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库车月考) 下图为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画像砖上的人物用一个叉状的工具穿肉并进行炙烤。据记载,“炙”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方法,魏晋时期,“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这说明当时( )

    A . 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B . 游牧民族借鉴中原习俗 C . 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D . 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改变
  • 1.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据学者研究,图1、图2分别为比宋和南宋政治地理结构图。

    据此推断,南宋政治地理结构的变化( )

    A . 简化了地方行政层级 B . 改变北攻南守的形势 C . 有效防范了武将专权 D . 有利于维系偏安政权
  • 1. (2024高二下·深圳期中) 汉武帝时西汉在政治、经济和经略边疆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恢宏的气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60多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

    ——摘编自王玉冲《汉武帝治边方略》

    材料二

    中西双方的商贸活动中,西汉精美的丝织品、茶叶、漆器和铁器等,随着大批汉朝使臣和众多商人西行,源源不断地被带入了西域、中亚、西亚和南亚等地,直接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西汉王朝正式打开了与西域、中亚、西亚和南亚等地交往交流的门户。

    早在汉武帝时,中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黄金,从雷州半岛起航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半岛等国,远航到印度的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去换取这些国家的特产。然后,从今斯里兰卡经新加坡返航。这样,中国的丝绸早在公元前就传入上述各国。由于中国丝绸对世界各地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欧洲各国都派使节到中国通好,献礼品以求赏赐丝绸和进行贸易交换。自此便有中国丝绸传入今印尼、印度和缅甸,并通过缅甸传到欧洲的大秦(罗马)的这一条途径。

    ——摘编自张连杰《论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相关联的几个问题》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治边政策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汉开拓疆域打开“与西域、中亚、西亚和南亚等地交往交流的门户”的史实,并概括西汉时期形成的对外海上航线。
  • 1. (2024高二下·浙江开学考) 下图为明朝疆域图(局部)。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处采取措施的表述,与明朝史实相符的是(   )

    A . ①处:对女真部落首领封官 B . ②处:设立盟、旗进行统治 C . ③处:设驻藏大臣实施管理 D . ④处: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三个王朝都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并对边疆实行有效的管理。以下属于元朝对边疆管理机构的是(   )

    ①设立宣政院②设鸿胪寺③设理藩院④设北庭都元帅府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1. (2024高二下·蓬溪月考)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过程,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摘编自杨筑慧苍铭《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历史知识,围绕“‘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中选择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月考) 有史籍在介绍古代某机构时说:“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如大征伐,则会枢府议。其用则自为选,其为选则军民通摄,僧俗并用。”该史籍介绍这一“机构”( )
    A . 是设置于边境的地方行政机构 B . 通过册封和朝贡方式实施控制 C . 集军民、政教管理事务于一体 D . 负责管理西藏、新疆等地事务
  • 1. (2024高二下·江油开学考) 唐朝杜佑在《通典》中说道:“古之人朴质,中华与夷狄同,有祭立尸焉,有以人殉葬焉,有茹毛饮血焉。”从而他主张在民族关系方面“深达理源”“持盈知足”。这一民族观( )
    A .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往 B . 体现了狭隘的华夷观 C . 否定了前朝的民族政策 D . 源于民族交往的实践
  • 1. (2024高二下·茂名月考)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大一统的国家治理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特点

    内涵

    国家统一

    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也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主要目标。

    要在中央

    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的最基本的制度体系,其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郡县体制

    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

    因俗而治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昧地追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

    ——摘编自部编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围绕“大一统国家治理”这一主题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 1. (2024高三下·高州月考) 明朝以嘉峪关为界,将元代以来活跃在河西地区以西的察合台出伯系诸王集团转化为羁縻卫所,河西以东地区则裁撤了元代的甘肃行省及其下辖路、州,改设属于军事系统的甘州五卫、凉州卫、永昌卫等十卫三所。这一变化( )
    A . 折射出君主专制强化 B . 是为了抵御北方匈奴入侵 C . 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D . 适应了大一统国家的需要
1 2 3 4 5 下一页 共2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