我不能断定症结的所在。

        ②于是,一个伟大的人给了我伟大的启示。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竟成为我一生的关键。

    ③有一次,在比利时名作家魏尔哈仑家里,一位年长的画家大谈雕塑美术的衰落。我年轻而好饶舌,一再反对他的意见,认为罗丹实在可以与米开朗琪罗媲美。

        ④但是,第二天魏尔哈仑把我带到罗丹那里的时候,我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因为在他们畅谈之际,我觉得我似乎是一个多余的不速之客。

        ⑤不过,最伟大的人毕竟是最亲切的。我们告别时,罗丹转过身来     着我说:“我想你也许愿意看看我的雕塑,——星期天,你能到麦东来同我一块吃饭吗?”

        ⑥在罗丹朴素的别墅里,我们在一张小桌前坐下吃便饭。不久,他温和的、含有激励之意的        , 宽释了我的不安。

        ⑦在他的工作室里,罗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好像变成了一个工人。他在一个台架前停下来。

        ⑧“这是我的近作。”说罢,他把湿布揭开,现出一座以粘土塑成的女正身象,十分美好。“这以完工了。”我想。

        ⑨他退后一步,     之后,便低声说:“就在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

        ⑩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过软和的粘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还有那里……还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次。他走回去。他把台架转过来,看了又看。时而,他的眼睛高兴的发光;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蹙着。他捏好小块的粘土,粘在象身上,再刮开一些。

        ⑪这样过了半点钟,一点钟……他没有再向我说过一句话。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创造的更高的形体的意象。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正在创 世的上帝。

        ⑫最后,他扔下刮刀,_______把湿布蒙上女正身象。于是,他便转身向门口走去。

        ⑬就在那时,他才记起什么,立即回过头来,     着我。他显然为他的失礼而惊惶。“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了,可是你知道……”我握着他的手,感谢地紧握着。

        ⑭在麦东那天下午,我学到比在学校所有时间学到的都多。从此,我知道凡人类的 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美好而有价值的。我感受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弛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

        ⑮于是,我察觉到至今在我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使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没有——我现在才知道——别的秘诀。

    1. (1) 第①段“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中的“症结”指的是(    )
    2. (2) 第⑤⑥⑨⑬段的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第⑨到第⑫段的详写有三点作用,请分别说明。
    4. (4) 第⑫段括号处应该填入一个句子成分,最妥贴的一项是(    )
    5. (5) 对第⑭段划线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6. (6) 魏尔哈仑同罗丹畅谈之际,“我”觉得似乎是一个多余的人。后来在麦东罗丹的工作室里还有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
  • 1. 根据课文《纪念刘和珍君》填入恰当的词语,补充完整下列段落:

    真的猛士,敢于惨淡的人生,敢于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 1. (2017高二上·嘉兴期末) 下列各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寡人之于国也》在说理中采用了“欲擒故纵”的论辩手法,孟子使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使梁惠王说出“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引他上套,从而向他说明了他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为下面孟子提出的治国之策作了铺垫。 B . 《渔父》是战国秦汉间人记叙屈原事迹的文字,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C . 《登高》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直抒胸臆,写了杜甫不远万里抱病前往夔州观赏秋景的艰难历程。 D . 《雷雨》中周朴园说“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的潜台词是:鲁贵看来不好对付,如果知道了你我的事情,会有很多麻烦,我不希望这件事让他知道。
  • 1. (2015高一上·贵阳期中) 题文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二)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 (1) 解释语段(二)中划线的两个词组,说说它们的具体含义。

      ①无恶意的闲人:

      ②有恶意的闲人:

    2. (2) 语段(二)中画线句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3. (3) 谈谈你对语段(一)中画线句“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的理解。

  • 1. (2016高二上·厦门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 (1) 作者用“煤的形成”比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旨在说明什么?表明了他的什么立场?

    2. (2) 说说作者在文中引用陶潜的诗的意图。

  • 1. (2016高一上·银川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 (1) 第一段写怀疑的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2. (2)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刻含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