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梅州月考) 西周文献中,禹的事迹十分简单,主要是治水与疆理土地,和稷同为“农稼之祖”。东周时期,禹成为平治洪水的远古圣王;同时以儒、墨为代表的诸子称颂禹“既是一位远古圣王,还是一位远古圣臣”。这说明(   )
    A . 诸子学术建设促成禹的完美形象 B . 典型人物塑造镌刻着时代的印记 C . 重建大一统成为诸子的学术取向 D . 经济模式的变化影响价值观建构
  • 1. (2024高一下·宾阳月考) 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写道:“任何人都可以相信这些埃及人的故事,如果他是轻信的人的话。至于我本人,在这部书中保持那个总的规则,就是把各国的传统照我听到的样子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希罗多德撰写《历史》遵循的原则是(  )

    A . 坚持观察判断调查 B . 展现各国传统风貌 C . 保存人类历史功绩 D . 保持历史原始信息
  • 1. (2023高一上·涟源期末) 下表是关于郡县制的三次争论高潮的基本概况

    唐朝

    朱敬则:“高下在心,天下制在一人”

    柳宗元:“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失也”

    明末一清中叶

    顾炎武:“方今郡县之弊已极……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

    王夫之:“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戊戌变法以来

    章太炎:“民国成立,首在规定政权,必中央之权略重,地方之权略轻”

    梁启超:“效瑞士之制,自分为数小邦,据联邦之制,以实行民主之政”

    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

    A . 同一时期评价基本趋同 B . 随社会环境和思维角度发生变化 C . 时间愈后评价愈加准确 D . 都只关注利弊但未提出处理方案
  • 1. (2023高二上·安康开学考) 下表是商鞅死因的几种说法,从表中关于商鞅死因的历史研究中,可以得出(   )

    西汉司马迁

    商鞅此人刻薄寡恩,用刑太过。

    改革开放前某学者

    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变法触犯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报复。

    近年来的最新研究

    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与当时君主秦惠王的矛盾加剧而被杀。

    A . 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解释 B . 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失实 C . 研究者的史观左右历史事实 D . 历史叙述方式决定历史结论
  • 1. (2023高一下·常州期中) 陈明远在《质疑四大文明古国》一书中指出,对于最初人类文明出现的判定标准,城市建设代表主要的物质财富,属于硬件;文字、文献代表主要的精神财富,属于软件。这表明( )
    A . 城市建设与文字、文献相互影响 B . 两者的出现说明早期文明已产生 C . 城市建设是文明出现的重要前提 D . 早期文明产生受制于生产力发展
  • 1. 2009年曹操墓的发现,使曹氏及其家人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此正是“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在历史记载和民间话本等诸多材料中,曹操形象犹如川戏之“变脸”。研究发现,曹操在戏台上虽是白脸,实是了不起的人物,几个儿子都才兼文武。曹丕多才多艺,会使剑,在宴席前曾以甘蔗代替,击败对手。反而是号称有八斗之才的曹植,武的方面差。有人则分析指出曹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带兵打仗,只是始终未能获得准许而已。还有研究者认为,曹植之所以渴望上前线,并非真想立功建业,只不过是想离开牢狱式的“封邑”。这说明(    )
    A . 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 B . 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C . 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D . 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
  • 1. (2023高三上·西安月考) 1960年,石油生产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

    A . 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 .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 .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 .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 1. (2023高二下·长春期末) 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说明(    )
    A . 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 B . 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C . 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 D . 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
  • 1. 唐宋时期人们注重服饰仪表,有“衣裳不知洁,人前满面羞。行时无风采,坐在下行头”的诗文记述;朱熹更指出“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据此可知唐宋时代(   )
    A . 理学观念影响了生活服饰 B . 礼仪教养的准则深入人心 C . 史料实证可借助诗文记述 D . 崇尚穿着折射了社会富有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①文艺复兴时期的教皇热衷于艺术保护,喜用壮丽的教堂及美轮美奂的宫殿来装点罗马城。②许多富有才华的人文主义艺术家得到教皇与教会的赏识,并得到教会的资助与雇用。③米开朗琪罗曾受雇于罗马教廷,并完成罗马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创世纪》和《末日的审判》。④拉斐尔应教皇朱利叶斯二世的邀请,历时十年在梵蒂岗宫从事总名为《教廷成立及其巩固》的以教会史为题材的宏伟壁画创作。⑤与天主教相对暖昧的利益关系,削弱了他们作品中的对抗性,使人文主义在表面上与基督教精神相对和谐。

    一一摘编自刘显龙《西方文化史概论》

    材料二:

    1. (1) 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
    2. (2) 指出材料一中哪些属于历史史实,哪些属于历史解释。
    3. (3) 绘画承载着重要的历史记忆。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两幅名画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加以解释。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