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请根据下面这段新闻报道,概括“复兴号”的核心优势,每空不超过10个字。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高铁时代,高铁已然成为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2017年9月21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率先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可以在4小时30分钟内跑完从北京到上海的1200公里,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复兴号”特别注重运行的安全性,远程数据传输系统可以实时监控速度,一旦出现异常,监控系统会在紧急情况下自动使列车减速。此外,“复兴号”的噪声控制做到了全世界同行业最高水平,乘客可以在安静的车厢里享受WIFI全覆盖,多种照明控制模式还能为旅客提供不同的光线环境。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科学与人文都尊重客观事实。 , 人文亦是如此。李白过庐山,写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诗句。后人批评李白:“烟”怎么是紫的呢?应是七彩缤纷,不可能是紫颜色。但是,光在行进中,遇到阻碍物时, , 如透射、绕射、衍射、反射、折射、漫射等。(____________),而物体的粒子长度方向跟光波的长度差不多相等的时候,光波就发生了漫射。而漫射强度同光波波长的4次方成反比,紫光在可见光中光波又最短。李白看香炉峰时,水珠直径很可能与光波的长度差不多相等,才导致了紫光的“全漫射”,“生紫烟”自然就不足为怪了。任何伟大的艺术家,必定是从实际出发的,他们的作品首先 , 然后才能高于生活。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1. (2021高二上·上党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自勉。
    2. (2) 《〈论语〉十二章》中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表达的意思相似并成为后世儒生修身养德的座右铭句子是“”。
    3. (3) 《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总结无形的东西能给人们带来实际用途的句子是“”。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姜才,濠州人。貌短悍。少被掠入河朔,稍长亡归,隶淮南兵中,以善战名,然以来归人不得大官,为通州副都统。时淮多健将,然骁雄无逾才。才知兵,善骑射,抚士卒有恩。至临阵,军律凜凛。

    贾似道出师,才以兵属孙虎臣为先锋,相拒于丁家洲。大军设炮架彀车弩江滨,中流数千艘,旌旗联亘,鼓行而下。才奋兵前接战,锋已交,虎臣遽过其妾所乘舟,众见之,曰:“步帅遁矣。”于是诸军皆溃,才亦收兵入扬州。大兵乘胜攻扬州,才为三叠阵逆之三里沟,战有功。已而大军筑长围,自扬子桥竟瓜洲,东北跨湾头至黄塘,西北至丁村,务欲以久困之,时德祐元年也。

    明年正月,宋亡。二月,五奉使及一阁门宣赞舍人持谢太后诏来谕降,才发弩射却之,复以兵击五奉使于召伯堡,大战而退。未几,瀛国公【注】至瓜洲,才与庭芝泣涕誓将士出夺之。将士皆感泣。乃尽散金帛犒兵,以四万人夜捣瓜洲,战三时,众拥瀛国公避去。才追战至浦子市,夜犹不退。阿术使人招之,才曰:“吾宁死,岂作降将军邪!”四月,才以兵攻湾头栅。五月,复攻之,骑旋泞而止,乃舍骑步战,至四鼓,全师以归。扬食尽,才时出运米真州、高邮以给兵。六月护饷至马家渡万户史弼将兵击夺之才与战达旦弼几殆阿术驰兵来援乃得免去。

    七月,益王在福州,以龙神四厢都指挥使保康军承宣使召才,才与庭芝东至泰州,将入海。阿术以兵追及,围泰州,使使者招之降,才不听。阿术驱扬兵士妻子至城下,会才疽发胁不能战,诸将遂开门降。都统曹安国入才卧内,执之以献。阿术爱其忠勇,欲降而用之,才肆为慢言;阿术责庭芝不降,才曰:“不降者才也。”复愤愤不已,阿术怒,剐之扬州。才临刑,夏贵出其傍,才切齿曰:“若见我宁不愧死邪?”

    (选自《宋史·姜才列传》)

    【注释】瀛国公:宋恭帝赵景,5岁即位,只做了一年半的皇帝,就被迫向元军投降,降元后封瀛国公。

    1. (1) 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兵乘胜攻扬州,才为三叠阵逆之三里沟,战有功。

      ②才临刑,夏贵出其傍,才切齿曰:“若见我宁不愧死邪?”

