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宜丰开学考) 唐朝中央政府通过颁布法律明确规定“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里及坊村皆有正,以司督察。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保有长,以相禁约”。据此可知,唐朝(    )
    A . 户籍制度出现调整 B . 基层组织较为严密 C . 社会治理臻于完善 D . 邻保制度不断发展
  • 1. (2024高二下·宜丰开学考) 《大明律》中有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反映了明朝(   )
    A . 保障了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 B . 极力杜绝贫富分化的发生 C . 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D . 统治者重视维护社会稳定
  • 1. (2024高三下·镇江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实行保甲是要把高度分散聚居的乡村社会成员纳于政权的直接监控之下,并利用这种制度平衡或制约绅士。因此,地方保甲事务严格限制绅士的参与。但是19世纪50年代兴起的太平军起义却给士绅提供了参政的契机。面对狂飙突进的农民军,清廷不得不“诏令各省兴办团练,以缙绅主之”。以办理团练为起,点,士绅开始以团总、团正的身份掌管变通后的保甲。自此,士绅开始作为一种地方政治势力对中夹政权发生影响。

    ——摘编自高海燕《地方主义·军事主义一近代中国军阀政治探源》

    材料二 面对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忧外患,清政府兵不能战,财无所调,不得不允许地方练兵筹饷,使军权、财权下移,造成“兵为将有,饷由帅筹”的局面,行政人事权也随之下移,中夹集权受到严重削弱。清末新政中,地方士绅以咨议局为中心聚集和组织起来,主张地方分权,从而使地方主义势力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咨议局和督抚一起构成了侵蚀中央权力的地方权力系统,在反对清廷中央集权措施的对抗中,常常互为声援。

    ——摘编自邓正兵《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的地方主义》

    1. (1) 据材料一,指出晚清政府对士绅参与地方权力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晚清中央权力不断下移的原因,并分析中央权力下移对20世纪初期中国政局的影响。
  • 1. (2024高二下·河北开学考) 下图是1956年出土于四川彭州的东汉养老画像砖。画像中的主体是一间筑于台基之上的仓房,房前台阶下有三人:左侧跪坐者戴冠,手挥舞着指向右侧;右侧跪坐者手持鸠杖,其左一人手中似乎拿着一件量器,正要盛粮食。据此可知( )
    A . 民间救济开始出现 B . 基层治理体系得到完善 C .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D . 尊老养老观念得到弘扬学校
  • 1. (2024高二下·南宁月考)  宋徽宗崇宁初年,宰相曾下令各州县设置居养院,“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无衣丐者,许送近便居养院,以钱米救济。孤贫小儿可教者,令入小学就读”。此举( )
    A . 消除了统治阶级与民众间的矛盾 B . 顺应了宋代社会转型的需要 C . 确保了宋代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D . 蕴含了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
  • 1. (2023高二上·莆田期末)  古代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以下①②③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

    A . 编户齐民、大索貌阅、黄册 B . 编户齐民、大索貌阅、主户客户 C . 大索貌阅、编户齐民、主户客户 D . 大索貌阅、编户齐民、户贴制度
  • 1. (2023高二上·福州期末) 据《闽书》记载:明清里甲“祭祀、乡饮等事,皆其措办”,里长和甲首控制族内的人丁和田产,提供赋役依据,根据实际需要要设置里甲相应职务,里甲中的家训族规甚至成为当地律令补充。这体现了明清基层治理(   )
    A . 自治权力较大 B . 融入儒家思想 C . 组织结构严密 D . 突出法律作用
  • 1. (2024高三下·辽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户籍”概念在法律文献中始见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其文曰:“民宅园户籍、年细籍、田比地籍、田命籍(或释田合籍,日本读简班又释田名籍)、田租籍,谨副上县廷。”“户籍”登记内容不仅包括户口、人名、年纪,而且还有复除、新户等项目。胡广《汉官解诂》所谓“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簿”,中央以上计检查。《二年律令·户律》有律文曰:“有移徙者,辄移户及年籍爵细徙所。”奴婢也登记于民户的户籍上。

    ——摘编自王彦辉《瓶颈与突围:战国秦汉户籍制度研究的新进展》

    材料二  唐朝以前,政府实行主要依据门阀和等级禄位而占有土地的制度,具有很强的世袭性,人们很难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改变命运。两宋改变了这一制度,根据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划分为“坊郭户”(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农村户口)——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乡居民户口分类。再根据有无田产及田产多少进行主户和客户的划分。其中,主户指有田产、直接向政府纳税的有产户;客户指没有田产、不直接向政府纳税而佃耕地主土地的佃客。这就放松了对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的限制。

    ——摘编自魏静、范英、康凯《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研究及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进行户籍管理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代户籍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上述变化的社会因素。
  • 1. (2024高二下·河北开学考) 某同学写了一篇关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历史小论文,并设计了如表提纲,据此判断这篇论文的主题是( )

    A . 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B . 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 C . 民主化与法制化趋势 D . 社区组织形成与发展
  • 1. (2024高二下·江西开学考)  如表所示为主要西方国家选举权的变化与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年份情况(单位:年)。这可用于说明( )

    国家

    英国

    德国

    瑞典

    美国

    选举权获得时间

    男性选举权

    1885

    1871

    1909

    1860

    普选权

    1928

    1918

    1921

    1920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时间

    工伤保险

    1897

    1871

    1901

    1930

    健康保险

    1911

    1883

    1891

    养老保险

    1908

    1889

    1913

    1935

    失业保险

    1911

    1927

    1934

    1935

    家庭补贴

    1945

    1954

    1947

    A . 政党政治体制影响社会保障政策的选择 B . 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财政负担 C . 民主制度发展助推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D . 福利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建成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