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故乡犬吠

    费城

    [1]暮色像一只大鸟张开了翅膀,在田间劳作的人抬头望天,陆续拖车走回村子。

    [2]暮色越来越重,村头的苦柚树在晚风中摇曳着满树叶子。远远的,我便能闻到叶脉上的淡淡清香。窗前的空地上,一方石磨墩立在地上,缝隙间满是青苔。此刻,上方正站着一只大黄犬,它伸长脖子,朝向山边的落日放声狂吠。

    [3]吠声袅袅,落日被黄犬牵回了坳口。田埂上落满金色阳光,大黄狗依然向着山边的落日狂吠,顽强而固执。我知道,它的叫声不是愤怒,而是寂寞。那犬吠声明快而悠远,如同一支黄昏的恋曲。而那落日,在黄犬的召唤下摇摇欲坠,向着山涧沉落。

    [4]落日时分,黄狗的吠声总是让我心生感慨。在暗黄的暮色下,天空隐约映现点点星辰,一轮弦月挂在屋檐上,将一片片月光抖落在屋前的谷垛上。

    [5]入夜时分,我喜欢独自到村边走走,脚上踏着薄露,听远处村子传来声声犬吠。我甚至这么认为,寂静的村庄因为有了犬吠声才显得安宁,村庄的夜晚才如此静穆、祥和。

    [6]吃过晚饭,村民们不约而同地围着火塘交谈。这个时候,每个人的神情都是凝重的,他们在想今年的收成或农事,偶尔会提及一些过去年月的人和事。此时,黄犬就蹲伏在人们脚边,耷拉着长耳聆听人们的话语。火塘里不时爆出阵阵轻微的“噼啪”声,蹿起的火苗星子舔着柴火,将火光映照在众人的脸颊上,光影分明。

    [7]暮眼昏沉的老人吧嗒吧嗒吐着烟圈,低声说着话。晚辈则端坐在近旁,神情庄重。一些老旧的故事经由老人沉郁的语调传递开来,便都有了宿命的味道,如同火塘里蹿出的袅袅烟火,总是熏得人们泪眼酸痛。

    [8]在我们村上,似乎每户人家屋后都种有一片小竹林或是苦楝树。这个时候,树的枝叶已经繁茂得很,轻风拂过时,叶子的沙沙声便响成一片。每当这时,总会引来几声警觉的犬吠,衬托出村庄无比的寂静。

    [9]平日里,如果村中哪家来了客人,往往没等到主人跨出门去,那犬的吠声早已迎出门去,它摇晃着尾巴,跑在主人前头,为主人迎回来访的客人。转入厅堂,木桌子上菜肴齐备,自酿的土酒醇香溢满,那豪情和酒盅总是盛得满满。

    [10]若是在深夜,那河岸有人连夜赶渡,手上握着灯笼或者手电筒,只要隔着宽阔的河面轻轻摇晃一下,便可听到沿岸传来“汪”的一声犬吠。不多时,河那边悠然地点亮一盏如豆灯火,一个佝偻的背影摸索着来到河边。“哗啦啦”,一阵清脆的渡船锁链声从水面传来。至今,那清越的声响还在小小的渡船上颤悠着。

    [11]如今,我告别村庄多年,像一只鸟在城市的狭缝里觅食。那些被楼群分割得有棱有角的天空,让我感到惶恐和迷惑。站在这座城市的高高的额头上,我拉长目光远眺故乡,那些堆得高高的柴火、稻垛、泥墙黑瓦,以及黄昏时分黄犬迎接落日的声声吠叫,正将一个异乡人瞳孔里的苍茫放大。

    1. (1) 分析第二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 (2) 根据文章第六段的内容,概括农家人生活的特点。

    3. (3) 赏析第七段中的划线句。

    4. (4) 文中用较多的笔墨写“狗的叫声”,分析其作用?

    5. (5) 作者在文末说“我拉长目光远眺故乡,那些堆得高高的柴火、稻垛、泥墙黑瓦,以及黄昏时分黄犬迎接落日的声声吠叫,正将一个异乡人瞳孔里的苍茫放大。”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1. 调整下边一首绝句的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牧童归去横牛背        ②山衔落日浸寒漪

    ③草满池塘水满陂        ④短笛无腔信口吹

    A . ④②①③ B . ②③①④ C . ③②①④ D . ②③④①
  • 1. 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编的《》。

  • 1. ,孤城落日斗兵稀。     

  • 1. 下列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判断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清照《永遇乐》的“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选择了“落日”、“暮云”等让人哀伤幽怨的景物,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出作者饱经丧乱后的身世之悲。 B . 苏轼在《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先用实笔描绘快哉亭下水天相接的景象,接着以“长记”二字带出记忆中“平山堂”的景象,这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C . 李白的《丁都护歌》中“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等句子使用了白描的手法,写出了纤夫们夏日拖船之苦,令人震撼,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关注民生疾苦的可贵情怀。 D . 杜牧的《过华清宫》和白居易的《轻肥》均使用了对比,前者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后者用内臣行乐图与江南的“人食人”惨象进行对比,以表达谴责之意。
  • 1. ,月照花林皆似霰。   

  • 1. 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备受读者敬重的史铁生于2010年12月31日逝世后,希望地坛公园塑起了史铁生的雕像,让史铁生的骨灰长眠地坛的提议声也一直不绝于耳 B . 药家鑫的行为让人惋惜,当理智不在,弹钢琴的手指也变得冰冷而缺乏人性。有才华的大学生和可怕的杀人犯之间仅仅是一念之差 C . 甲板上一个不到20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口若悬河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D .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将节俭举办,不花国家一分钱”。清华大学近日启动百年校庆系列活动。清华大学副校长陈吉宁表示,校庆将厉行节约 , 所有花销均是来自校友和社会的捐赠。
  • 1.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签字用的桌子,原来准备向英舰“乔治五世”号借一张古色古香的木案,______太小,临时换用本舰士官室一张吃饭用的长方桌子,上面铺着绿呢台布。

    [2]海尔赛将军是美国第三舰队的指挥官,“密苏里”号是他的旗舰,______从来客的立场讲,他是主人。

    [3]按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离场,______他们还是站在那里。

    A . 但是  因为  因此 B . 因为  但是  因此 C . 但是  因为  因为 D . 因为  因此  但是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这时,全舰静悄悄一无声息,只有高悬的旗帜传来被海风吹拂的微微的猎猎声。 B . “嫦娥”一号已向地球传回月面图像,试问当今世界,谁能否认中国没有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控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C . 中国主要依靠国内增加能源供给,通过稳步提高国内能源供给能力,不断满足能源市场日益增长的趋势。 D . “和谐社会”,一个充满中国智慧的名词,它所描绘的国际关系的理想状态,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赞同和理解。
  • 1. 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每当落日黄昏,暮烟疏雨的时候                             。

    ①缕缕白色的炊烟

    ②弥漫在山野的四周

    ③缭绕在茅舍的烟囱上

    ④山脚下便笼罩着一片苍茫的烟雾

    ⑤一种松脂燃烧的香味

    A . ④③①②⑤ B . ⑤②④①③ C . ⑤②①③④ D . ④①③⑤②
1 2 3 4 5 下一页 共9页