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2高三上·深圳期中) 秦始皇刻石是秦始皇东巡所刻制的七个碑石,其中六篇刻石文载于《史记》,《峄山刻石》因拓本而流传至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秦始皇刻石节选

    1. (1) 简要阐述上述材料的史料价值,并简要说明使用此类史料应该注意的问题。
    2. (2) 除刻石、《史记》等传统文献外,研究秦代历史还可使用哪些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 1. (2022高二上·浙江月考) 《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张学良口述历史》,以上作品均由历史学家唐德刚和传主本人共同完成,在书中会看到作者与传主在一些问题上争辩。我们作为读者,在阅读时应该:(    )
    A . 相信传主,他是历史创造者 B . 相信作者,他是历史学家 C . 相信自己,旁观者清 D . 相信未来,争辩说明未有定论
  • 1. 清代史家认为:“班固作《汉书》,距司马迁不过百余年。其时著述家,岂无别有记载?……乃今以《汉书》比对,武帝以前……多与《史记》同,并有全用《史记》文一字不改者。然后知正史之未可轻议也。”这位史家意在( )
    A . 褒扬司马迁而贬损班固 B . 说明《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 C . 强调不能轻易改动正史中的记载 D . 讲述《汉书》与《史记》一脉相承
  • 1. (2022·海南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图1是2003年济南出土的甲骨文(局部)。经过对已经发掘出的8片有文字的甲片进行清洗缀合,7片构成了一个几乎完整的龟腹甲,上面有25个清晰的甲骨文字。方辉表示,这25个文字讲述了是否以及怎样对“母”进行祭祀。

    图2是20世纪90年代出土的秦代封泥中的两块,分别是四川太中印和左丞相印。

    图3是发现于敦煌藏经洞的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敦煌雕版印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标有明确刊刻日期的印刷品。此卷于1907年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从中国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盗至伦敦,现藏大英图书馆。

    出土文物大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选取上述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图片.就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提出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合理,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1. 如图为东汉画像砖戏虎图,据记载,汉代搏兽活动很兴盛,皇室园囿中饲有多种禽兽,以供游乐。当时的人们认为猛兽是可以驯服的,百兽驯服听命是国泰民安的瑞兆。据此可知,此类画像砖(     )

    A . 证实了汉代国家统一安定 B . 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 . 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真实 D .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1. (2022高一上·光明月考) 有学者指出,现有关于商鞅变法中将土地私有化的依据仅仅是《汉书.食货志》中董仲舒的言论,除此再无别的资料可以证明当时秦国土地政策是私有制,反倒是《云梦秦简》和《青川秦牍》中的记录可以佐证,在商鞅变法时,秦国土地政策是国有制,这可以看出(     )
    A . 史学观点随时代发展 B . 历史很难被准确认知 C . 亲历者的记录更客观 D . 历史史实有不确定性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考古工作者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介绍,目前所发现的半张黄金面具重量大约为280克,预计完整的总重量应该超过500克,这比目前国内所出土的商代最重的金器——三星堆金杖(重463克)的重量还要重,如果能够完整发现,这件黄金面具将超过金杖成为目前国内所发现的同时期最重的金器。“与1986年一、二号祭祀坑的发掘相比,本次发掘我们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站长介绍,本次发掘过程中,科技考古为含量非常大。1986年的发掘基本只用了碳14测年技术。此次除了碳14测年、有机物保护之外,还在玉石器保护、铜器保护等领域采用多项科技手段。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1. (1) 据材料概括三星堆遗址及新发掘工作的特点。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利用历史遗迹、遗物“重现”历更的方法。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代《贞观政要》和宋代《资治通鉴》对隋文帝时期发生的一件史事分别有自己的叙述。

    材料一: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竟不赈给,乃今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唐]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高祖文皇上之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殆将一期。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隋纪二

    1. (1) 在两则材料的的记载中,哪些基本信息是可信的?为什么?
    2. (2) 两则材料对同一史事的记载有何明显分歧?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叙述可信,为什么?
  • 1. 风雨大泽乡

    某校历史学社将组织演出历史剧《风雨大泽乡》。关于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编剧A同学以《史记陈涉世家》为蓝本撰写剧本。

    材料一:二世元年七月,发左(      贫苦农民)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今…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史记陈涉世家》

    社长B同学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史记》的记载不可全信,并给出如下证据: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发现秦墓12座,其中第11号墓墓主人为一名“喜”的基层官员,随葬海量秦律竹简。其中《徭律》有如下记载:(译文)

    材料二: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二副铠甲。迟到3至5天,斥责;6至10天,罚一个盾牌;超过10天,罚一副铠甲。因大雨或洪水导致的耽误,可免除本次征发。

    ——《秦律徭律》

    针对B同学的质疑,A同学进一步查找资料。他查找到睡虎地11号墓出土的其它秦律,并对比4号墓墓主“衷”所随葬的在前线作战的兄弟“黑夫”和“惊”的两份家书(木牍)(以下译文)

    材料三:一家父子兄弟不同时征发兵役。

    ——《秦律戍律》

    在咸阳服役的,凭券向大内领衣;在其他县服役的,凭券向所在的县领衣。县或大内都按照其所属机构所发的券,依法律规定发给衣服。

    ——《秦律金布律》

    材料四:黑夫再次写信的目的是请家里寄些钱,再让母亲做件夏衣。信到后,母亲比较一下安陆丝布贵不贵,不贵的话一定要做整套夏衣,和钱一起带过来。要是贵,就只多送点钱就行,黑夫就在前线买布做衣服。信和衣物寄南方军营千万别寄错呀!

    ——黑夫家书(节选)

    钱和衣服,希望母亲寄五六百钱,好布至少二丈五尺。…我借了垣柏的钱都花完了,家里再不送钱来,必死无疑,急!急!急!

    ——惊家书(节选)

    1. (1) B同学要对材料一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应如何利用材料二进行论证?
    2. (2) 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结合材料说明。
    3. (3) 依据上述四则材料,请谈谈你对大泽乡起义原因的看法。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李劼人(1891—1962),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在1949年前曾短期任机关小职员,做过报刊主编、大学教授,办过小饭店、造纸厂,大部分时间从事写作。从1950年7月到1962年12月辞世,他一直担任成都市分管文教和城市建设工作的副市长。他作为“旧知识分子”融入“新社会”的经历,提供了一个认识和了解他本人以及那一辈读书人的绝佳个案。自20世纪30年代到2001年,先后有110多位作者参与到对李劼人的研究中。这些既存研究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李劼人历史形象的塑造。这些研究有两个主要特征:首先,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其作品上,多属于文学评论性质;相比而言,从思想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的角度对李劼人本人及其思想的研究尚不多见。其次,既存的研究多侧重1950年前的李劼人,对他1950年以后的言行思想,特别是其在新社会里对政治的积极参与,关注明显不够,至多是一些只言片语的回忆。

    ——摘编自雷兵《“改行的作家”:市长李劼人角色认同的困窘(1950—1962)》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李劼人历史形象塑造的主要因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研究李劼人的意义。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