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朝阳开学考) 美国1978年通过《文官制度改革法》打破职位分类的限制,1986年通过了文官制度简化法案,在职位分类上,把性质相近的职位进行合并。这些改革措施旨在(   )
    A . 维护文官系统的稳定性 B . 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C . 改变文官政治中立原则 D . 消除政党政治的弊端
  • 1. (2024高一下·宜丰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殿试虽然始于唐朝,但当时并未形成制度。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才在省试上增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并成为定制。宋太祖曾对近臣说过:“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唐代,主考官入贡院前,允许台阁近臣荐举考生。这种公荐直接关系到考生能否被录取。由于这种公荐极易导致营私舞弊,宋太祖乾德元年(968年)下诏:“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法公荐,违者重置其罪。”糊名法初行于唐,但并未普遍推行,到了宋代成为定制。糊名法,即把试卷上考生的姓名、乡贯等糊上,使考官无法确定试卷的归属。但是糊名后,考官虽无法看到考生的姓名,还可以通过笔迹辨认。为了禁绝这种情况,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始在殿试中实行誊录。誊录,即在收卷后,由专人誊写试卷副本,考官根据副本评阅定等。在考试内容方面,宋初沿袭唐制,进士科主要以诗赋取士。这种制度的消极性日益暴露。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下令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取士。唐代,进士科考试录取率极低,每科一般录取二三十人,到了宋代,大大扩充了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进士科为例,北宋每科录取约277人。

    ——摘编自李建国《略论宋代科举制的发展》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科举制相比,宋代科举制所具有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 1. (2024高一下·丰城开学考) 对于户部官员的任命和吏员的参拨,明太祖曾作出重大决定:即在任用户部官员和吏员时实行地域(苏松江浙)回避,在任用苏松江浙人时实行部(户部)回避。这种双回避制度成为明代定制,历经二百余年而未有更改。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明代(   )
    A . 江南成为赋税重要来源 B . 体制建设提升行政效率 C . 八股取士制度弊端丛生 D . 官员贪腐现象日益严重
  • 1. (2024高二下·辽源开学考) 按唐制,官员考核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法”。“四善”为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 恪勤匪懈;“二十七最”是根据各部门职能不同,分别制定最高标准进行考核,定出不同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奖惩办法。这表明,唐代官员考核( )
    A . 注重官员品德和政绩 B . 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C . 程序已经成熟和完备 D . 意在监察州县各级官吏
  • 1. (2024高二下·辽源开学考) 《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从中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
    A . 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特权 B . 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C . 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 D . 兼顾了新环境与旧传统
  • 1. (2024高一下·河南月考) 西晋名臣刘毅说,“中华所以倾颓,四海所以土崩”,其原因就在于取才失当。刘毅在此抨击的是( )
    A . 分封制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三公九卿制
  • 1. (2024高二下·内乡县开学考) 如表是唐宪宗到唐懿宗时期(805年-873年)宰相进士出身者的统计数据,表中宰相进士出身者的数量变化反映了( )

     

    宪宗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懿宗

    宰相总数

    29

    14

    7

    24

    15

    23

    21

    进士出身者

    17

    9

    7

    19

    12

    20

    20

    A . 才学成为选任高官主要标准 B . 科举成为入仕升迁唯一途径 C . 官吏选拔方式日趋公平透明 D . 科举制影响宰相数量的变动
  • 1. (2023高二上·丹阳开学考) 南京国民政府《考试法》规定:简任官以上的文官无须考试,一般由曾任荐任最高级三年以上者升任或从有“特殊著作”或“特殊贡献”者中选任;对于一些所谓“有特殊贡献者”也可以不通过任何考试即可由最高当权者破格提拔。该条款的实施( )
    A . 体现了文官制度的开放性 B . 确立了国民党政府的一党专制 C . 提高了文官队伍整体素质 D . 易导致政府内部拉帮结派现象
  • 1. (2024高二下·梅河口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向外国派遣公费留学生始于1872年。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的《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规定,根据回国毕业生各人所长“分别奏赏顶带官阶差事”。1899年,总理衙门提出,对毕业回华得有文凭之各类学生,由总理衙门或各省督抚考试,以“评定优劣,量材委用”,在此尚未规定授予科名。1901年,清廷要求对于学成得有优等凭照回国者,统一组织考试,并分别给子各项出身奖励。1904年,清廷学务处拟订第一份留学毕业生考试章程《奏定考验出洋毕业生章程》,并于1905年举办第一届考试。该考试将学成考试和入官考试分开,学部举办的是学成考试,只授科名(如进士出身、举人出身等),不授官职,须再通过廷试(入官考试),才能授予实官,廷试仿照旧式科举办法举行。学成考试均须先行预试(甄录试),预试平均成绩不满50分,不得参加正场考试。当时,学部针对留学生中的旁听生、插班生等现象,指出“存取巧,论其成绩,既与本科正班生有别,又非预备进入本科,似非国家遣生求学之意。”

    ——摘编自荆月新《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的机制创新及其局限》

    材料二  清末留学生考试的部分情况

    预试

    正场考试

    廷试

    年份

    参加人数

    合格人数

    时间

    合格人数

    届数

    录取人数

    1908

    178

    127

    1905〜1911

    1 388

    4

    824

    1909

    383

    235

    1910

    721

    560

    1911

    587

    526

    ——摘编自谢青《略论清末民初留学毕业生考试》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 1. (2024高一下·炎陵开学考)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

    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

    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

    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1

    请回答: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 共4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