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三上·山东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出自《中外历史纲要下》第93页 

     材料二:在中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风云新途》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军队突袭苏联,一星期内苏军损失兵力100万人以上,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希特勒微笑的声称,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庆祝仪式,但他很快就笑不出来了,德国不但被全线遏制,而且开始遭遇反攻,希特勒不明白,已经失去西部工业基地的苏联,为什么会越战越强。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的飞机产量,仍达到2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场,迎战德军。” 

     材料三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 

    1. (1) 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图片的史料价值。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斯大林模式进行简要评价。 
  • 1. (2023·广东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是否觉醒?

    材料一:

    图1

    图2

    图3

    材料二: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和西方的作家们已对道光皇帝和他的臣僚作口诛笔伐之能事。无数谴责字眼,如自大、不负责、贪污腐化等都堆在他们头上。可是今日事后看来,既有组织上的重荷和文化上的传统压在他们头上,其他任何人处在他们的地位也不见得能够做的特别不同。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并未组织一调查委员会事后决定事体发生的情形与各人的责任。没有派官员出国考察,也没有在组织上做任何更改。美国官员愿意供给制船造炮之蓝图,被婉言拒绝。《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面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 (1) 材料一、二所列史料对于研究的问题各有何价值?
    2. (2)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是否觉醒?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 1. (2023高三上·恩施月考) 有学者指出,现有关于商鞅变法中将土地私有化的依据仅仅是《汉书·食货志》中董仲舒的言论,除此再无别的资料可以证明当时秦国土地政策是私有制,反倒是《云梦秦简》和《青川秦牍》中的记录可以佐证,在商鞅变法时,秦国土地政策是国有制,这可以看出(    )
    A . 史学观点随时代发展 B . 历史很难被准确认知 C . 亲历者的记录更客观 D . 历史史实有不确定性
  • 1. (2023·高州三模) 能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时期,燃料获取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的难题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不少篇章提及采伐薪柴的方法、数量、时间以及薪柴的市场价格。唐宋以降,北方燃料问题愈发突出。宋代发生了木柴、木炭的危机,即传统燃料危机。

    ——摘编自赵九洲《宋代传统燃料危机问题新论》

    材料二:下表为关于宋代燃料危机的不同观点

    现象

    分析

    观点

    现象1:《宋史》等记载,北宋开封有16个年份出现大雪严寒天气,因雪灾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的就有8个年份。

    现象2:唐宋以来民众砍伐桑枣,政府屡禁不止。

    现象3:汉代生铁含硫量一般在万分之三左右,宋代生铁含硫量却普遍较高。宋代华北定窑与磁州窑名满天下,但宋以后都急剧没落。

    大雪严寒天气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现象频发,民众砍伐桑枣等经济林木屡禁不止等现象都说明宋代燃料危机现象突出。

    因为燃料危机,宋代大量用煤炼铁,导致了钢铁品质的严重下降,黄维等人对出土的宋代铁钱进行测定,发现有的含硫量竟高达1.94%;使用煤炭烧制瓷器,釉中的诸多物质都可能与二氧化硫反应,影响成品瓷器的外观与质地,使得工艺水平大打折扣。

    观点一:宋代发生了严重的燃料危机

    16次大雪严寒天气有8次以上未见致人冻死的相关记载,说明引发开封燃料安全事件只是雨雪、战争等造成的“供给难足”而已。

    桑枣等林木不仅热值高,市场上更易售卖且售价更高。砍伐桑枣主要与燃料特性及经济利益驱动有关。黄维在同一篇论文中也指出陕西、山西等北方地区“用煤炼铁和用木炭炼铁都是同时存在的”,用煤炭冶铁“一直都不是普遍的”。

    观点二:宋代并不存在全局性的燃料危机

    ——摘编自柴国生《“燃料荒”还是“燃料危机”:再论宋代燃料安全问题》等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宋代“传统燃料危机”产生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你认同哪种观点,试说明理由。据此谈谈你对历史研究中史料问题的认识。
  • 1. (2023高二下·白沙期末)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    )
    A . 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 . 西周重视天文观测 C . 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D . 楚国制漆工艺精湛
  • 1. (2023高一上·龙华期中)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幕。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唐)刘禹锡《马嵬行》

    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五代)刘昫等《旧唐书》

    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 . 《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 B . 《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 C . 《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 D . 《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
  • 1. (2023高三上·辽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国之大者”。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 578 年),刘康公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汉文帝二年(公元前 178 年)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 唐德宗贞元二年(786 年)敕曰:“漕运通流,国之大计。”明洪武十年(1377 年)太祖曰:“赏罚者,国之大权,人君操赏罚之权,以御天下。”

    ——据《左传》《汉书》《唐会要》《明实录》

     材料二:光绪二十七年(190 年),张之洞连上《通遵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及《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认为:“盖立国之道,大要有三: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强国。”

    ——据《张之洞全集》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康公,汉文帝、唐德宗,明太祖,张之洞提出“国   之大者”主题的时代背景。
    2. (2)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我们今天的“国之大者”,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古今确立“国   之大者”主题的因素。
  • 1. (2023高一下·咸阳月考) 歌德曾评价《古兰经》说道:“(它)是百读不厌的,每读一次,起初总觉得它更新鲜了,不久它就引人入胜,使人惊心动魄,终于使人肃然起敬。……这部经典,将永远具有一种最伟大的势力。”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观察,它的价值在于(   )
    A . 文辞优美被奉为阿拉伯文学的典范 B . 富有哲理是伊斯兰教义学和阿拉伯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C . 其法制思想和道德规范成为伊斯兰国家当权者经世治国的依据 D . 提供了了解早期阿拉伯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司法情况的直接材料
  • 1. 谈到电视的发明使用和影响:有学者认为,它导致了第二次重大信息革命,因为电视和出版物不同,它以动代替静,以具体代替抽象,以形象化代替概念化;它能把同一信息在同一时间传播到亿万人中去。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 电视成为一种使用最普遍的传播工具 B . 世界各地不受阻隔地同时收看到同一电视节目 C . 电视的信息传播能力对人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D . 作为互动媒体的电视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1. 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判断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史料实证”的是(   )

    核心素养

    内涵

    唯物史观

    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事全面客观进行考察

    时空观念

    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

    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

    历史解释

    所有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对一种过去事情的解释

    家国情怀

    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

    A . 北宋时期平民毕昇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 . 《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火药应用于战争 C . “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 D . 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