    5. (5) 元军曾几次招降姜才?姜才分别是如何应对的?
  • 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击鼓

    击鼓其镗 , 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 , 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①选自《诗经·邶风》。②镗(tāng):鼓声。③土国:用土筑城。国,即“城”。④孙子仲:人名,卫国将领。⑤爰(yuán):于是。⑥成说:说定了。指约定的誓言,指结婚时两人的约定。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传诵千古的名句。结合诗的内容,简要分析这四句诗流传千古的原因。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远远的走来了一个人,他的对头又到了。这也是阿Q最厌恶的一个人,就是钱太爷的大儿子。他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然而阿Q不肯信,偏称他“假洋鬼子”,也叫作“里通外国的人”,一见他,一定在肚子里暗暗的咒骂。

    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这“假洋鬼子”近来了。

    “秃儿。驴……”阿Q历来本只在肚子里骂,没有出过声,这回因为正气忿,因为要报仇,便不由的轻轻的说出来了。

    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大踏步走了过来。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

    “我说他!”阿Q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辩说。

    拍!拍拍!

    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1.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说说文中的“等候”“轻松”妙在何处。
    3. (3) 阿Q为什么认为“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典型传播是媒体通过人物典型形象的塑造去反映、倡导某种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样式。在以往,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在榜样示范、政策宣传、凝聚社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历史功绩不可抹杀;如今,发生了巨大变迁的社会无疑仍然需要极具感召力、代表时代精神内核的精神楷模,而典型传播在现时的社会整合功能恰好能契合这种需要。

    一方面,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现时社会还是一个同质化程度相当高的社会,“典型的认识与实践功能仍然是有效的”。从另一方面来讲,社会问题越多,结构越是复杂,转型速度越快,越是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来引导。典型人物报道可以用新闻的手法在某一社会层面提供多种不同的典型形象,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乃至情感诉求的渠道。

    (摘编自麦尚文《中国典型人物报道创新研究》)

    材料二:

    媒介形象的建构是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从历史发展来看,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曾先后以报纸、电影、电视剧为载体,而不同时期、不同媒介形式对焦裕禄形象建构的侧重点有所差异。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大众媒介再现历史、建构历史的过程,而在信息社会中,大众媒介对历史的再现无疑是建构人们集体记忆的一种重要机制。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不同的媒介形象事实上在建构着不同的集体记忆。因此,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实际上涉及媒介建构和集体记忆两个方面。

    一方面,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生产性活动。我们知道,大众媒介在进行媒介生产活动的同时,总会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媒体作为政党和政府的喉舌,首先就承载着政治宣传、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中国的焦裕禄是共产党员干部的模范代表,对焦裕禄这一模范人物形象的建构事实上正是中国政府宣传工作的一部分,因而,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必然要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另一方面,集体记忆是经由文化的、社会的因素联结起来的“想象的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记忆,它虽然是关于过去的概念,但并不仅仅只指涉过去,它是连接现在与过去的桥梁。我们对过去的回忆总是受到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心态的影响,在每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建构必然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对焦裕禄集体记忆的建构,事实上也是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来回应当下的一种表现。

    回到不同时期的具体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语境对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制约作用。首先是20世纪60年代的典型报道。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一方面整个社会的阶级意识、革命色彩还很浓厚;另一方面,严重的自然灾害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典型报道的形式将焦裕禄突出建构为“困境中的英雄”和“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者”。再到20世纪90年代,电影《焦裕禄》上映,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已步入正轨,社会建设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离。因此,电影着重建构了焦裕禄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正是意在通过这一集体记忆来重新拉近人民群众与党员干部之间的关系。那么,现在的电视剧《焦裕禄》所建构的焦裕禄形象及相应的集体记忆又是如何与当下的现实语境相契合的呢?细细究之,也不难发现其内在关联。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的浪潮如今正势不可当地涌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而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领地却多有荒芜。电视剧《焦裕禄》将另一种人生哲学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剧中,焦裕禄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着朴素的衣裳,奔波于泥土地中。可以说,他对信仰的坚持和对理想的执着正是当下物欲社会所最缺乏的一种精神力量。另一方面,90年代以来官与民之间关系疏离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电视剧《焦裕禄》通过诸多细节讲述了作为党员干部的焦裕禄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他在寒冷的冬夜给偏远的公社送去棉衣,他亲力亲为给老百姓解决买煤的问题……通过对历史细节进行影像还原,焦裕禄形象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剧中得以凸显,而这种精神无疑是对当下党员干部的一次心灵洗礼。

    综上所述,从新闻报道到电影再到电视剧,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表征的不仅仅是时间流逝所带来的变化,抑或是传播形式的创新,在本质上它还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镜像折射。透过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我们所观照的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脉络。就当下而言,和谐社会的建设迫切需要这方面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期盼,通过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建构,能将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以集体记忆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社会中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蔡骐、曹慧丹《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与发展》)

