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尚义开学考) 下表为中国和东盟地区交往的相关史实。这表明中国( )

    时间

    中国和东盟地区的交往

    1996年

    中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

    1997年

    中国和东盟国家间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2003年

    中国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作为东盟对话伙伴率先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2021年

    中国与东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A . 强调国家间应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 . 致力于推动区域间合作发展 C .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 D . 引领了东盟地区的发展方向
  • 1. (2024高二下·邢台月考) 匈塞铁路是一条连接匈牙利共和国首都布达佩斯和塞尔维亚共和国首都贝尔格莱德的高速铁路,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塞尔维亚境内贝尔格莱德至诺维萨德段于2022年3月19日率先开通运营,从贝尔格莱德到诺维萨德仅需30分钟,塞尔维亚从此跨入高铁国家行列。由此可见,中国( )
    A . 与中东欧的合作迈上新台阶 B . 助推世界交通运输业发展 C . 对外援助模式出现了新变化 D . “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突破
  • 1. (2024高三下·丰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张骞凿空西域后,西域文明就沿着“丝绸之路”这条国际通道源源传入中原。在短短几十年中,由西域传入中原的,不仅有芝麻,胡麻、无花果、安石榴、绿豆、黄瓜、大葱、胡萝卜、大蒜、番红花、胡荽、酒林藤、玻璃,海西布(呢绒)、宝石、药剂和罗马胶等物产,而且还有音乐、舞蹈、杂技等艺术以及后来传入的佛教等产生于异域的文化。中国文明的传播更加遥远,政府的使者曾达到安息(伊朗)、犁轩(古罗马国)、身毒、奄蔡(今里海东北)、条支(今波斯湾西北),穷临波斯湾。而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影响则远远超过这个范围。许多来自异域的艺术形式不约而同地传入中国,融进中华文化之中。

    ——摘编自张小峰《两汉时期中西文化交融的盛况》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十三行通商体制结束,五口通商,买办兴起,外国商人在广州投资开设洋商行,在不同程度上控制了广州的外贸。在这一时期,广州外贸出入口商品品种不再受禁令限制,广州港进口商品分为洋货进口和国内其他口岸进口的商品,进口商品有鸦片、洋布、洋棉等机器生产品,出口商品主要是农副产品原料和手工业产品。近代以来,广州贸易额仍在缓慢增长,但已经被上海反超,其占全国贸易额比重逐年减少。

    ——摘编自李庆新《广州“交易会”及其制度改革》等

    材料三     2008年以来,全球化遇到重大挑战,许多国家主张反对自由贸易、反对经济全球化、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2013年中国开始倡议的“一带一路”,是为推动世界复苏、优化全球经济治理、重建世界交往理性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目前已有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全新合作模式。

    ——摘编自陈曙光《“一带一路”:中国与世界》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并分析汉武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出现盛况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广州对外贸易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提出和实施“一带一路”设想可行性的条件,并简析“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国际意义。
  • 1. (2023高一下·绥宁期末) 《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习近平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中欧领导人会晤、中日韩领导人会晤等重大活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和改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是( )
    A . 坚持多边外交,求和平、求合作、求发展 B . 突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 . 韬光养晦、区域合作、有所作为 D .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 1. (2023高三上·天津市期末) 进入20世纪70年代,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先后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或建交,在双方签订的和平友好条约或发表的联合声明中,都强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 . 使中国外交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B . 冲破了美国对中国外交的孤立 C . 开始使中国外交突破意识形态的禁锢 D . 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最好方式
  • 1. (2024高一下·辽宁月考) 2018年正月初一上映的电影《红海行动》讲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8人小组奉命执行撤侨任务。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也门撤侨”改编,索马里海域外中国商船遭遇劫持,蛟龙突击队沉着应对,潜入商船进行突袭,成功解救全部人质。这一行动表明我国( )
    A . 主导了联合国维和行动 B . 深化拓展新型区域合作 C . 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D . 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 1. (2023高一上·通州月考)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有( )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④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 (2023高一上·通州月考) 在下列表述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确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B

    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C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要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程

    D

    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体现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A . A B . B C . C D . D
  • 1. (2024高二下·安庆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以降,历代统治者均高度重视发展对外交往。随着疆域的扩大,中国古代封建政府对外交往的距离由近及远,从西太平洋地区拓展到印度洋地区。交往的对象——“四夷”,由最初的王朝域内边疆部族,扩展到王朝周边的政权,再到更远的城外地区。中国古代封建政府对外交往主要沿传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分别从西域、东南亚地区向西延伸。随着中央王朝统治中心的东移,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主要路线。在官方发展对外交往的同时,民间对外交往始终存在着,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对外交往的内容。

    ——摘编自刘祥学《远迩相安共享太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宗旨》

    材料二 1985年5月4日,邓小平会见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主席吴奈温时指出: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这符合世界人民的愿望,也是我们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这一方针,解决国际问题,解决我们同国际上的问题,也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如香港问题、台湾问题。我们的对外政策有了一个调整。我们过去曾说过建立“一条线”的反霸统一战线,现在不搞那些,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国际上一切和平力量都是我们的朋友,谁搞霸权主义,我们就反对谁。我们也不搞集团政治,不依附任何集团。这一政策对于维护和平比较有利。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对外政策调整的主要理论依据和表现。
  • 1. (2024高二下·雅安开学考) 1957 年 10月,周总理指示外交部“必须配齐所有兄弟国家和各重要资本主义国家语言的翻译”,以外国语学院为培训基地,国家出资聘请专家。20世纪 60年代中期,国家又制定了培养翻译的五年规划。这些举措( )
    A . 意图完善国民教育体系 B . 出于打开外交局面的需要 C . 逐步开启了全方位外交 D . 标志着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2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