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岳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学者在研究两宋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知识内容时,拟定了如下目录(部分):

    “碌碌有为”的宋人

    第一章 北民南迁的耕耘——农业

    ……

    第二章 百工巧匠的智慧——手工业

    ……

    第三章 熙来攘往的贾客——商业贸易

    第一节 互市贸易的商旅——榷场贸易

    第二节 海丝之路的船舶——海外贸易

    第四章 璀璨群星的宋城——城市经济

    …………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书籍(章节)目录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历史》一书拟定章节目录。 (要求:至少编写三章,每一章需要有两节,合乎逻辑。)
  • 1. (2023高一上·锦州期末)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的会议是(  )
    A . 中共十七大 B . 中共十八大
    C . 中共十九大 D . 全国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
  • 1. (2024高一下·辽宁月考)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造成这一“殊途同归”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
    A .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 . 戊戌变法的彻底失败 C . 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D . 三人代表不同的政治利益
  • 1. (2024高一下·辽宁月考) 某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据此可知,戊戌变法( )
    A . 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B . 推广了西方科学技术 C . 拉开了近代化的序幕 D . 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
  • 1. (2023高一上·聊城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梁启超与“新史学”

    材料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修史的传统。以《史记》《汉书》等为代表的二十四史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书写典范,塑造了中国传统史观。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人历史观念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史学”对中国传统史观进行了彻底颠覆。

    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历史者,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者也。……史家所以尽此义务之道,即求得前此进化之公理公例。

    ——摘编自梁启超《新史学》(1900年)

    中国二十四史,以一朝为一史。只见有君主,不见有国民也。 就其事变之著大而有影响於社会者,各以己意约举而分之,以便读者。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第二中世史,自秦一统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中央集权之制度,日就完整,君主专制政体全盛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於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君主专制政体渐就湮灭,而数千年未经发达之国民立宪政体,将嬗代兴起之时代也,此时代今初萌芽。虽阅时甚短,而其内外之变动,实皆为二千年所未有,故不得不自别为一时代。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年)

    梁氏“新史学”未能解决历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史家的世界视野与本土情怀之间的张力问题。梁启超醉心于“历史”的“公理公例”,甚至套用欧洲历史经验对中国历史作出“脸谱化”评判。……梁启超所援引的文明进步、社会进化观念,其实与真正的历史规律还有相当距离。

    ——摘编自李恭忠《梁启超的“中国史”自觉及其限度》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梁启超创立“新史学”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内涵。
    2. (2) 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梁启超“新史学”的看法。
  • 1. (2023高一上·渭南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届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

    材料二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中国近代国画大师(徐悲鸿)金银纪念币一套四枚,其中5盎司银质纪念币选用的主题图案,就是徐悲鸿于1940年创作的名作《愚公移山》图。在抗战胜利70周年和徐悲鸿诞辰120周年之际,该纪念币的纪念意义之重大可见一斑。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精神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五四运动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的里程碑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愚公移山》图创作的背景,简述其精神内涵。
  • 1. (2024高二下·黔江月考) 戊戌维新前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时报》等报刊,文体摒弃陈词套语,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时杂以俚语、韵语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民呼》《民吁》《民立》等“民”字报刊及大量如《中国白话报》等完全用口语编写的报纸。这一办刊趋向旨在( )
    A . 改革报刊达成代民立言目标 B . 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 C . 唤起民众觉悟助推政治革新 D . 体现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
  • 1. (2023高一上·通州月考)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以上谕形式颁发的变法诏书数量较多,涉及人事、文化教育、经济、社会等多方面,但政治方面的很少。这表明百日维新( )
    A . 并未涉及到政治领域改革 B . 注重革命措施的策略性 C . 造成维新阵营内部的分裂 D . 受到守旧派势力的抵制
  • 1. (2023高一上·通州月考)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有( )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④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 (2023高二上·蚌埠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蚌埠部分城市道路的命名情况

    时间

    道路命名由来及举例

    20世纪

    二三十年代

    1929年,由蚌埠市政筹备处对城市道路系统,提出要求达到交通、卫生、观瞻的完美地步。道路分四类: “路”(如大马路、二马路); “街”(如中山街); “里”(仁和里); “巷”(公义巷,公平巷)。

    抗日战争期间

    1938年,日军在蚌埠地区设南、东、西三个岗口,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南岗一路、南岗二路、南岗三路、南岗四路的由来。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1966年9月,蚌埠市委更改蚌埠道路街巷名称。红旗路、东风路、跃进路、大寨路、红光路、长青路、向阳巷、解放路、大庆路等由此诞生。

    改革开放至今

    1981年蚌埠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全市的道路、巷里、桥梁、居住地进行命名、更名。涂山路、朝阳路、青年街、长征路、国强路等177条路、街、巷、居民区进行了命名和更名。

    ——据《蚌埠市志》等

    依据材料,自拟论题,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3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