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一下·顺义期中) 1955年,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万隆举行会议。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周恩来提出(  )
    A . 援助亚非 B . 另起炉灶 C . 科教兴国 D . 求同存异
  • 1. (2023高三上·天津市期末) 进入20世纪70年代,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先后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或建交,在双方签订的和平友好条约或发表的联合声明中,都强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 . 使中国外交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B . 冲破了美国对中国外交的孤立 C . 开始使中国外交突破意识形态的禁锢 D . 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最好方式
  • 1. (2023高二上·唐山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考察,七十年的新中国外交都经历了“变”与“不变”的峥嵘岁月。“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对传统外交理念和战略的突破与创新,如外交使命的层层推进,外交战略的因时制宜,外交话语的不断加强。“不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对既有核心原则的一贯坚守,对普遍价值的始终捍卫。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的进程既有内外动力,而且遵循着相辅相成、推陈出新的辩证关系。

    ——白卫东、刘常喜《峥嵘七十年: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材料二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其外交思维与逻辑主要可划分为革命式外交、参与式外交和引领式外交……这种历史转变不仅映射出对时代主题的研判发生着变化,也反映着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以自身古典优秀国家间政治思想资源并伴以马克思主义国际观为指导,来对西方资本主义主导建立的国际事务话语机制进行着有益改造。

    ——摘编自李博一《百年变局下的中国外交话语:转型与重构》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外交“变”与“不变”的主要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有关“革命式外交”和“引领式外交”的重要方针或方案。
  • 1. (2023高一上·锦州期末) 20世纪70年代,非洲有25个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拉美有13个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截至1979年底,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120个。这说明当时中国(    )
    A . 大力扶持新兴国家 B . 反霸斗争取得胜利 C . 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 . 国际环境大为改善
  • 1. (2024高一下·辽宁月考) 2018年正月初一上映的电影《红海行动》讲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8人小组奉命执行撤侨任务。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也门撤侨”改编,索马里海域外中国商船遭遇劫持,蛟龙突击队沉着应对,潜入商船进行突袭,成功解救全部人质。这一行动表明我国( )
    A . 主导了联合国维和行动 B . 深化拓展新型区域合作 C . 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D . 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 1. (2023高一上·渭南期末) 2014年,习近平在某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曾说:“该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该原则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据此可知,该原则(   )
    A . 提倡求同存异,各国共同发展 B . 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C .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D . 推动“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
  • 1. (2023高一上·通州月考) 在下列表述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确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B

    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C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要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程

    D

    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体现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A . A B . B C . C D . D
  • 1. (2023高一上·通州月考)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有( )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④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 (2024高二下·安庆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以降,历代统治者均高度重视发展对外交往。随着疆域的扩大,中国古代封建政府对外交往的距离由近及远,从西太平洋地区拓展到印度洋地区。交往的对象——“四夷”,由最初的王朝域内边疆部族,扩展到王朝周边的政权,再到更远的城外地区。中国古代封建政府对外交往主要沿传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分别从西域、东南亚地区向西延伸。随着中央王朝统治中心的东移,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主要路线。在官方发展对外交往的同时,民间对外交往始终存在着,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对外交往的内容。

    ——摘编自刘祥学《远迩相安共享太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宗旨》

    材料二 1985年5月4日,邓小平会见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主席吴奈温时指出: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这符合世界人民的愿望,也是我们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这一方针,解决国际问题,解决我们同国际上的问题,也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如香港问题、台湾问题。我们的对外政策有了一个调整。我们过去曾说过建立“一条线”的反霸统一战线,现在不搞那些,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国际上一切和平力量都是我们的朋友,谁搞霸权主义,我们就反对谁。我们也不搞集团政治,不依附任何集团。这一政策对于维护和平比较有利。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对外政策调整的主要理论依据和表现。
  • 1. (2023高二上·台州期末) 世纪之交,我国解决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正式建立“10+1”领导人会议机制,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也取得新的进展。这说明当时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 )
    A . 开展全方位外交 B . 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 C . 妥善处理大国分歧 D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2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