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宜丰开学考)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不久,清政府正式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宣布给留学归国人员以正途出身(等同于科举及第)。这说明清政府(     )
    A .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化和教育普及 B . 旨在培养推行维新变法的新式人才 C . 奠定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理论基础 D . 推动中国教育和选官制度的近代化
  • 1. (2024高三下·上饶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主要由御史监察、谏官言谏两大系统构成。秦汉时御史受丞相或少府节制,东汉开始,御史台逐渐独立出来,至宋代,御史的任用由皇帝亲自选用,不许宰执推荐。秦汉时御史尚有不纠三公的规定,至两晋南北朝,御史中丞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劾。迄于明清,特别还增加了对所谓“学术不正者”的举劾权。清朝更是明确规定,科道官的重点纠劾对象是“王公、贝勒”。西汉侍御史和刺史品秩为六百石,相当于低级县令,唐代的监察御史为正八品上,但有权监督六部尚书。与此相反,言谏组织不断萎缩,元代干脆取消谏院。中国历朝都制定了不同类型的监察法规,如汉代的《刺史六条》,清代的《钦定台规》等。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

    ——摘绵自李莉《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视域下的制度设计变迁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权力监督的历史梳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临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监察制度的发展趋势。
  • 1. (2024高三下·上饶月考) 延康元年,九品中正制正式颁行,中正评议包括“品”“状”“簿阀”三项。西晋时,“簿阀”(祖、父两代的本朝官爵)成为定品的主要依据。经过魏晋两代九品中正制的运行,在汉魏、魏晋政权更迭中立有功勋的家族居于高品,原本在东汉时同质性的世家大族出现了分化。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 . 提高了世家大族的政治地位 B .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C . 适应了魏晋政局变动的需要 D . 确保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 1. (2024高三下·镇江开学考) 吕思勉认为:“科举之制,在取士上,是比较公平、切实的,这是人人所承认的,为什么兴起如此之晚呢?用人的条件,第一是德,第二是才,第三才数到学识。不过明知才德无从考校,……尚不如就其学识而试验之,到底还有几分把握罢了。”这说明科举考试主要优点在于( )
    A . 比较公平切实 B . 打破士族垄断 C . 便于量化考校 D . 扩大统治基础
  • 1. (2024高二下·河北开学考) 1995年,中共中央印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标准和程序等都作出了具体规定。2000年,组织部印发《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试行)》,首次以规则的形式对公选考试进行统一和规范。这些举措( )
    A . 完善了基层干部的选拔方式 B . 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C . 有利于干部选拔的公平公正 D . 表明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成
  • 1. (2024高一下·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了。

    ——摘编自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为视角》

    材料二  明宣宗开始实行各直省乡试按定额录取、会试分卷区按比例录取制度;清代又进而实行乡、会试皆按直省定额录取制度。无论乡试解额,还是会试定额,都体现了对边远落后地区的照顾。清政府在治理边远土司地区的过程中,也推行了科举制。科举制以考试内容为导向,把以儒学为主的主流文化持续不断地输送和普及到全国各地。

    ——摘编自郭培贵《科举制及古代国家治理之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度的创立“不是偶然的”。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分析科举制度的意义。
  • 1. (2024高二下·南宁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工业革命犹如经济魔棍,点化出了19世纪中叶英国政治改革的浪潮,选举与考试相配套的文官制度由此诞生了。...资产阶级兴起之时就提出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崇尚理性,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竞争和机会均等。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汉朝至清朝前期我国人才选拔的变化趋势。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产生背景的不同。
  • 1. (2024高二下·南宁月考)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观察到明代政治的情形,曾写道:“所有的官吏都从最低的职位开始他们的事业,然后按照才能和品行的等第,依法按荣誉体制而迁升。未能达到某一项标准等级,就意味着或是撤职,或是降职。”这说明,明代的官员考核( )
    A . 将考核与监察结合 B . 意在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 重视激发人事活力 D . 协调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 1. (2024高一下·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材料二: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甲午战后,康有为指出:“中国之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上奏:“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随后清政府确立兼顾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近代教育学制,于1905年谕令停科举以广学校。科举停废导致传统社会秩序和支撑官僚系统以及促使儒家文化传承的制度根基突然铲除,带来了社会震荡、政治混乱和文化断裂等后果。在科举被废后,出现为科举平反的呼声。孙中山说:“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所蕴含的现代性具有超越帝制时代的生命力。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革废与辛亥革命》

    1. (1)  指出材料一描述的选官制度。思考相较这一制度,材料二的选官制度有何创新之处?并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2. (2)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有识之士对科举制的前后态度,并分别说明原因。
  • 1. (2024高一下·朝阳月考) 唐代宗(762-779年在位)曾下诏:“明经进士与孝廉兼重”,(新创置)三礼、三传、三史、开元礼等科都不再以帖经试之而代之以大义和试策,以通经和明古今事体、知当今时务为主要的测试重点。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B . 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C . 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D . 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4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