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节选)

    王安石

    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

    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翛然堕洲渚。

    黄芦低摧雪翳土,凫雁静立将俦侣。

    往时所历今在眼,沙平水澹西江浦。

    注①翛然:自在超脱的样子。②翳:遮掩。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本诗是如何表现惠崇画技高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永远热爱太阳,我的光明之源。没有太阳,就不会有我,不会有你,不会有他,不会有山青青、水清清的人间。然而,头顶只有一个太阳,地上却有无数的太阳,像星星一样繁多,一样灿烂。

    太阳有时从我打开的书页里升起,有时从我爱着的心灵里升起;有时从老师粉笔的印迹里升起,有时从朋友活跃的思想中升起;有时从远方珍重的祝福里升起,有时从身旁温热的语言中升起;____,____;____,____。

    人间到处都有太阳,时时都有迷人的日出,处处都有希望的火光。因为人间有无数的太阳,所以诚实与善良的生命才不断繁衍,自然的丽日照不进的心灵,才有不会凋零的春天。

    我未曾在漫天的风雪中彷徨绝望也未曾在歧路的暗影里落入深渊因为我相信地上有无数的太阳。

    1. (1) 下列对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因为我相信人间有光明,所以我在人生路上未曾绝望,也未曾堕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 (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与上下文语义贯通,句式协调一致。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读书报:20世纪70年代您就开始诗歌创作,诗歌使您的作品具有怎样的底色?

    梁衡:诗歌是时代的号角。我写诗也是受到时代的影响,1975年我在《北京文学》上发表了一首写大寨的诗歌。我小时候受古典诗文的熏陶,被父亲逼着背《千家诗》。大学赶上激情澎湃的时代,《回延安》《雷锋之歌》《向困难进军》《祝酒歌》等等,我都背过。诗歌对我的创作的影响,一是陶冶情感,二是锤炼语言。旧诗给人意境,新诗直接点燃人的激情。

    中华读书报:进入新时期举办第一次“全国好新闻奖”,您的人物通讯《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光明日报》1980年11月14日)就得了奖。新闻和文学,您是如何转化自如的?

    梁衡:首先是时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正好抓住了。英雄人物是时代的主角,记者是时代的主笔,我写《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就赶上了这个时代的关口。但那篇通讯只有几千字。正好《青年文学》创刊号要出版,我以此为题材写了篇报告文学,发表后获得几个文学奖项,这是时代给予的。

    中华读书报:20世纪90年代,即使您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创作也没有停止。《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政治散文被誉为“红色经典”。创作这类作品,您是否愿意谈谈是如何把握的?有何特点?

    梁衡:写政治散文和我的经历有关。自古作家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政治家、思想家兼作家,比如范仲淹和“唐宋八大家”,他们的文章是站在政治舞台上的思考;一种是专业作家,比如李白、司马相如。那时兼职作家多于专业作家。当然现在专业作家多了,倒过来了,多于政治作家。作为官员作家,我认为有责任从我理解的高度为下一代讲清楚历史。我写的都是大家熟悉的人物,但我走的是一条特殊的路子,把伟人的思想人格提炼出来,用辩证的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把历史的面貌剥清楚,挖掘思想轨迹和情感。文学是人学,当然也应该是伟人之学。

    我的政治散文把握这样几点,一是直接抒写同时代的重大政治人物和事件,剖析理事,不避尊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国共产党六位总书记我写过三位,包括瞿秋白、张闻天、毛泽东,其他重要领袖人物如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方志敏等也都写过。二是书写前代人物、事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进行审视,找到独特的切入点,观照现实。

    中华读书报:对于散文创作,您的主张是什么?

    梁衡:我的文学主张是“二为三境五诀”:“二为”指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散文唯美是对的,但文章只有美的技巧,作家就成了一个杂技演员。我主张文以载道,要有思想。“三境”是指文章要达到三个境界,一是客观的描述之美,“形境”;二是情感之美,创造一种精神氛围教人留恋体味,“情境”;三是哲理之美,说出一个你不得不信的道理,谓之“理境”。这三个境界一个比一个高。“五诀”是:形、事、情、理、典。指要达到三境的方法,文中必有具体形象,有可叙之事,有真挚的情感,有深刻的道理,还有可借用的典故。

    中华读书报:我发现您谈的最多的是“时代”。您的文学创作与国家命运总是连在一起的。无论为人还是为文,为什么您有这种大格局、大胸怀、大气魄?