    1.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有关“典型传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电影《焦裕禄》和电视剧《焦裕禄》都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题,但两部作品中这一主题的内涵并不一样。请结合材料二进行简析。
    5. (5) 如果将来再拍有关焦裕禄的影视作品,来重塑焦裕禄的媒介形象,应从哪些方面加以借鉴?请结合材料进行归纳。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俄罗斯性格

    [苏联]阿·托尔斯泰

    当德国军队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的时候,我的朋友叶戈亦·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中了第二弹后,坦克着起火来。驾驶员丘维略夫拖着他爬过一个又一个弹坑到救护站去。

    叶戈尔·德略莫夫活了下来。他在医院里躺了八个月,做了一次又一次整形手术,医生给他重新做了鼻子、嘴唇、眼睑和耳朵。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

    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

    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

    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阒无人迹。冰冷的风不停地吹开他军大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等他进得村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他忽然停下脚步,把手插在大衣兜里,摇了摇头,转过身斜插着走到父母住的房子侧面,站在齐膝深的雪里弯下身子往窗里探望。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

    他打开篱笆门进了院子,走上台阶敲起门来。母亲在门里应声问道:“是谁呀?”他回答说:“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

    他的心剧烈地跳起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就连他自己也好像是头一回听到自己的声音。动了多次手术之后,他的嗓音变了,变得嘶哑不清了。

    “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

    母亲立即打开门,扑到他跟前,握着他的双手问道:“我的叶戈尔活着吗?他身体好吗?您请进屋来吧!”

    叶戈尔·德略莫夫在桌子旁边的长凳上坐了下来,他开始对母亲讲她儿子的情况,也就是讲自己的情况,讲得很详细:讲他吃得怎样,喝得如何,什么也不缺,身体一直很好,总是快快活活;同时也讲了他和他那辆坦克参加过的战斗,但是讲得很简单。

    “请您告诉我,打仗是不是挺可怕的?”母亲打断他的话这样问道,一面用那双黑黝黝的、此刻对他视而不见的眼睛直盯着他的脸。

    “是的,老妈妈,当然是挺可怕的。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

    他的父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在门槛上跺了跺已经穿破了的毡靴,不慌不忙地解下围巾,脱掉短皮大衣,然后走到桌子跟前和客人握手问好。啊,这是他多么熟悉的手啊,这就是他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父亲用来惩罚他的那只又宽又大的手啊!父亲什么也没有问便坐了下来,半闭着眼睛,也开始听着他讲的那些事。

    德略莫夫上尉坐的时间越长,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讲得越多,就越是没有办法把真相和盘托出,坐在父母的桌子面前,他既觉得幸福温暖,又感到委屈心酸。他们就像当年那样坐下来吃晚饭,在吃饭的时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

    父母在火炕上腾了一个地方给他睡。在隔扇的那一边,父亲不时轻轻地打着鼾;母亲翻来覆去,唉声叹气,睡不着觉。上尉用双手捂着脸趴在那里,心里想道:“妈妈呀,我的妈妈呀!难道到这会儿你还认不出我来!难道你就认不出这是我……”

    就在这一瞬间他下定决心要走,而且明天就走。

    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这就使他卸下了那个把他折磨得吃不下、睡不着、喘不过气来的精神包袱。

    大概过了两个星期,母亲来了一封信:

    “你好,我最最亲爱的儿子。我真怕给你写这封信,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想才是。有一个人从你那儿到咱家来过,这个人好极了。他本来打算要住几天的,可不知为什么收拾起东西说走就走了。打那以后,我就一宿一宿地睡不着觉,总觉得那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要是这个人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干吗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一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儿地认准了,小叶戈尔呀,你给我写封信来,告诉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莫非我真是疯了不成?”

    叶戈尔·德略莫夫把这封信给我看了。我对他说:“傻瓜呀,你这个傻瓜!快给你母亲写封信请罪吧!别把她折腾疯了……她就那么稀罕你的脸蛋?因为你的脸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还会更疼你哩!”

    他当天就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双亲:请原谅我糊涂不懂事,回过咱家的那个人确实是我——你们的儿子……”

    过了几天,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一个士兵跑来对他说:“上尉同志,有人找您。”这个士兵虽然站得规规矩矩,可是脸上那副表情好像打算去喝二两庆祝什么喜事似的。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

    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看来,一个人是平凡的,但是,当严峻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他的心中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文中的叙述视角富于变化,请指出,并说明这样的好处。
    4. (4) 小说的结尾处“伟大的力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就有道而焉       正:匡正 B . 质胜则野                        文:华美、文采 C . 今人见孺子将入于井      乍:突然、忽然 D . 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只要
  •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 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B . 无是非之心,非人 C . 大学之道 D . 小人喻于利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