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吸吮  按装  泽被后世  贻笑大方 B . 凫水  暮蔼  胜券在握  恼羞成怒 C . 蹿蹦  赡养  闻过饰非  漠不关心 D . 噘嘴  妨碍  阴谋诡计  再接再厉
  • 1. 阅读孙犁《荷花淀》文段,选出对女人月下编席情景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A . 选文以诗化的语言、优美的比喻,展现了一幅富有舞蹈美和色彩美的动人画卷,反映了女主角对劳动、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也由此表现了对美丽家乡的热爱。     B . 作者把月光下银白雪亮的席子比作“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这样诗化的描写,既烘托人物形象与心灵的美好,又表达了对白洋淀及白洋淀人民的热爱之情。     C .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运用了比喻手法,既增添了一种朦胧而富有诗意的美感,又突出了女人在这样美好的夜色中劳作的愉悦心情。     D . 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体现了女人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正因为此,才更激发起他们保卫家乡的豪情,为下文作了铺垫。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旧式婚姻,过去叫作“天作之合”,是非常偶然的。据亡妻言,她十九岁那年,夏季一个下雨天,她父亲在临街的梢门洞里闲坐,从东面来了两个妇女,是说媒为业的,被雨淋湿了衣服。她父亲认识其中的一个,就让她们到梢门下避避雨再走,随便问道:

    “给谁家说亲去来?”

    “东头崔家。”

    “给哪村说的?”

    “东辽城。崔家的姑娘不大般配,恐怕成不了。”

    “男方是怎么个人家?”

    媒人简单介绍了一下,就笑着问:

    “你家二姑娘怎样?不愿意寻吧?”

    “怎么不愿意。你们就去给说说吧,我也打听打听。”她父亲回答得很爽快。

    就这样,经过媒人来回跑了几趟,亲事竟然说成了。结婚以后,她跟我学认字,我们的洞房喜联横批,就是“天作之合”四个字。她点头笑着说:

    “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

    虽然是封建婚姻,第一次见面却是在结婚之前。订婚后,她们村里唱大戏,我正好放假在家里。她们村有我的一个远房姑姑,特意来叫我去看戏,说是可以相相媳妇。开戏的那天,我去了,姑姑在戏台下等我。她拉着我的手,走到一条长板凳跟前。板凳上,并排站着三个大姑娘,都穿得花枝招展,留着大辫子。姑姑叫着我的名字,说:

    “你就在这里看吧,散了戏,我来叫你家去吃饭。”

    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那时姑娘们出来看戏,虽在本村,也是套车送到台下,然后再搬着带来的板凳,到照棚下面看戏的。

    结婚以后,姑姑总是拿这件事和她开玩笑,她也总是说姑姑会出坏道儿。

    她礼教观念很重。结婚已经好多年,有一次我路过她家,想叫她跟我一同回家去。她严肃地说:

    “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我只好一个人走了。

    (选自孙犁《亡人逸事》,有删改)

    文章为何要在开头叙述“天作之合”?

  • 1. 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 (1) 《荷花淀》   作者,河北安平人,作家。“”的创始人。
    2. (2) 《小二黑结婚》(节选)  作者,山西沁水人,作家,“”创始人。被誉为描写农民的“铁笔”“圣手”。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病还没好透,我也病了,高烧昏睡。弟弟做了汤,父亲切了最细的面条,邻居送来了老母鸡汤。母亲强撑着叫人扶起来,做了我最喜欢的鸡蛋汤,端到我的面前。当母亲那冰冷的手触到我火一样烫的前额时,我在昏沉中哭了!我的病很快好了,与其说是药物的功效,倒不如说是母爱的滋补更确切些。但母亲却因受凉、劳累,再度病危,又躺了一个多月才能下地。这次大病,母亲元气大伤,再也没能恢复过来。

    后来我参军、转业,到县城、省城、京城工作,每每稍有时间,总不由自主地跑回家陪陪母亲。九十年代初“深圳热”时,我得到一个极其难得的工作机会,风烛残年的母亲一听说我要去的深圳在几千公里之外,便寝食难安。我虽真心不舍,却也坚决地放弃了这次调动,相当于放弃了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机遇。朋友每每为我惋惜,我却至今不悔——母亲的安心足以弥补一切。

    1. (1) 下列选项中的“像”,与文中加点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2) 文中多处出现“母亲”二字,但没有一处用“她”来代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 (3) 文中第二段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却把“孝”描绘得情真意切,这一表达效果是怎样取得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哦,香雪》这篇小说人物不多,香雪她们都是山里的孩子,同一片蓝天下,她们同样怀有远大的理想,生活的窘迫并没有磨灭她们的斗志。

    “荷花淀派”的杰出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表达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文章中,作者写香雪的同村姐妹凤娇,偶然认识了火车上那个温文尔雅的年轻乘务员“北京话”,并从与他的接触中①____朦胧的少女情愫。跟“北京话”做买卖时,凤娇有意②____,直到火车开动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她是故意不让他有付钱的机会。对此,凤娇觉得很开心、很满足,因为她心甘情愿地为她爱着的人付出。这一系列细节描写充分展现了山村女孩对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特有的含蓄与执着,而这种特有的情怀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小说③____的细节是:香雪在下火车之前,“北京话”在说话时无意中提到他的爱人,这让香雪感到④____。如此的妙笔,写到山村少女的心里去了,因为这儿的姑娘只能梦想幸福,却很难真正得到幸福。

    1. (1) 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句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北京话”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荷花淀(节选)

    孙犁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到了马庄,他们不敢到街上去找,来到村头一个亲戚家里。亲戚说:“你们来的不巧。昨天晚上他们还在这里,半夜里走了,谁也不知开到那里去。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里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愉快。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

    “你看说走就走了。”

    “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不行了,脱了缰了!”