    梁衡:一是来自家庭熏陶。我父亲是个老教育工作者。他读了很多书,我受他的思想影响。二是来自时代和大学教育的影响。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和大家一起照相,他坐在前边的椅子上,后面的同学很清楚地看到他肩膀上的补丁。当年我们学雷锋学焦裕禄,每到周末同学们找地方帮别人义务干活。时代造就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三是受马列主义、西方科学史和共产党的世界观的影响。

    (摘编自舒晋瑜《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材料二 自宋代起,司马相如就被尊为“赋圣”,与“骚圣”屈原、“史圣”司马迁、“书圣”王羲之等,共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元朔二年,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真正结束了绵延一千余年的分封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司马相如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又合称《天子游猎赋》)完成于推恩令的酝酿期。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头,司马相如敏锐地感觉到了诸侯王横行的时代即将过去,大一统的时代即将到来,于是他以当时刚刚兴起的赋体文学,纵笔讴歌了这一历史转变。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尽管从经学的角度肯定了司马相如赋的成就和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对相如赋主题的误读。笔者认为,《天子游猎赋》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歌颂汉朝的统一、强大、文明和昌盛,肯定朝廷对诸侯王的规范与管理。第二个主题是劝导汉武帝戒奢从俭,实行德政。第二个主题,只是司马相如顺便对汉武帝做的一个提醒与劝诫,并且是以天子自我悔悟的方式体现的,用语十分含蓄。

    “赋圣”崛起,离不开那个伟大的时代,那个从分封制走向郡县制,从国家分裂、诸侯割据、战争连绵、生灵涂炭,走向天下一统、经济繁荣、各民族和谐共处的时代。

    (摘编自踪凡《“赋圣”何以诞生》)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梁衡散文主张的一项是(  )
    4. (4) 材料一的访谈涉及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5. (5) 有评论家认为,文学家只有将自己的文学创作与时代相契合,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经典之作。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 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问题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前些年,某部影视剧一旦热播,会迅即招致相应的影视图书蜂拥出版。如今,面对某部影视剧的火爆,出版社不再只是简单地将其内容移植到纸面,而是围绕剧中的人物、台词、道具等细节,悉心探索适宜的图书策划突破口。如果说,以前的跟风营销出版是“影视剧+”1.0版,如今对于这种融入图书采编营销者慧眼、巧思的方式,不妨称之为2.0版。2.0版可谓开启了图书出版的新模式。

  •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9月28日,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学也偶像”科学家精神短视频征集活动获奖名单公布。获得一等奖的短视频是《邓稼先》。其余视频的主人公,大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名人,这些一线科研工作者,有的风里来雨里去,有的在野外一待就是一天,有的调侃自己的工作苦中作乐,有的为了求索真理一生耕耘……这一活动引发网友热议,观看、投票、评论已超过35亿次。

    有人认为,这些科研工作者践行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向公众传递着他们的精神力量,称之为“偶像”当之无愧。

    也有人认为,这些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固然可贵,但他们并不像流量“明星”一样广为人知,和“偶像”的标准距离甚远。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按照要求完成写作。

    ⑴请你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给众网友写一封信,回应网友的看法。

    ⑵请你以振华中学学生代表身份,给振华中学学生写一封倡议书,弘扬科学家精神。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选文一 说也奇怪,自从聂赫留朵夫认识到自己的卑鄙因而憎恨自己那时起,他就不再憎恨别人。

    同米西结婚,昨天他还觉得很称心,今天却觉得根本不可能。昨天他认为就自己的地位来说,她同他结婚无疑将得到幸福,今天他却觉得他不仅不配同她结婚,简直不配同她亲近。“只要她知道我是个怎样的人,就不会同我来往了。我却还要埋怨她向那位先生卖弄风情呢。不行,就算她现在嫁给我,而我知道那个女人关在本地监狱里,明后天就要同大批犯人流放出去服苦役,难道我能幸福吗?不仅不能幸福,而且内心也不能平静。那个被我糟蹋的女人去服苦役,我却在这里接受人家的祝贺,还要带着年轻的妻子出去拜客。或者,我瞒住首席贵族,同他的妻子无耻地勾搭,同时又同他一起出席会议,统计票数,看有多少人赞成、多少人反对由地方自治会监督学校和类似的提案,事后又约她幽会,这是多么卑鄙呀!”他自言自语,由于内心发生的变化而暗自高兴。

    “首先得去找律师,”他想,“听听他的意见,然后……然后到监狱里来看她,看昨天那个女犯人,把全部真相都告诉她。”

