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佛山期中)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现和形成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仅能够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

    材料二 唐初,面对各个部门之间出现严重分歧,政令难以得到顺利贯彻的问题,朝廷设立了政事堂制度,每遇到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后改为“中书门下”),并在政事堂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包括皇帝诏命在内的一切政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方能生效颁行。随着盛唐时代政事堂工作重心向分理行政倾斜,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正式在皇宫内设立了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主要负责起草任命将相大臣、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并承担起了参与决策机务的工作。此后,宋辽夏金元明清各朝都设有翰林学士或学士,在政治权力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的有利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中央决策机制调整的作用。
  • 1. (2024高二下·广东月考)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学界先后出现多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视角:

    角度

    内涵

    邓小南的“活”的制度史

    提出应从过程、关系等视角关注古代政治制度运作的路径和流程。“过程”包括历史性和现实性,前者强调不同朝代间制度的关联;后者重视实际运作中的制度面貌。“关系”既包括制度与其他制度相互的外在关系,也包括决定制度本身性质的内在关系。

    阎步克的制度史观

    立足法定成文制度,致力于挖掘政治制度或政治体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巨大意义,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延续性。

    侯旭东的日常统治研究

    强调从文化人类学视角进入观察,揭示以往或被忽视的制度现象。

    ——摘编自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等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说明须有两个以上史实依据,逻辑清晰,且要有结论)

  • 1. (2024高三下·汕头模拟) 有学者认为,作为早期君主制度的周制,保有若干原始民主遗风。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 . 殷墟甲骨文中“大乙伊尹并祀”的记载 B . 周公和姜太公均在武王的三公之列 C . 周人对伏羲、神农、黄帝等古圣的崇拜 D . 周制设小司寇一职以征询民众意见
  • 1. (2024高三下·毕节模拟)  西周时期,世官制盛行,贵族世代垄断高官。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军功制和养士制渐成社会主流。这一变化( )
    A . 与诸侯战争的频繁关联较大 B . 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发展 C . 说明选贤任能获各阶层认可 D . 促进了士族阶层的崛起
  • 1. (2024高三下·长沙模拟)  西周时期,女性地位较低;春秋中期,文献中开始经常出现女性贵族参与社会活动的记述;战国晚期,以男性贵族为中心的君权、王权逐渐确立。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 中央集权制度得到恢复 B . 母系氏族社会影响深远 C . 先秦社会的崩溃与重塑 D . 春秋时期女性地位很高
  • 1. (2024高三下·雅安模拟)  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赐命礼等伦理定位与价值操演获得了整个社会的精神信仰,进而凝聚成“一心辐揍”的价值思维,将王室与诸侯持为一个政治实体,建构出“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的政治结构。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 . 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 B . 国家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增强 C . 贵族统治秩序开始确立 D . 原始民主制遗存依然发挥作用
  • 1.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孔子说:“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自汉代起,“祖功宗德”成为历代帝王庙号制定的基本原则,但“曹魏有三祖,朱棣为成祖,福临(清顺治帝)为世祖,玄烨(康熙帝)为圣祖”的现象也曾频频出现。这说明庙号的制定意在( )
    A . 凸显专制皇权的威严 B . 传承儒家的礼乐制度 C . 塑造君主的开明形象 D . 彰显以德治国的理念
  • 1. (2024高一下·湖北月考) 明代内阁虽有“票拟”权,但面见皇帝的机会不多,故难以理解皇帝的旨意,票拟也往往不合圣意,于是便出现皇帝强制大学士再拟、三拟,甚至“留中不报”“径发中旨”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 票拟权基本失效 B . 内阁的非正式性 C . 内阁地位的下降 D . 君主专制的强化
  • 1. (2024高二下·深圳期中) 先秦时期,天子对诸侯方国的统治手段除了军事征伐,还有朝聘(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盟会等,《左传》就记载了“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毫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康有酆宫之朝,穆有涂山之会”。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 原始民主传统延续 B . 统治秩序受到重视 C . 贵族等级体系解体 D . 中央集权有所加强
  • 1. (2024高二下·深圳期中) 战国以前,封君是其封地范围内的世袭统治者,而战国时期的封君只能收取封地的赋税以代替俸禄,封地的行政不是由国家委派的官吏管理就是由国家派来的“相”来管理,而且封君也不再有世袭封地的权利。这表明战国时期( )
    A . 官僚制逐步确立 B . 家国同构模式开始出现 C . 分封制仍然存在 D . 社会等级秩序遭受破坏
1 2 3 4 5 下一页 共9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