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湖北期中) 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A . 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 . 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 . 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 . 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 1. (2024高二下·浙江开学考) 20 世纪50年代末期至20世纪60 年代前期,根据形势的发展,毛泽东重新提出“中间地带”问题,认为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非拉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时段,中国在后一个“中间地带”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是( )
    A . 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B . 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C . 中英、中荷的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关系 D . 中法建交,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遗留在中国的外国使领馆……(中国政府)均不承认其外交地位。要通过谈判进行,要他们表明与台湾断绝一切外交关系,我们才予承认。”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
    A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 “一边倒” C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 “另起炉灶”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月考) 朝鲜停战以后,亚洲的紧张局势有所缓和。但是,美国不仅不想从朝鲜半岛撤军,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而且其海军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扼制中国。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 )
    A . 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B .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C .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D . 同英国、荷兰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 1. (2024高一下·南山月考) 照片定格了历史的瞬间,作为第一手史料成为真实再现历史深度与宽度的媒介。观察下面一组照片,完成下列问题。

    图1:1953年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

    图2:1956年1月,首都各界群众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呈送喜报。

    图3:1972年,毛泽东会见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

    图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围绕“照片中的历史”.提取以上至少两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 (2024高二下·广安月考) 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以无偿援助为主,帮助非洲国家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提出“平等务实、共同发展”的方针,中非之间关注效益、互利共赢的经济技术合作大大增加。这一变化(   )
    A . 反映了独立自主外交思想的深化 B . 标志着全方位外交战略的开启 C . 体现了外交政策服务于国家战略 D . 推动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 在 1493年第二次航行到美洲时,将甘蔗带到希斯潘纽拉。……由于生产蔗糖需要密集的劳力……拓殖者试图奴役当地人,但失败了,主要原因是后者对旧世界的疾病不具免疫力,纷纷 高死于感染,拓殖者开始直接从非洲进口奴隶,于是开启了大西洋的奴隶交易。

    ——摘编自(美)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二 中国近代(1840-1919年)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 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推进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进程;指导了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和外交机构的建立。

    ——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材料三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保持外交政策稳定和连续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在实践创新方面,中国努力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拓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中国打造的伙伴关系,从目的上来讲,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具有对立性,倡导的是要对话而不是对抗,所以,伙伴关系更具和平性。建立伙伴关系,需要伙伴国之间尊重彼此之间在社会制度、发展道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管控分歧,化解矛盾,找寻彼此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所以既有平等性,也兼具包容性。

    ——摘编自张启群《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究》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玉米成为“上帝的赐福”的原因,并运用唯物史观论述为什么西行的甘蔗是个“诅咒”。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原因,并概括19世纪90年代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表现。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如何“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并概括“中国打造的伙伴关系”的特点。
  • 1. (2024高二下·茂名月考) 下表所示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部分外交活动。由此可以推知,我国(    )

    时间

    外交活动

    1988年

    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

    1989年

    派人参加联合国纳米比亚过渡时期协助团

    1997年

    原则上同意参加联合国维和待命安排

    2003年

    向联合国刚果(金)特派团派出工兵连和医疗分队

    A .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果 B . 外交活动侧重于维护世界的和平 C . 关注联合国机构改造 D .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 1. (2024高三下·浙江月考) 习近平同志在主政浙江期间非常重视浙商发展,形象地提出“地瓜经济”的比喻——地瓜的藤蔓伸向四面八方,但根茎还是在这块土壤上,藤蔓是为了吸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发挥更多的光合作用。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角度看,下列举措符合“地瓜经济”思路的是(    )
    A . 开辟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B .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C . 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D . 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 1. (2024高二下·兴文开学考) 学者杨奎松研究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时指出:新政权与美国交恶,虽然背后存在着苏联的巨大作用,并不意味着新中国一定会成为苏联的手足。说明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
    A . 倡导求同存异方针 B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 . 坚持一边倒的方针 D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2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