    他一想到怎样跟她见面,怎样把心里话都讲给她听,怎样向她认罪,为了赎罪他什么都愿意做,甚至愿意同她结婚,——他一想到这儿,心情异常激动,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

    选文二 “您说了好多话。上次您说了些什么呀?”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不停地微笑,脑袋一会儿转到这边,一会儿转到那边。

    “我说过,我来是为了请求您的饶恕。”聂赫留朵夫说。

    “嘿,何必呢,老是饶恕饶恕的,用不着来那一套……您最好还是……”

    “我说过我要赎我的罪,”聂赫留朵夫继续说,“不是嘴上说说,我要拿出实际行动来。我决定跟您结婚。”

    玛丝洛娃脸上顿时现出恐惧的神色。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发呆了,像在瞧他,又不像在瞧他。

    “这又是为什么呀?”玛丝洛娃愤愤地皱起眉头说。

    “我觉得我应该这样做。”

    “您说的话总是不对头。”她说完,又张开嘴,但没有再说下去。

    聂赫留朵夫这时闻到她嘴里有一股强烈的酒味,才明白她激动的原因。

    “您安静点儿。”他说。

    “我可用不着安静。你以为我醉了吗?我是有点儿醉,但我明白我在说什么,”玛丝洛娃突然急急地说,脸涨得通红,“我是个苦役犯,是个……您是老爷,是公爵,你不用来跟我惹麻烦,免得辱没你的身份。还是找你那些公爵小姐去吧,我的价钱是一张红票子。”

    “不管你说得怎样尖刻,也说不出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低声说,“你不会懂得,我觉得我对你犯了多大的罪!……”

    “‘我觉得犯了多大的罪……’”玛丝洛娃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当初你并没有感觉到,却塞给我一百卢布。瞧,这就是你出的价钱……”

    “我知道,我知道,可如今我该怎么办呢?”聂赫留朵夫说。

    “如今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他重复说,“我说到一定做到。”

    “可我敢说,你做不到!”玛丝洛娃说着,大声笑起来。

    “卡秋莎!”聂赫留朵夫一面说,一面摸摸她的手。

    “你给我走开!我是个苦役犯,你是位公爵,你到这儿来干什么?”她尖声叫道,气得脸都变色了,从他的手里抽出手来。“你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玛丝洛娃继续说,迫不及待地把一肚子怨气都发泄出来。“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副又肥又丑的嘴脸。走,你给我走!”她霍地站起来,嚷道。

    选文三 茶未吃了,只见一个穿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丫鬟走来笑说道:“太太说,请林姑娘到那边坐罢。”老嬷嬷听了,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因陪笑道:“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王夫人笑道:“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2) 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选文二是聂赫留朵夫再次去监狱探访玛丝洛娃时与她的对话,试结合文本材料简述玛丝洛娃的心理变化过程。
    4. (4) 三则选文在表现男主人公人物形象时写法各有不同,试结合文本材料简要分析。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魏仁浦字道济,卫州汲人。幼孤贫,母为假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因慷慨泣下。辞母诣洛阳,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晋末,隶枢密院为小史,任职端谨,侪辈不能及。契丹入中原,仁浦随众北迁。会契丹主殂于真定,仁浦得脱归。魏帅杜重威素知仁浦谨厚,善书计,欲留补牙职。仁浦以重威降将,不愿事之,遂遁去。重威遣骑追之,不及。汉祖起太原,次巩县,仁浦迎谒道左,即补旧职。乾祐末,隐帝用武德使李邺等谋,诛大臣杨邠、史弘肇等,密澶帅李洪义杀骑将王殷,令郭崇害周祖。洪义知事不济,与殷谋,遣副使陈光穗赍诏示周祖。周祖惧,召仁浦入计,且示以诏曰:“朝廷将杀我,我死不惧,独不念麾下将士乎?”仁浦曰:“侍中握强兵临重镇,有功朝廷,君上信图害忠良虽欲割心自明奚可得也事将奈何。今诏始下,外无知者,莫若易诏以尽诛将士为名,激其怒心,非徒自免,亦可为杨、史雪冤。”周祖纳其言,易诏书以示诸将。众惧且怒,遂长驱渡河。及即位,以仁浦为枢密副承旨。周祖尝问仁浦诸州屯兵之数及将校名氏,令检簿视之。仁浦曰:“臣能记之。”遂手疏于纸校簿无差周祖尤倚重焉。周祖大渐,谓世宗曰:“李洪义长与节镇,魏仁浦无遣违禁密。”世宗即位,欲命仁浦为相,议者以其不由科第,世宗曰:“古人为宰相者,岂尽由科第耶?”遂决意用之。宋初,进位右仆射。开宝二年春宴,太祖密谓仁浦曰:“朕欲亲征太原,如何?”仁浦曰:“欲速不达,惟陛下慎之。”从征太原,中途遇疾。还,至梁侯驿卒,年五十九,赠侍中。仁浦性宽厚,接士大夫有礼,务以德报怨。汉隐帝宠作坊使贾延徽,延徽与仁浦并居,欲并其第,屡谮仁浦,几至不测。及周祖入汴,有擒延徽授仁浦者,仁浦谢曰:“因兵戈以报怨,不忍为也。”力保全之。当时称其长者。宗朝近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兵数千人仁浦从容上言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选自《宋史·魏仁浦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上信谗,图害忠良,虽欲割心自明,奚可得也,事将奈何。

