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内乡县开学考) 从历史上治乱兴衰规律中汲取智慧,对于更好地治国理政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上(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止,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唐初统治者在隋制基础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为唐前期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制度保证。隋朝确立的科举制,在唐朝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起到了抑制门阀、选拔赛庶的作用,成为唐朝兴盛的人事保证。唐初继续实行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扶植自耕农,并在此基础上推行租庸调制,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减轻了农民的徭役负担,促进了唐前期社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 (1) 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主张及其实施效果?
    2. (2) 材料二涉及唐朝一系列的制度,以赋税制度为例,结合所学指出唐朝中后期的制度调整,其征税的主要标准有什么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体现了国家政策的什么趋势?
    3. (3) 综合上述材料,你从唐朝的治国理政中可以汲取哪些经验?
  • 1. (2024高二下·内乡县开学考) 《资治通鉴》卷226这样概括两税法的征收办法:“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 . 先以支出定赋税总额,再分配各地征收 B . 主户和客户都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 C . 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征收户税 D .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 1. (2024高一下·献县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时代的徭役,大致包括田赋、人头税和徭役。北魏太和九年(485)颁布了均田制,规定男子年15岁以上,受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妇女20亩,如果是二年休耕一次的地,则加倍受田,三年休耕一次的加两倍受田。隋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受田农民除缴纳租调外,可以庸代役即以实物税代替劳役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开始推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万历九年(1581),在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下,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以县为单位,将所有赋税合并,征收货币。康熙五十二年(1713)下令,以康熙五十年各地所报人丁数作为丁银的固定税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摘编自吕建中《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述略》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认识。
  • 1. (2024高二下·泸县开学考) 安史之乱后,南方有户184万,垦田162万顷。按相同的标准,如果此时继续推行租庸调制,可得租330万石米,而实行两税法,则可得1620万石米。故当时尽管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德宗还是坚决实行了两税法。由此可知( )
    A . 推行两税法是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 . 经济重心南移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 C . 南方地区是国家赋税收入主要来源 D . 推行实物税收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 1.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  西汉年间,商人群体经济实力雄厚,部分大商人“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致使“黎民重困”。为此,西汉政府应对措施有( )

    ①推行“休息生息”政策②实施盐铁官营③颁布算缗诏令④扶植庄园经济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1. (2024·)  “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由此推知,两税法( )
    A . 强化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 . 改变了人丁为主的税收标准 C . 杜绝了官员对百姓的肆意盘剥 D . 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势头
  • 1. (2024高二下·府谷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不征关税。《汉书》载:“(汉武帝)太初四年冬,徙弘农都尉治武关,税出入者,以给关吏卒食。”武帝以后,内地关税的征收范围不断扩大,且税率不断升高。张骞出使西域以后,陆路贸易经河西走廊,直通中亚和西亚。海路贸易也兴起了,番禺是当时最重要的贸易港口。在边境的进出口要道,汉代都设关管理对外贸易征税。

    ——摘编自祝凤梧《中国古代关税漫谈》

    材料二: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急于打开中国市场,其手段有:一是设立通商口岸;二是降低关税。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进口关税降无可降。清政府也需要稳固的财政收入,关税是维护清政府运转和及时足额赔款的保障,因而,在经过前期关税和船钞的大幅下降之后,晚清后期,关税制度特别是关税税率、船钞等变化不大。而《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为提高清政府对巨额外债的偿付能力,西方列强主动提出将关税税率提高到“值百抽五”的水平。

    ——摘编自胡公启《晚清中国关税制度变迁及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关税征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迁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关税变迁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 1. (2024高二下·府谷开学考) 美元本位制下,东亚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向美国出口原材料和原油等初级产品来获得美元。欧洲国家则向美国购买美元计价的金融资产。东亚国家的美元大部分以购买债券的形式流回美国,部分石油输出国的美元也以购买各类金融资产的方式回流美国。据此可知,美元本位制( )
    A . 凸显政府力量的国际协调 B . 加强了多边组织的平等交流协商 C . 实现了世界贸易的自由化 D . 强化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地位
  • 1. (2024高一下·长沙开学考)  780年后,唐朝推行两税法,强藩地区按照两税法的收税原则进行缴纳,但在赋税的支配上,部分留给收税当地作为日常开支,部分由藩镇节度使支配,部分上缴中央。据此可知(  )
    A . 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 . 藩镇势力得到遏制 C . 中央妥协色彩明显 D . 宗藩体制遭到破坏
  • 1. (2023高二上·重庆市期末) 1920 年,德国派遣使节到华商谈恢复通商事宜,次年签订了《中德通商条约》。其中关于关税税则的规定为:“两缔约国约明,关税税则等事件,完全由各国之内法律令规定”。该规定( )
    A . 推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 使中国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C . 扩大了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 D . 受到当时国际局势的影响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共2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