    “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

    “那是真的,我们家里住过一些年轻的队伍,一天到晚仰着脖子,出来唱,进去唱,我们一辈子也没那么乐过。等他们闲下来没有事了,我就傻想:该低下头了吧。你猜人家干什么?用白粉子在我家映壁上画上许多圆圈圈,一个一个蹲在院子里,托着枪瞄那个,又唱起来了!”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现在你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管他哩!也许跑到天边上去了。”

    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

    “唉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唉呀!日本,你看那衣裳!”

    “快摇!”

    小船拼命往前摇。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来。

    大船追得很紧。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的小船飞快。小船活象离开了水波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象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的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象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的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注]①方言,兴奋。②指荷花的花苞,像箭头一样顶在花梗上。

    文本二: 

    写小说应该是因人设事(情节),反过来,又可以见景生情(新的情节),这样循环往复,就成布局、就成结构。

    《红楼梦》写了一些大排场,比如秦可卿之死,这是为了表现王熙凤的才干而设;写了元春归省,则借此机会表现很多人物的身分、地位、性格。这些大排场,我们也可以叫它中心事件。《红楼梦》里这些大事件都不孤立,前因后果都很清楚,而且潜伏很长,波及很远。比如元春归省,这不只是繁华场面,它牵动着全书的布局。最明显的是归省修造了大观园,使姐妹们都住进去,作为故事的中心场地。它又包括着许多小情节,比如:归省买来了小戏子,这就是芳官等人的出处,归省要用尼姑,这就是妙玉的出处。而这些人在书中,并非十分次要的人物。在这里,大的情节又起纲的作用,它牵动着很多小的情节。

    曹雪芹在处理大情节时,总是像观览大江大河一样,先找它的发源,细察它的汇流,看好它的来龙去脉。比如第三十三回“不肖种种大受笞挞”,先是用“把他耳上带的坠子一拨”这样一个小动作,极其生动地写宝玉和金钏之调情。然后,出乎意外的王夫人一巴掌,已经使事件严重,但作者暂把这个危机放下,接着写“划蔷”,写“撕扇子”,写“麒麟”,写“诉肺腑”,这就是写贾宝玉自己仍在随波逐流地浮在爱情的无边孽海之上;而林、薛、史、花等人,却以他为中原之鹿,正在进行殊死的情场大角逐。直到宝玉迷离恍惚、六神无主,才写“老爷叫他”,接着又是忠顺王府来要人,又是贾环告状,这才是“不肖种种”,步步紧逼、气上加气,使得“大受笞挞”有声有色。打过了,接着又是贾母训子,林黛玉抹眼泪,这样情节相连,还容易揣想。而因此引起宝黛交讽,甚至薛蟠耍无赖,玉钏调羹这一系列的小情节,都写得这样合情合理、自然生动。

    他写一个中心事件,总是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一大石,不只附近的水面动荡,摇动荷花,惊动游鱼,也使过往的小艇颠簸,潜藏的水鸟惊起,浪环相逐,一直波及四岸;投石的地方已经平息,而它的四周仍动荡拍击不已。

    这就叫做精心结构。

    (摘自孙犁《如何写长篇小说》)

    1. (1) 下列对文本一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本一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依据文本一,分析“这些青年妇女”的人物形象。
    4. (4) 虽然是短篇小说,但《荷花淀》仍体现孙犁“精心结构”的创作思想,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文本一“精心结构”的设计及其表现效果。
  •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地一摇,小船____进了荷花淀。

    ②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____出头来。

    ③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____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得那是区小队的队长。

    ④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的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____出来。

    A . 驶    露    冒    伸 B . 驶    冒    露    伸 C . 窜    露    冒    钻 D . 窜    冒    露    钻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孙犁写了小说《白洋淀》,描写了三个诗情画意的场景,让人真正领略到大自然那无穷无尽的魅力。 B . 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敌人假若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 C . “荷花淀派”是以孙犁为代表、以农村生活为主要内容并形成一定艺术特色的小说流派。 D . 河北荷花淀的美丽风光对作家孙犁十分熟悉,他从那盛开的荷花中,看到了人性的纯美。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一

    孙犁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漂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甲】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她们是冀中区的,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

    鬼子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一梭机枪。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大女孩子还是负了伤。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小女孩子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的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乙】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着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945年8月于延安

    (有删改)

    1. (1) 对文中描写“老头子”的甲、乙两处画线句子的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
    3. (3) 请概括本文结尾的特点并分析其妙处。
    4. (4) 有论者认为,孙犁的小说在现实主义的基调中融入浪漫主义的笔调。请从环境描写、人物刻画(或情节安排)和叙事风格等角度简要分析本文如何体现上述特征。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