      ②遂手疏于纸,校簿无差,周祖尤倚重焉。

    5. (5) 魏仁浦因何事流泪?有结果吗?请简要说明。
  •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用“”为子贡解释“恕”的含义。 
    2. (2) 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3. (3) 杜甫长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有两句对其生活状况进行了生动的概括: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家 书

    谢志强

    上海青年赵思风1964年之前,对房子的概念是:房子在地面上。不过,他响应“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在上海的人民广场,听过王震将军的动员报告,看过《军垦战歌》的纪录片,还有父亲积极鼓励他报名,1964年6月,赵思风顺利地踏上西去的列车,怀着满腔热情,一路高歌,以至到了农场的连队,他嗓子唱得有点沙哑了。

    汽车送抵农场场部,然后是马车接他们到连队。有人说:到了。

    赵思风疑惑,问:房子呢?

    有位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的汉子(随后知道他是连长)喊:大家注意,你们就站在房顶上。

    赵思风吓了一跳,这房子跟沙丘差不多,这么多人站在上边,不会坍塌了?

    连长喊:青年同志们,跟我来。

    赵思风和同来的上海青年,顺着连长的引领,走下平地隆起的房顶——土包下开着洞门,稍稍弯腰低头,屋里中间有一条三尺来宽的过道,过道两边是大通铺。

    赵思风第一次见识地底下的房子,叫地窝子。他在上海,家里是棉褥子、棉枕头。一路不断换车,又说又唱,累了。他迫不及待地躺下,他的身下发出嘈杂的响声。他惊跳起来,一摸,褥子垫的、枕头塞的,净是麦秸秆。草褥子、草枕头。第二天醒来,鼻孔、嘴巴都钻进了沙子。

    开始劳动——夏收割麦。赵思风第一次割麦子,镰刀不听他的使唤,小腿划了个伤口子,手心磨起了水泡,他浑身痒,说不清是蚊子叮的,还是麦芒刺的。

    当夜,他打着手电筒,写了一封家书,表达了思念之情。他第一次离开父母,还这么遥远。一个月后,接到回信。家中的信,都由母亲执笔。

    父亲是居委会主任,大小是个干部——喜欢打官腔。赵思风想象得出父亲口授的样子。母亲的信里传达了父亲的观点:建设边疆,好好锻炼。

    于是,赵思风赌气了——他没回信,而且,他打定主意,不再给家里写信。他反感父亲讲“大道理”——那么远,够不着。

    上海与新疆,一封信,在路上起码走十天半月。母亲来了三封信,他只拆阅,懒得回复。随后,母亲的来信频繁了,他一个礼拜收到一封信。母亲的信里,传达了父亲的“指示”,可能父亲觉得做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期望赵思风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母亲在乎的是他的生活(吃、住,还有气候……)。

    赵思风肩膀嫩、力气小,大田作业,劳动强度大,伙食条件差,一天三顿苞谷馍馍,少油的菜很单调。他发现,连长时常关心他的生活,而不讲什么“大道理”。他倒是觉得连长比父亲要亲切。他不忍把劳动和伙食的情况告诉父母,他能想象得出父亲一定讲“锻炼”的道理,而母亲会担忧他的身体。母亲的担心会传染给父亲——他想象自己像一滴水落在无垠的沙漠里。

    半年后的一天,赵思风收到一封母亲的信,几乎与上一封信,一个前脚,一个后脚,相差两天。信出奇的厚——八页。

    母亲从其他家长那里打听了上海青年在新疆的情况。母亲当初反对他报名。这封信里,母亲替父亲解释:你爸在单位里大小也是个干部,动员青年支边,是单位里一项重要的任务,动员符合条件的子女去新疆,你爸不带头,工作难开展。

    信中,母亲写了盼望他来信,每天都等待邮递员的车铃响。赵思风发现,信封背面有四个字:思风降雨。

    母亲收不到他的信,心里像久旱的沙漠了。母亲生他的时候,是夏季,天气又闷又热,于是,母亲给他起了名字:思风。清凉的风驱散了暑热。

    赵思风看到第六页,呆愣了。后三页几乎都是选择题(包括填充题)。母亲是小学语文教师——替儿子着想。而且,他感到,在母亲的眼里,他永远是孩子。

    母亲表示:知道你很繁忙很辛苦,没有工夫写信,那么,不用花很多时间,只要把这三页“答卷”答完了寄回即可。

    多年后,赵思风也有了儿子,他已记不全母亲出的三页题目——选择题、填充题。选择题只需打个钩,填充题只需画个圈。如工作忙吗?(忙)或(不忙);身体好吗?(好)或(不好);吃得饱吗?(饱)或(饿);睡得好吗?(能睡)或(失眠)。

    赵思风第二天就托去团部开会的文教把“答卷”寄出(还附了一张劳动照片——微笑)。

    一个月后,母亲回信。说你爸见了“答卷”就欣慰地笑了,而且,像阅读“中央红头文件”一样,反复阅读,领会精神。

    这封信里,母亲没有传达父亲的“指示”,唯一的一次不再讲“大道理”。显然是背着父亲写的信。同时,赵思风收到一个包裹:两袋麦乳糖。是父亲的意思——长身体,补营养,母亲如是说。赵思风认为父亲不可能考虑这么周全,不过是母亲尊重其是一家之长,也希望自己不要对父亲还有怨言。

    结婚,搬进土坯屋后的第三年,母亲趁放暑假来探望儿子。

    母亲望着离连队不远的沙漠,抱住儿子,说:这样的地方,你怎么活下来的呀?

    赵思风说:妈,我这不是活得好好的吗!果果,叫奶奶。

    孙子果果像一个果实投入奶奶的怀抱。赵思风说:妈,你抱孙子,就像抱一个大西瓜。

    晚饭由也是上海青年的儿媳烧。饭桌上,母亲提起家书——选择题。她说:我问你答,所有的选择题,问和答都没有反映出实际情况。

    赵思风说:姆妈,那是你出题有问题,不了解实际情况,怎么能出好题?

    母亲说:你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3) 请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4. (4) 小说中的“家书”有哪些作用?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少颖敏绝伦。十五为诸生。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徐阶辈皆器重之。迁右中允,领国子司业事。与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业。阶代严嵩首辅,倾心委居正。居正与中人冯保善。居正劝帝当尊崇两宫。故事,皇后与天子生母并称皇太后,而徽号有别。保欲媚帝生母李贵妃,风居正以并尊。居正不敢违,议尊皇后曰仁圣皇太后,皇贵妃曰慈圣皇太后,两宫遂无别。慈圣徙乾清宫,抚视帝,内任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时承平久,群盗猬起,至入城市劫府库,有司恒讳之居正严其禁。匿弗举者虽循吏必黜。得盗即斩决,有司莫敢饰情。盗边海钱米盈数,例皆斩,然往往长系或瘐死。居正独亟斩之,而追捕其家属。盗贼为衰止。时帝渐备六宫,太仓银钱多所宣进。居正乃因户部进御览数目陈之,谓每岁入额不敌所出,请帝置坐隅时省览,量入为出,罢节浮费。疏上,留中。帝复令工部铸钱给用,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言官请停苏、松织造 , 不听。居正为面请,得损大半。帝御文华殿,居正侍讲读毕,以给事中所上灾伤疏闻,因请振。复言:“上爱民如子而在外诸司营私背公剥民罔上宜痛钳以法。而皇上加意撙节,于宫中一切用度、服御、赏赉、布施,裁省禁止。”帝首肯之,有所蠲贷。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

    (节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司恒讳之,居正严其禁。匿弗举者,虽循吏必黜。

      ②上爱民如子,而在外诸司营私背公,剥民罔上,宜痛钳以法。

    5. (5) 张居正作为少有的治世能臣,是明朝中兴的主要推动者和缔造者,他为改善国家的财政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 2 3 4 下一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